周曉龍++敬星磊
摘 要 2016里約奧運會男子20公里競走比賽,中國選手王鎮(zhèn)蔡澤林包攬冠亞軍,王鎮(zhèn)也是繼劉翔、陳定之后成為中國男子田徑第三位奧運冠軍!這也是中國代表團在本屆奧運會上的第12枚金牌。中國的競走之所以能夠取得輝煌的成就,肯定是因為有著獨特的技術訓練手段。系統(tǒng)合理的技術訓練手段可以使運動員軀干、盆骨部位肌肉、肢體末端肌肉以及深層的小肌肉群正常發(fā)揮,進而為競走運動員在競走中發(fā)揮出色的成績提供有力保障。
關鍵詞 競走 優(yōu)秀運動員 技術訓練手段
一、競走的定義
“競走定義”規(guī)定:“競走是運動員與地面保持接觸、連續(xù)向前邁進的過程,沒有(人眼)可見的騰空。前腿從觸地瞬間至垂直部位應該伸直(即膝關節(jié)不得彎曲)。歸納下來就是“不得騰空和不得屈腿”[1]。
二、競走的特點
(一)整體:立腰、沉肩、頭要正、用髖走。
(二)擺動腿:(擺動腿蹬完)放的松、(重心)跟的上、(擺動髖)送的去、(擺動腿前擺)擺的動(向前踢腳跟)。
(三)支撐腿:壓得下、撐的住,蹬的出。
(四)擺臂技術:后擺用力,前擺放松,肘用力的技術要領。
三、競走運動的訓練手段
(一)腰部“立的住”技術訓練方法
支撐腿:撐的住、蹬的出;擺動腿:(擺動腿蹬完)放的松、(重心)跟的上、(擺動髖)送的去、(擺動腿前擺)擺的動(向前踢腳跟),膝走線。提示來指導訓練,效果較好。立腰沉肩用髖走;擺臂技術:、后擺用力,前擺放松,肘用力的技術要領。
根據(jù)人體解剖學結構和頭頸反射原理,在解決我國運動員軀干前頃過大的問題,“正體先正腰” 選擇了以加強立腰肌肉力量訓練為突破,改進我國運動員上體前傾過大的技術問題。例如:采用了10-30度立腰仰臥起訓練,加強腰部穩(wěn)定性肌肉力量,提高立腰技術。
(奪)后蹬“蹬得出”的技術訓練方法
在蹬得出技術訓練中采用跑步機坡度走,提踵練習,根據(jù)競走技術和提高后蹬工作距離的原理,采用弓步長拉練習和提踵擺腿練習改進后蹬技術。例如司天峰的訓練中加入長半徑后拉訓練和放松訓練等一系列手段,后蹬能力得到加強,由22厘米增大到27厘米。步長由1.06米增大到1.14米左右,這個步長與博爾欽相近,為提高最后告訴沖刺能力做好了技術準備。
(三)在提高“放的松”的技術練習手段
根據(jù)人體解剖學結構,只要放松擺動側髖部就會下沉,髖下沉不是故意做出,而是一個放松自然動作。因此,為了提高后蹬結束后后蹬腿的放松能力,可以采用了不同的訓練手段,例如:通過放松節(jié)奏走和髖部拉伸等練習提高“放的松”的技術,在結合轉向方面,劉虹采用了松髖膝部直線走放松了臀中肌等外側筋肉群緊張,腳旋內技術得到改善。
(四)重心“跟的上”的技術訓練方法
擺動退著地后,重心迅速跟進,減少速度損失,減小沖擊慣量,根據(jù)為了提高重心的向前行,主要采用重心前后移動節(jié)奏練習。
(五)(擺動髖)“送的去”的練習手段
重心的快速跟進和髖部放松是送的處的前提,在訓練手段方面結合了髖部松的下和重心跟的進的手段,又加入了原地位置送髖練習、板凳中立位送髖練習和放松走的出髖練習,改進髖部“出的去”的技術。
(六)(擺動腿前擺)“擺的動”的練習手段
擺得動和最后的后蹬動作是一對力偶運動,根據(jù)這一力學原理,對“擺的動動作”用力時機和快速前擺速度具有非常高的要求,也是 “以擺促蹬技術原理的應用”也是提高后蹬能力的關鍵技術?!皵[的動”是慣性動作與主動用力的統(tǒng)一,從控制論的角度提出的技術要求,主要通過“大腿重疊快擺”提高擺的動技術。劉殿科指導提出了著地前“前踢腳跟”的技術要求。
(七)擺臂技術:后擺用力,前擺放松,肘用力的技術要領。
競走規(guī)則的主要從下肢與地面關系進行“騰空和屈腿”的界定,但是擺臂的技術直接影響了下肢技術。我國運動員擺臂后擺幅度不足引起的后蹬距離不足和前擺過高引起騰空現(xiàn)象,是我國運動員困擾接近十年,當前教練員對于擺臂越來越重視。
(八)“沉肩”技術的訓練手段。
肩部的放松是軀干放松的保證,也是“沉肩”技術的關鍵點,為了提高肩部放松技術,通過轉肩練習提高肩部的靈活性和動作幅度。然后通過直臂放松走改善肩部放松程度,提高“沉肩”技術。
四、結論與建議
通過上述訓練手段可以提高我國競走的整體水平,競走項目比賽成績的極值化趨勢對技術訓練手段的改變越來越高。雖然競走項目技術動作結構相同,但不同等級運動員應匹配不同的技術訓練手段,青少年階段要以技術規(guī)范性訓練為主,而高級階段則應圍繞技術的實效性與經濟性進行。改變競走的技術訓練手段對于我國的優(yōu)秀競走運動員來說是制勝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中國田協(xié)審定.田徑運動規(guī)則[Z].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
[2] 王琳,牟少華.競走運動及競走運動員訓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 王林.競走運動訓練的科學化探索[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10):1420-1421.
[4] 全國體育學院運動生物力學教材委員會.運動生物力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5:97-99.
[5] 李厚林.“復合鐘擺”運動生物力學原理在競走技術創(chuàng)新中的應用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3,30(2):19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