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超
摘要 分析了黃淮海地區(qū)夏大豆倒伏的原因,提出了解決對策,以期為該地區(qū)夏大豆的高產栽培提供參考。
關鍵詞 夏大豆;倒伏原因;對策;黃淮海地區(qū)
中圖分類號 S56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3-0050-01
黃淮海產區(qū)是我國的大豆主產區(qū)之一,以高蛋白品種著稱。由于大豆屬于細莖作物,生長過程中遇到環(huán)境不適容易發(fā)生倒伏。播種越早產量越高,發(fā)生倒伏的可能性也越大。倒伏造成植株互相之間葉片的遮擋而降低光合效率,造成長勢弱,落花落莢,病蟲趁機滋生、成熟時收割不便,且倒伏越早產量越低,在影響質量和產量的同時也制約著當地大豆產業(yè)的發(fā)展。大豆倒伏主要指根倒,引起的原因很多?,F主要針對這一地區(qū)夏播大豆(麥茬大豆)倒伏做一簡要分析和討論,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1 倒伏原因
1.1 品種問題
一是莖細長、根弱、葉片肥大、株形開張度大的品種易倒伏。二是無限結莢習性品種,由于頂端匍匐生長,整株直立性差,易倒伏。三是根據多年栽培的實踐,易倒伏的大豆品種根系分布較分散,雖然根系總量不低,但因沒有形成典型的鐘罩形、由密集向四周均勻延伸的側根所構成的根系形態(tài)結構,根系扎地效率不高且用力不平衡,如果遇到不良氣候環(huán)境影響,立根不穩(wěn)容易側倒。
1.2 土壤問題
在養(yǎng)分低、易僵硬板結,保水保肥能力差的土壤上播種,大豆種子從土壤中獲取的養(yǎng)分少、生長的阻力大,又得不到充足的氧氣導致種子發(fā)育不良,如果此時前茬滅茬不好或翻耕時機不對、形成大的土塊沒有打碎,使地下的種子懸空,造成發(fā)育不良甚至不能發(fā)芽;耕作方式不合理,過度的機械作業(yè)碾壓、人為踩踏、過深過細的耕耖等,破壞土壤團粒結構,增加土壤緊實度,土壤理化結構差、微生物環(huán)境不合理,病蟲害較多,大豆播種后苗期長勢弱,不能保證一播全苗和苗勻苗壯,為后期發(fā)生倒伏的重要原因之一。
1.3 施肥問題
不根據大豆的需肥特點供肥,不合理的施肥方法、施肥時期和施肥量,不但降低肥料的利用率造成浪費,而且土壤本身地力水平也得不到充分發(fā)揮。
2 對策
2.1 品種選擇
一是正確選擇和培育適合本地氣候、生育期較短的優(yōu)質、高產、抗逆性強的品種。二是外引品種注意緯度差異,南方品種北移引起生育期延長,北方品種南移引起生育期縮短的一般規(guī)律,了解大豆品種的物候期,避開苗期和花莢期遭遇較強風雨等不利氣候條件的影響,而使根系受損莖葉攤倒。三是在中高產田宜選擇有限或亞有限型品種,且適當稀植,薄田可選無限型或亞有限型品種,且適當密植[1]。四是宜選擇矮桿型、莖桿粗壯有韌性且機械強度大、節(jié)間短、根系發(fā)達的品種如中黃13、中黃35、中黃42等;高大型品種要求根系形態(tài)有利于抓握土壤的、株型緊湊的品種。
2.2 適期播種
播期在6月中下旬,于排灌方便的地塊栽培,選擇土壤墑情適宜、播后幾天內無大雨時搶時播種,播種以條播為主。大豆屬短日照作物,生長期需要充足的陽光。適時冬灌,入冬前澆凍水,可以塌實土壤,凍融風化坷垃,彌補裂縫,還可消滅越冬害蟲,避免播種后種子與土壤貼合不緊密,發(fā)生“吊根”的現象。大豆的幼根較柔嫩,含水量大,適宜的土壤水分條件才能促進幼根向縱深伸長。大豆根對土壤中氧氣變化很敏感,在缺氧條件下,根生長量明顯減少。為了達到最佳的耕作狀態(tài),應在充分滅茬、清除雜質、施足底肥的基礎上,盡量減少對耕地的干預,實行由淺耕、少耕到免耕的耕作方法,這樣既保持了水土,又保護了耕層土壤結構和微生物環(huán)境。夏大豆免耕覆秸和淺耕耙茬技術是在小麥收獲后以粉碎的秸稈覆蓋地面形成地表保護層,使土壤肥效和水分得到保護,有效降低高溫天氣的地表最高溫1~2 ℃,該技術充分利用秸稈中的有機質,變廢為寶,增加土壤養(yǎng)分含量,促進根系發(fā)育,使農業(yè)產業(yè)發(fā)展達到良性循環(huán)[2]。大豆平播有助于防止倒伏,間作、混作容易因為與其他作物爭光爭肥水而引起長勢弱發(fā)生倒伏。及時間苗,在第1對真葉平展、第1片復葉出現時伴中耕除草一次完成。
2.3 土壤選擇與管理
宜選擇質地均勻、疏松平坦的3年內未種過大豆的,pH值6.2~6.8、容重1.0~1.4 g/m3,富含有機質、耕層深厚的壤土地塊種植。大豆生育期內一般需中耕2~3次。第1次在苗高6~10 cm時進行;第2次在苗高15~20 cm時進行;第3次在開花前進行。滅茬播種的大豆,第1次中耕要深,以松土滅茬除草為目的,同時要防止帶土壓苗;第2次中耕深淺應視苗情而定,對旺長的苗可深中耕;第3次中耕應淺,可結合培土進行,以松土、除草、防倒伏為目的。
2.4 配方施肥
應在了解地力和前茬作物的肥力水平前提下進行配方施肥。重施基肥,大豆基肥以有機肥為好,由于夏播時間緊,大豆施用基肥多以化肥為主。在土壤肥力低的地塊施氮90~105 kg/hm2,磷、鉀各150~180 kg/hm2;肥力高的地塊施氮量宜為60~75 kg/hm2,磷、鉀各120~150 kg/hm2,兩者都要與雞糞顆粒肥600~900 kg/hm2混合施用,效果更好。分3個層次施用,分別施于種下4~5、8~10、11~12 cm,以滿足不同生長階段大豆的需肥要求?;适┯每墒勾蠖褂浊o木質化的進程加快,減少倒伏的風險[3]。
大豆常用拌種方法有2種,一是根瘤菌粉拌種,即每5 kg種子用根瘤菌粉20~30 g、清水250 g,在盆中將種子與菌粉充分拌勻;二是微肥拌種,播種前稱取鉬酸銨5~10 g,用250 g溫水充分溶解,然后將肥液噴灑在5 kg種子上,盡量使肥液布滿種子,陰干后播種。在缺硼或缺鋅的地塊,可用0.05%硼砂溶液或0.1%硫酸鋅溶液拌種,但需嚴格控制用量。
大豆苗期和花莢期應適當追肥,尤其是花莢期是大豆生育旺期。莖葉生長過旺時,磷、鉀肥的有效供應在強壯根莖、補充營養(yǎng)的同時還能起到防止植株徒長、防止倒伏的作用。如果地上部生長太快,可采用化學方法進行調控:7月中旬,發(fā)現大豆有徒長倒伏趨勢時,將2,3,5一三碘苯甲酸60~80 g/hm2用酒精充分溶解后,兌水600~700 kg/hm2進行葉面噴灑,可以壯稈并使植株矮化,防止徒長倒伏,促早熟。大豆結莢后期發(fā)現脫肥,用尿素15 kg/hm2加磷酸二氫鉀1.5 kg/hm2,兌水750 kg/hm2進行葉面正反面噴灑[4]。
2.5 病蟲草害防治
主要做好大豆根腐病、毛囊線蟲病、花葉病毒病、霜霉病等病害防治及蠐螬、豆桿黑潛蠅、蚜蟲、金針蟲、食心蟲、豆莢螟、造橋蟲等蟲害的防治工作。雜草控制,可在播種后出苗前,用都爾、乙草胺等化學除草劑封閉表土;出苗后用蓋草能(防治禾本科雜草)和虎威(防治闊葉雜草)等除草劑進行莖葉處理。生育后期的大草也要及時拔除,可防病防蟲和防下茬作物雜草滋生。
3 參考文獻
[1] 秦懷杰.淮北地區(qū)夏大豆倒伏原因及防止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06(11):144.
[2] 李春燕.黃淮地區(qū)夏大豆倒伏的原因及對策[J].中國種業(yè),2012(1):36.
[3] 成雪峰,張鳳云.黃淮海夏大豆生產現狀及發(fā)展對策[J].大豆科學,2010(1):157-160.
[4] 金素娟.預防夏大豆倒伏的幾點技術措施[J].河北農業(yè)科技,2008(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