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衣蕙帶
山明水凈、阡陌縱橫的通州(今江蘇南通)城東廂有一戶世代書香的人家,清朝才子李玉鋐就出生于此。李氏的先祖曾任過明正德年間的戶部郎中,家中數(shù)代都是讀書人。不過,到了李玉鋐這一代,家境早已沒落,只余下一處老宅和十畝薄田。
少年李玉鋐過著半耕半讀的日子,雖然生活清貧,他卻依然抱著讀書入仕、重振家聲的決心。成年之后,他在父母的安排下娶了賢淑溫婉的姚氏為妻,之后陸續(xù)生下四個兒子,其中的李方膺后來名列“揚州八怪”之一。
不過,縱有報國志,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卻可謂艱難。李玉鋐的科考之路非常不順遂,考了多年依然只是一名秀才。幸好,妻子姚氏不但知書達理,而且持家有方,多年來一直毫無怨言地支持著丈夫。晚年的李玉鋐曾作詩回憶這一段時光:“少時辛苦幾多年,老至方圖飽食眠。十畝盡收蕎麥子,春來做飯也堪憐?!币患移呖?,有四個正在長身體的男孩子,確實生活不易。即便清貧如此,李玉鋐對四個兒子的教育也絲毫不放松,總是親自安排和督導他們的功課。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已經(jīng)47歲的李玉鋐終于金榜高中,考取了二甲進士。那一年在京中等候放官的舉子中,他是最悠閑的一個,因為家中的清貧,也因為性格的正直,他沒有像其他舉子那樣四處投靠權貴或是拿銀子到處打點,期望能安排個好位置,而是一如既往地安心讀書,關注著民生和時事。
如此數(shù)月,等到放官時,毫無背景的李玉鋐只被安排了一個中書舍人的從七品小官。這是俸祿微薄的閑職,好在李玉鋐并不計較這些,作為職場新人,他把任何職位都視作鍛煉。他兢兢業(yè)業(yè)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與興趣相投的同僚交往學習,努力著適應新的環(huán)境。
四年里,李玉鋐成長得很快,政務處理得也漸漸得心應手。可惜,家鄉(xiāng)有人前來送信,稱其母重病纏身,日思夜念,望他返鄉(xiāng)。聽到這個消息,李玉鋐連忙辭職請歸。他快馬加鞭,一路風塵顛簸,只為能早日返家。
家鄉(xiāng)的山水依舊,茅舍籬院如故,只是兒子們都長高了,而母親也越來越蒼老羸弱。母親臨終前交代李玉鋐,要做官就一定要做上對得起朝廷、下對得起黎民的好官清官。李玉鋐也鄭重地做出了承諾,因為他知道這不僅僅是母親的遺愿,更是他們李家世代相傳的祖訓。
康熙五十二年,李玉鋐的丁憂期滿,重返京候補。這次,他被授予了西寧縣(今屬廣東云浮)知縣的職位。赴任之后,他時刻記著母親臨終前的囑咐,一心一意地為民謀福。就任的六年里,西寧縣被他治理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們安居樂業(yè),踏踏實實地過著安康的生活。
因為政績突出,康熙五十八年,李玉鋐終于升遷了。他離任的那天,西寧縣的百姓幾乎全城出動,將道路都堵塞了,他們拉著李玉鋐坐的馬車,灑淚相送。后來,他們還集資為李玉鋐蓋了兩座生祠,每年都會自發(fā)前去祭祀。
到了京城,李玉鋐補授了戶部貴州司主事,隨后升為兵部職方司郎中。在京城任職沒多久,康熙駕崩,雍正即位。按照慣例,新皇帝會提拔一些得力的臣子。辦事能力強、在朝中清譽有加的李玉鋐就被升為楚雄(今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知府。
雍正元年(1723年),已近花甲之齡的李玉鋐去云南赴任,同往的還有前去擔任云南同知的兒子李方韓(后改名李彩生)。云南地處邊陲,民族眾多,歷來都不好治理。李方韓也像李玉鋐一樣勤于政務,做事認真謹慎。不承想,到滇南僅一年多,因為修城之役時間緊迫,李方韓就積勞成疾,逝于任上。
李玉鋐還沒來得及平復喪子之痛,就遇到了一件棘手的大案:因為他不畏強權、為民做主的清官之名極盛,于是有人上告此地豪強劣紳強占了七千余畝民田。經(jīng)過仔細的調(diào)查取證,在李玉鋐的堅持下,這些民田最終都判還給了百姓。還是因為政績突出,雍正四年,李玉鋐受召進京。雍正親自接見了他,并賞賜了他石硯等物,之后升他為福建糧驛道臺。李玉鋐寫詩感慨:“耿耿寸心才智短,北辰遙望幾勞神。”他自知身為寒門書生,能到今天的職位非常不易,心中甚是感念朝廷的知遇之恩,更加堅定了自己做好官的決心。
去福建赴任時,李玉鋐年事已高,于是特意帶上了兒子李方膺,一來自己身邊有人照顧,二來可以鍛煉一下李方膺的辦事能力。有了李方膺的協(xié)助,李玉鋐處理公務更加輕松自如。
福建境內(nèi)常有惡匪流竄作案,官府多次圍剿都不見成效,李玉鋐接手后,處理得非常人性化:他并不一味勞民傷財?shù)剡M行圍剿,而是仔細尋訪百姓,探知盜匪的根源,然后有針對性地前去勸服。在他的懷柔政策下,為首的三名惡匪最終一一投降。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李玉鋐剛柔并濟的處事手段可見一斑。
雍正七年,雍正又一次召見了這位得力的臣子。這次見面,君臣二人相談甚歡,雍正不僅賞賜了李玉鋐許多珍玩,還特意召見了陪同前來的李方膺,并任命李方膺為山東某地知縣。
各自赴任前,李玉鋐再三囑咐李方膺,一定要做一位勤政愛民的好官,李方膺也鄭重地承諾了。其實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李方膺早早就立志要做清如水明如鏡的好官,他之后的人生也一直不斷印證著自己的諾言。
重又赴閩,李玉鋐遷任福建按察使。處在這個職位,每日要處理諸多案件,李玉鋐不顧年邁,依然勤于政務,每日都秉燭至三更。一次,他因為處理一樁疑案,比平時工作得更晚,以至于身邊的侍童都困倦睡著了。就在此時,一只老鼠將李玉鋐的夜宵—一枚雞蛋偷偷銜走了。這一幕恰好被剛忙完工作的李玉鋐看見。他看著正在好眠的侍童,忽然起了童心,于是假作嚴肅地問侍童,是不是侍童將雞蛋偷吃了?如不老實認錯,必要杖責!侍童為了不挨打,只能委屈地承認是自己偷吃了雞蛋。聽到侍童的回答,李玉鋐陷入了沉思:案頭這些經(jīng)過嚴刑拷打而得到的供詞到底有多少真實性呢?
有了這樣的疑惑,李玉鋐之后處理案件就更加謹慎小心,每每都要仔細地勘察大量的人證、物證,來反復印證事實真相。即便這樣一來,自己增加了許多工作量,愛民的他依然在短短半年的時間里就斷了一千多件案子。
但時光不饒人,已步入古稀之齡的李玉鋐精力大不如前。他屢次提出辭呈,終于在75歲那年回到了故里。他離任之時,行囊蕭瑟,唯有幾箱書籍,以及百姓對他的感恩之情、敬重之意。
回歸故里后,李玉鋐把多年來攢下的俸銀置辦成了義田,分給貧困的族人和鄉(xiāng)鄰。之后,他就在家中以教習兒孫讀書為樂,一直到80歲去世。李玉鋐一生無論是在任職之處還是在故里都深受人們愛戴,皆是因為他心懷大義、澤被眾生的高潔品性。他不僅自身是一位廉吏,還教育出了李方膺、李方韓這兩位書畫皆佳的清官,將古人“一門三杰”的故事續(xù)寫上了淡雅如水墨的一筆。
編 輯/葡 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