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悅
There were numerous artistic couples emerging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mong which Xie Zhiliu and Chen Peiqiu was the most remarkable couple. They were perfect partners not only in life journey but also in artworks creation. Although they were totally different in painting styles, they have both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fine arts.
在近現(xiàn)代畫壇上,有許多著名的書畫伉儷、神仙眷侶,謝稚柳和陳佩秋就是其中備受人關注和稱頌的一對。他們不僅是人生路上的伴侶,而且是藝術與精神領域的知音。他們有著相同的藝術追求和理想,在藝術創(chuàng)作的艱途中扶持堅守,其藝術風格既面貌迥異,又互有關聯(lián),最終都取得了非凡的藝術成就。
謝稚柳的繪畫,沒有名師傳授,屬于自學成才。他初學明代畫家陳洪綬,早年書畫一副老蓮作派,后由此上溯到宋代繪畫,畫風一變;繼而又著力五代的董源、巨然,下行至元明清諸家,與張大千去敦煌考察后畫風又一變;晚年研究徐熙落墨法,畫風再一變,由工筆細寫轉向豪放寫意,色彩由淡雅轉向濃烈;此時對張旭書法產生濃厚興趣,由學懷素、黃山谷改學張旭,書風也為之大變。
謝稚柳是一位崇尚實際的傳統(tǒng)畫家,身上有著顯著的傳統(tǒng)文人氣質。這種氣質流于筆端,則呈現(xiàn)出一派瀟灑出塵、醇厚清奇的氣象。更加難得的是,他是集書畫、收藏、鑒定、史論、詩文等多方面成就于一身的全能型畫家。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藝術生涯中,謝稚柳孜孜不倦,精耕細研,廣泛探求,鍥而不舍地攀登藝術巔峰,在詩、書、畫、考證、鑒定、研究等領域中成就卓著,鼎足當代。除書畫外,他的詩詞造詣深邃,詩畫交融,格調天成,清新可誦。他學術研究,治學嚴謹,范圍廣泛,涉及古書畫鑒別、美術史研究、作品賞析、史料整理編輯等,尤其是在書畫鑒定方面,貢獻更為卓著。
陳佩秋早年曾以山水為起點,從臨摹珂羅版五代趙幹的《江行初雪圖》入手,由宋元直至清六家、四僧。上世紀50年代后她專攻花鳥,取崔白、呂紀、徐渭、陳老蓮、八大、惲壽平諸家,所作工寫結合,熔宋畫的空靈堅實與明清文人畫的墨韻精華于一爐,畫風濃麗秀美,格調委婉含蓄。上世紀90年代她探索細筆青綠山水,吸收西畫光、色的表現(xiàn)技巧,別開生面,頗受好評。
60年代初期,陳佩秋就開始注意西方早期印象派的繪畫,特別是法國馬奈作品中鮮艷明亮的色彩、簡練準確的結構、強烈的明暗對比,更引起她濃厚的興趣。在色彩的運用上,她用小筆著色,使畫面在觀賞者眼中形成視覺上的混合,作品給人一種朦朧、寧靜之感,但不失明亮的氣氛。尤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中西文化的進一步交流、碰撞,陳佩秋更是勇于嘗試,晚年破除古法,常用墨彩寫意的筆調,細筆粗寫,畫出淡雅簡遠的意境來。她晚年的青綠山水大多用彩墨寫成,滿紙蔥郁,一片江南欣欣向榮景致,昭示了畫家無比旺盛的創(chuàng)作生命力,也開創(chuàng)了彩墨結合的中國畫新風。她的書法初習倪瓚,后醉心于懷素,所作草書具有大丈夫氣魄。
如果說謝稚柳是傳統(tǒng)的,那么陳佩秋相對而言就很有革新的精神。陳佩秋廣泛學習和吸收了西方繪畫的技巧。大量的寫生,又使得她的作品更加活潑自然,饒有生趣。但是,陳佩秋的革新并非簡單的“西化”,而是以深厚的傳統(tǒng)技法為基礎的。一直到對西方繪畫有了相當程度的了解和領悟,她仍舊沒有放棄臨摹古畫的習慣。這一點,他們夫妻二人算是異流同源了。在他們的畫作中,往往總能夠窺見中國畫的唐宋高古傳統(tǒng),氣勢雄渾,意境幽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