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笮主題導引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經歷的很多事都成了往事。都說往事如夢如煙,它們有時離你很近,有時卻又稍縱即逝,在你眼前越發(fā)變得朦朧。其實往事更像是一首流動的歌。只要你用心聆聽,就一定能夠感覺到里面有童年的歡聲笑語,有光陰的故事——讓我們一起走進那塵封已久的往事中,來重溫那金色年華的浪漫,來感受那熱情如火的生活。
突然想起小時候跟著大哥、二哥在夜里打著火把,到水田里逮泥鰍的往事。
那時,一到夏季,晚稻秧苗剛返青的時節(jié),家鄉(xiāng)夜晚的田野上,就有三三兩兩的火把,那是人們在逮泥鰍。那時農民種田,很少使用農藥,水田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沒遭到破壞,泥鰍、黃鱔、青蛙特別多。夏夜里,泥鰍喜歡跑到泥面上納涼,隔著清水,一尾尾泥鰍被看得一清二楚。
夜里逮泥鰍有兩種方法,一是用“泥鰍叉”叉泥鰍,二是用“泥鰍剪”剪泥鰍。
先說用“泥鰍叉”叉泥鰍?!澳圉q叉”呈“E”形,如古兵器——三叉戟,由比小指還細的三根菱形鋼尖叉并排。中間一根又直又尖,且比邊上的兩根更長、更粗;邊上的兩根更短,且尾部向左右兩邊彎成鉤。三根戟之間留下的縫隙剛好比大泥鰍的體徑略小,叉泥鰍時手握長柄,看準了泥鰍就迅猛刺去,那泥鰍就被夾在中戟和邊戟之間,活蹦亂跳。逮泥鰍的人,順手將夾著泥鰍的戟往背簍中伸去,另一只手把泥鰍從戟上向簍中一抹,那泥鰍就成了簍中之物。
再說用“泥鰍剪”剪泥鰍。“泥鰍剪”就是一支大的剪刀。那剪刀的兩片刀是特制的,一片是槽形,一片是鋸齒形。當剪子合并時,鋸齒形的一片卡入另一片的槽中,又因鋸齒形一片的尾巴處有一突起,因此形成一個“V”型空隙,剛好夾住掙扎的泥鰍,而不至于把泥鰍夾斷。
那時夜里逮泥鰍還要自制照明工具——松明火把。用粗鐵絲制一個鐵絲斗,再將鐵絲斗柄縛在一根竹竿的尾部,這樣松明一燃燒就發(fā)出耀眼的光。
那時,大哥拿“泥鰍叉”走在最前面,二哥舉“松明火把”走在中間,有時,我拿著“泥鰍剪”跟在最后。一般情況下,他們說是夜里田埂上有“歹物”——蛇,不讓我跟去。我就特別愛當跟屁蟲。
我和小伙伴在白天里,用畚箕撈的泥鰍少得可憐,只能用來養(yǎng)著觀賞、有時還能給父親預報天氣。大哥他們就不同,白天要干活,到了夜晚,一高興,就去逮泥鰍。若是運氣好,一個晚上能逮個三四斤,甚至七八斤的泥鰍。
泥鰍抓回來后,要養(yǎng)在清水里讓它們吐泥。第二天中午,我們就可以一邊吃著烤得脆脆的、香噴噴的泥鰍,一邊聽父親講他曾經吃過,但從未為我們做過的美味“泥鰍鉆豆腐”了。
(選自《三明日報》)
【賞析】
這篇文章雖短,但讀罷不禁讓人心中泛起點點的溫馨與向往。童年往事是一個很陳舊的話題。在魯迅的筆下,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轉折,是在外婆家看社戲的折騰,是少年閏土帶給我們的淳樸。所以,同學們在平時的作文練習中也可以運用倒敘的手法,我們只需像文中的作者一樣,把記憶中有趣的內容生動地表達出來,寫得饒有趣味,寫出生活的韻味,寫得大家都喜歡這種生活,喜歡這種格調,寫得讀者都心生艷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