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
1956年3月15日,音樂劇《窈窕淑女》(My Fair Lady)在美國紐約馬克·黑林格劇院(Mark Hellinger Theatre)拉開首演的帷幕,并在百老匯連演兩千七百余場,獲得1957年托尼獎九項提名,并最終斬獲最佳音樂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編舞等六項大獎。
這部劇由弗萊德里克·羅伊維(Frederick Loewe)作曲,埃蘭·雷納(Alan Lerner)擔任編劇與歌詞創(chuàng)作,刷新了當年百老匯音樂劇連演場次的最高紀錄。1964年,這部音樂劇被翻拍成電影,由奧黛麗·赫本主演,又一舉拿下了八座奧斯卡小金人。
音樂劇《窈窕淑女》與話劇《賣花女》
音樂劇的故事改編自蕭伯納的話劇《賣花女》,又名《皮格瑪利翁》(Pygmalion)。蕭伯納的話劇構(gòu)思來源于古老的希臘傳說:皮格瑪利翁是一位雕塑家,他夜以繼日地創(chuàng)作一尊少女的雕像。當這尊雕像完成時,他發(fā)現(xiàn)自己喜歡上了它,并祈求女神維納斯能賦予它生命。最終皮格瑪利翁如愿以償,與這位少女結(jié)為伉儷。
蕭伯納根據(jù)這個希臘傳說創(chuàng)作出一個全新的愛情故事,講述了語言學家希金斯(Higgins)將一個滿口鄉(xiāng)下口音的賣花女伊萊莎(Elisa)訓練成被上流社會所認可的“窈窕淑女”的整個過程。全劇以希金斯和伊萊莎之間的愛情故事作為線索,但話劇的結(jié)局卻令人疑惑不解:伊萊莎最終是與希金斯結(jié)為連理,還是離開希金斯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蕭伯納后來解釋說,伊萊莎最后嫁給了狂熱追求她的弗萊迪(Freddy),共同經(jīng)營一家花店。
埃蘭·雷納基于蕭伯納的話劇故事,將其改編成了一個音樂劇的版本。音樂劇《窈窕淑女》的男女主角仍然是語言學家希金斯與賣花女伊萊莎,希金斯在與伊萊莎日復一日的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己喜歡上了她。可伊萊莎無法忍受希金斯那種專橫的態(tài)度,于是選擇離開了他。沒有了伊萊莎的存在,希金斯才意識到自己的那份孤傲,這時伊萊莎也重新回到了他的身邊,有情人終成眷屬。
蕭伯納的《賣花女》展現(xiàn)出人文主義的批判精神。在話劇的創(chuàng)作中,希金斯教授僅僅從語言的角度去改造伊萊莎,而沒有從實質(zhì)上去改變伊萊莎的自我修養(yǎng)、身份與地位。希金斯的態(tài)度是專橫的,他所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道德觀是殘酷無情的,伊萊莎對他而言,僅是展現(xiàn)自己教學成效的“工具”而已。盡管希金斯將伊萊莎訓練成了一位可以與上流社會交流溝通的女性,但伊萊莎堅守著自強自立的內(nèi)心,她不愿屈服于希金斯為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最終勇敢地去追求內(nèi)心想要的生活,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蕭伯納的話劇從希臘神話中取材,創(chuàng)造出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不過故事的結(jié)局卻為觀眾留下了不少疑惑之處,也帶有些許的遺憾。而音樂劇從話劇的故事再次出發(fā),帶給觀眾一個皆大歡喜的結(jié)局。這或許是因為音樂劇這種藝術(shù)表現(xiàn)方式更傾向于讓大家看到一個“大團圓”的結(jié)果。蕭伯納話劇所隱藏的這些浪漫情愫在經(jīng)歷歲月的發(fā)酵后,通過雷納這位劇作家的創(chuàng)造,又重新綻放出更加絢爛的浪漫之花。
“黃金搭檔”——羅伊維與雷納
在美國百老匯音樂劇的發(fā)展歷史中,許多經(jīng)典音樂劇的作曲和作詞都是“黃金搭檔”,例如理查德·羅杰斯(Richard Rodgers)和奧斯卡·漢姆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ain II)共同創(chuàng)作了《音樂之聲》《南太平洋》《旋轉(zhuǎn)木馬》等多部劇目?!恶厚皇缗返膭?chuàng)作者也是一組“黃金搭檔”,他們共同創(chuàng)作了《亞瑟王》(Camelot)、《南海天堂》(Brigadoon)、《金粉世界》(Gigi)等經(jīng)典之作。
《窈窕淑女》的作曲家羅伊維出生于德國柏林,他的父親是一位經(jīng)常在歐洲和美洲巡回演出的輕歌劇演員。羅伊維從小自學鋼琴,七歲就開始作曲,后來在柏林的音樂學院跟隨布索尼學習鋼琴,十三歲時成功地與柏林愛樂登臺演出。1924年,羅伊維跟隨父親來到紐約,決定要為百老匯創(chuàng)作音樂。然而這條道路卻崎嶇難行,羅伊維在嘗試過拳擊手、礦工等工作后,最終在一家德國俱樂部擔任鋼琴師,為一些默片電影擔任配樂。
作詞家雷納出生于美國紐約,就讀于哈佛大學,曾三次獲托尼獎和奧斯卡獎。他在哈佛大學讀書時,與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是同學。正如耶魯大學的科爾·波特、哥倫比亞大學的理查德·羅杰斯一樣,雷納的音樂劇劇本創(chuàng)作生涯也源于大學音樂劇俱樂部的年會演出。當時,雷納為哈佛大學“布丁俱樂部”(The Pudding)的演出創(chuàng)作劇本。1937年和1938年的夏天,他去朱利亞音樂學校學習作曲。由于他的左眼在一次事故中失明了,也因此未能參加“二戰(zhàn)”,于是他轉(zhuǎn)向為廣播劇撰寫劇本。
當時紐約的蘭布俱樂部(Lambs Club)聚集了許多演員、制作人和導演等劇場界人士。1942年,羅伊維在蘭布俱樂部遇見了雷納,隨即開始了默契的合作。他們合作的第一部劇是改編自巴里·康納(Barry Conner)的《派對的生活》(The Life of Party)。這部劇持續(xù)上演了九個星期,給了這對搭檔莫大的鼓勵和勇氣繼續(xù)創(chuàng)作。1947年,他們創(chuàng)作的音樂劇《南海天堂》大獲成功,這部劇講述了一個發(fā)生在蘇格蘭小鎮(zhèn)的浪漫愛情故事。隨后的1951年,他們又創(chuàng)作了《粉刷你的貨車》(Paint Your Wagon),但這部劇沒有獲得太大的影響力。
1956年,雷納與羅伊維開始創(chuàng)作《窈窕淑女》。當時擁有《皮格瑪利翁》這個話劇版權(quán)的加布里埃爾·帕斯卡爾(Gabriel Pascal)曾讓不少作曲家試著將其改編成音樂劇,但都以失敗告終。亞瑟·施瓦茨(Arthur Schwartz)和霍華德·迪茨(Howard Dietz)嘗試了,羅杰斯與漢姆斯坦二世也嘗試了,但最終都放棄了。漢姆斯坦告訴雷納說,“皮格瑪利翁這部劇沒有次要的故事情節(jié)”。因此,當這部劇向世人揭開首演的面紗時,無數(shù)觀眾以及劇場界的人士都震驚了。雷納與羅伊維成功地將話劇改編成音樂劇,而希金斯教授的扮演者雷克斯·哈里森(Rex Harrison)以及伊萊莎的扮演者朱莉·安德魯斯(Julie Andrews)更是讓劇中這兩位角色在舞臺上充滿了無限的魅力?!恶厚皇缗分械慕?jīng)典歌曲從此開始傳唱于大街小巷。
1960年,這組黃金搭檔在巨大的壓力下制作完成了《亞瑟王》。雷納由于出血性潰瘍住院,羅伊維一直承受著心臟病的困擾,而這部劇的導演在排練時突發(fā)心臟病,極有可能在《亞瑟王》的首演后就去世。此時雷納試圖接手執(zhí)導這部劇,卻受到羅伊維的強力阻止。后來,盡管這部劇獲得了成功,但他們的合作關(guān)系也因此出現(xiàn)了危機。直至1973年,兩人才再次合作完成了音樂劇電影《小王子》。
1985年12月,雷納與羅伊維被授予“肯尼迪中心榮譽獎”(Kennedy Center Honors),這也是這對黃金搭檔最后一次公開露面。六個月后,雷納因肺癌在紐約去世。1988年,羅伊維在加州棕櫚泉逝世。
一部堪稱完美的音樂劇
許多人都把《窈窕淑女》這部劇稱為“完美音樂劇”,那么它的完美之處究竟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來聊聊男主角希金斯教授吧。他是一位語言學專家,首演時扮演這個角色的演員哈里森不擅長歌唱,這便給作曲家提出了一個大難題:如何讓一位不會唱歌的演員來演音樂劇呢?最終,羅伊維的音樂創(chuàng)作完美地解決了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希金斯教授在劇中的歌曲,都是采用“說話”的音調(diào)來完成歌曲演唱的。換句話說,也就是作曲家根據(jù)他念誦臺詞的語音音高來寫作歌曲的旋律,從而基本符合演員說話的音調(diào)。例如《為什么英語不能》(Why Cant the English)這首歌曲就體現(xiàn)了這個特點,它的第一句歌詞“This is what the British population”就是典型的從說話的語調(diào)過渡到演唱音調(diào)的。演員用臺詞的方式說“This is what”,緊接著從“British population”便帶入了旋律的音調(diào)。我們仔細聆聽這一樂句的伴奏部分,就會發(fā)現(xiàn)由豎琴與弦樂聲部奏出的和弦音帶出了第一句歌詞,然后由弦樂引奏出希金斯教授的旋律音高。有了這個“依靠”,不擅長演唱的哈里森也就不必擔心曲不成調(diào)了。
希金斯教授在劇中的所有七首歌曲(獨唱與重唱),作曲家都基本遵循了這樣的創(chuàng)作原則。我們可以說,羅伊維為希金斯教授“量身定做”了所有唱段。由于哈里森的出色表現(xiàn),舞臺版和電影版《窈窕淑女》均由他一人獨自擔綱。
《窈窕淑女》是一部“敘事音樂劇”(Book Musical),也就是說整部音樂劇是用故事線索串聯(lián)起來的。伊萊莎與希金斯的情感發(fā)展便是這條線索,從伊萊莎亮相的第一首歌曲《這難道不愜意?》(Wouldnt It Be Lovely?)開始,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人物性格也隨之形成并逐漸豐滿。伊莉莎在與希金斯教授的相處過程中,時而歡笑,時而悲傷,時而憤怒,這個角色的內(nèi)涵是豐富多彩的。我們可以從伊萊莎的這些歌曲架構(gòu)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這些歌曲引領(lǐng)著觀眾去“感同身受”地體驗人物角色在劇情中的喜怒哀樂。而與伊莉莎產(chǎn)生最大矛盾沖突的希金斯教授,又是怎樣的人物發(fā)展歷程呢?其實他的內(nèi)心也是矛盾重重的,一方面他僅是把伊莉莎當成其教學的“試驗品”,純粹是為了在與印度語言學家的賭局中獲得勝利;另一方面,他在與伊萊莎的相處中,不由自主地愛上了她。這兩種情感都深藏于希金斯教授的內(nèi)心,也勾勒出了一個豐滿的人物形象。
這是一部帶有幽默色彩的音樂劇,同時又是一個關(guān)于語言語音的故事,因此劇中很多幽默的橋段都與英文的語音有關(guān):伊萊莎對著希金斯教授的教學機器學習發(fā)音,在上流社會的賽馬場上,她突然忘了掩飾身份,脫口而出許多所謂的“鄉(xiāng)巴佬”英文,引發(fā)全場一陣唏噓,等等。這些幽默的橋段給這部音樂劇增添了許多歡樂的色彩,我在這里不得不提及一個最精彩的片段,那就是整部劇的結(jié)尾處,伊萊莎平靜地走進書房,站在錄音機邊看著希金斯教授,后者并未注意到她。希金斯說:“這幾乎是不可改變的,她是如此的粗野,又特別的臟?!边@時,伊萊莎突然關(guān)掉機器,很有禮貌地,但卻特意用“鄉(xiāng)巴佬”式的語音說道:“在我進來前,我已經(jīng)洗過我的手和臉了?!边@時希金斯教授挺起身子,嘆了口氣,把他的帽子“羞澀”地往前一推,遮住自己的臉,柔和地說:“伊萊莎,我的拖鞋究竟在哪兒呢?”
這是一個意味深長的結(jié)尾。我們可以說,伊萊莎用“鄉(xiāng)巴佬”式的語音來嘲諷希金斯教授之前對自己的不屑,而希金斯卻卸下自己那層所謂“教授”的架子,用溫柔的語氣向伊萊莎袒露出內(nèi)心最真實的想法。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部音樂劇的故事情節(jié)是引人入勝的。而雷納與羅伊維根據(jù)不同的戲劇情境,為這部劇的所有角色都創(chuàng)作了許多精彩的唱段,它們在舞臺上為觀眾呈現(xiàn)出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因此我們不得不說,這是一部堪稱完美的音樂劇。
與“最佳女主角”失之交臂的奧斯卡獎
1962年,華納兄弟影業(yè)公司花費五百萬美金的天價購買了這部音樂劇的版權(quán),并邀請喬治·庫克(George Cukor)來執(zhí)導這部電影。電影中希金斯教授的扮演者仍為哈里森,而女主角伊萊莎的扮演者卻歷經(jīng)波折。當時朱莉·安德魯斯扮演的音樂劇版伊萊莎已經(jīng)大獲成功并深入身心,因此很多人都覺得電影版伊萊莎的扮演者非她莫屬。然而華納公司的制作團隊最后卻選擇了奧黛麗·赫本作為電影版的女主角。他們的理由是:“在我們這個行業(yè),我必須知道誰能把觀眾和鈔票帶進我們的票房,奧黛麗·赫本從未讓人失望。”
眾所周知,赫本是一位優(yōu)秀的女演員,可以說與伊萊莎這個角色是相當吻合的。但由她來演音樂劇,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演唱這些歌曲。雖然赫本在導演的要求和鼓勵下勤奮地練習演唱,但制作團隊還是邀請了瑪尼·尼克森(Marni Nixon)錄制了所有伊萊莎的歌曲,并成為電影中赫本的“幕后代唱”??赡芤舱且驗檫@個原因,1964年的電影版《窈窕淑女》囊括了最佳導演在內(nèi)的八項奧斯卡獎,卻唯獨缺少了“最佳女主角”獎。對于赫本,對于觀眾而言,這都是令人惋惜的。
伊萊莎在雷納與羅伊維的筆下,完成了從街邊賣花女到窈窕淑女的蛻變。這不僅僅是言談舉止的脫胎換骨,更是伊萊莎的心智從單純走向成熟的過程,她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名獨立的女性。而希金斯教授也在故事發(fā)展中獲得了“成長”,從一位冷峻的、古板苛刻的語言教授,轉(zhuǎn)變成一位懂得體察人情冷暖的紳士。音樂劇《窈窕淑女》的確是一部堪稱完美、百看不厭的經(jīng)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