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志/林 穎
查基因,逮住“家族癌”
□吳 志/林 穎
福州市民陳女士的母親,在經歷了與乳腺癌長達10年的抗爭后,于清明節(jié)前1個月病逝。日前,30歲的陳女士來到國家中西醫(yī)結合腫瘤重點學科、福州總醫(yī)院腫瘤科門診,要求進行專門的防癌體檢。陳女士說,如果不是因為看到安吉麗娜·朱莉的故事(編者注:3年前,著名影星安吉麗娜·朱莉在《紐約時報》發(fā)表專欄文章,公布她因為攜帶有BRCA1基因突變從而導致患乳腺癌和卵巢癌風險大大上升,最終決定接受預防性雙側乳腺切除術),她從未因母親患癌而擔心過自己。
近年來,由于癌癥的高發(fā),家庭里面癌癥患者的人數多了起來。癌癥雖不會遺傳,但基因和染色體異常會遺傳給下一代,產生對癌癥的易感性,會比沒有異常的人患腫瘤風險更高,也就是俗稱的“家庭癌”?,F在,通過對有癌癥遺傳傾向的人群開展易感基因的篩查,可以盡早發(fā)現癌癥潛在風險。
“每個人的基因都分別來自父母的兩個拷貝,如果從父母那里遺傳了一個癌癥易感基因,患癌易感性就會比沒有癌癥易感基因的人更高。”福州總醫(yī)院腫瘤科陳曦副主任醫(yī)師解釋,“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常把家族中直系親屬有過腫瘤史的人群,稱之為腫瘤高危人群。”基因會“潛伏”一代又一代。因此,對于直系家屬中有過腫瘤史的人,如果只有一個人患癌,并不需要多擔心,但如果有2~3個人得癌癥,或者1人得少見癌、多種癌,就不能大意了,而需要懷疑是否有家族遺傳傾向,刻不容緩做好精準防癌篩查。
精準防癌篩查門診通常是專業(yè)醫(yī)師或護士、遺傳學家與咨詢者見面,一起完整了解并詳細分析個人和家族病史,根據咨詢者的家族史和遺傳學,并結合其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因素,評估咨詢者患癌癥的風險,以及癌癥可能通過基因傳遞給其他家庭成員的幾率,并提供降低癌癥風險和早期篩查癌癥的建議。
問卷評估后,有家族史傾向的高危人群,可以考慮進行精準防癌篩查。通過血液標本二代測序技術,可以從高危人群的血液標本中檢測出是否攜帶有癌癥易感基因,從而有助于高危人群了解自己的患癌風險,患癌高風險的人可以作出保健決定,以預防或降低他/她的患癌機會,或者幫助早期發(fā)現癌癥。對于那些具有顯著腫瘤家族病史的人、患癌年齡很小或者患多種腫瘤者、患有罕見癌癥的人,篩查意義更加重大。
當然,如果問卷評估發(fā)現不具有家族傾向,就無需進行易感基因的篩查,“畢竟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進行這樣的篩查,我們也不提倡過度檢測。”陳曦副主任醫(yī)師說。目前,有4大類型的癌癥有較充分證據證實可以通過檢測易感基因,來明確未來的患癌風險,這4類癌癥分別是乳腺癌、卵巢癌、胃癌和腸道癌。
目前,精準防癌篩查門診重點針對兩類人群:一類是已經患上癌癥的患者,通過篩查,可以明確其是否攜帶有癌癥易感基因,如果有,說明這個癌癥是有遺傳性的,那么就應將篩查的面積擴展到患者的近親家屬中。還有一類是癌癥患者的后代。如果癌癥患者已經去世,后代想排除自己是否攜帶癌癥易感基因,屬于患癌的高危人群,以盡早進行預防,也可以通過精準防癌篩查了解自己的患癌風險。
一旦被查出攜帶有易感基因,很多人會開始恐慌。但陳曦副主任醫(yī)師提醒大家不必過于擔憂。癌癥有90%左右與不良的生活習慣有關,10%左右與遺傳有關,由于遺傳因素目前尚無法改變,有癌癥家族史的人群若能通過合理的飲食調節(jié),克服不良的生活習慣,注意鍛煉身體,避免接觸有毒、有害物質,保持心情愉快,完全能達到減少發(fā)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