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細蘭
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在于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思維意識、良好的思維品質,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中,由于教學內容與時事結合緊密,教學內容變化大,教育對象存在差異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拘一格,綜合學生、教材及其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特點,讓學生在系統(tǒng)的教學中更好地感知外界事物,獲得經驗。不能“抱著學生走”,而應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通過學生自己的主動活動和頭腦思考,獲取知識,提高能力。
一、通過質疑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
在教學中,教師不能給學生“滿堂灌”,而應給學生以思考的余地,讓其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最后解決問題,充分貫徹布魯納的“發(fā)現(xiàn)法”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從而使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發(fā)展了能力。如:在傳統(tǒng)教學中,多數(shù)教師按課文內容設計一系列問題,讓學生根據(jù)問題去通讀全文,然后再指導學生分析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但是,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為了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教學中應更多地貫徹高效課堂理念,讓學生先學后教,布置學生課前預習,讓學生熟悉課文,然后根據(jù)課文內容圍繞思想品德課的三大問題“是什么——為什么——如何做”去提出問題,尋找與本課有聯(lián)系的時政熱點,然后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始終處于思維狀態(tài)。如:在九年級第五課第二框《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一課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做好課前預習、提出問題。綜合起來學生提出了以下問題:
1.中華民族精神的含義、核心、內容、地位、各時期表現(xiàn)如何?(是什么)
2.為什么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或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有何意義和作用?(為什么)
3.怎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如何做)
在導入新課后,通過教師引導,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的問題,同時教師又引導學生根據(jù)同學的發(fā)問,提出自己的觀點,說出與本框有聯(lián)系的時政熱點、社會現(xiàn)象等,教師作適時點評。就這樣,層層深入,由學生發(fā)問,又引導學生解疑。在學生發(fā)問中,讓學生來了解、分析課文,從而掌握課文內容,悟出其中給予我們的啟示。這樣,學生完全處在自主學習之中,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fā)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二、通過語言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一般來說,語言表達能力較好的學生,其思維也較敏捷,雖然兩者并不完全相關。但是一件事要通過口頭表達出來,首先要通過大腦思考,把它組成文字后再說出來,這個過程就是思維活動的過程。眾所周知,人類的思維之所以與動物的思維有本質的區(qū)別,就在于人類不但把語言作為思維變化的主要表達形式,而且通過語言交流加深對客觀事物的直接或間接認識,促進思維的發(fā)展。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正如教育家所說,語言的準確性體現(xiàn)思維的周密性,語言的多樣性體現(xiàn)思維的豐富性,語言的層次連貫性體現(xiàn)思維的邏輯性,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即大腦不進行活動,就無所謂思維。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說”(語言表達)的機會,盡量激發(fā)學生多說,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說”。學生有了說的興趣,才能促使學生動腦,動腦的過程即是思維過程。如:在課文、案例、漫畫分析等過程中,如果學生沒有興趣,自然就不去想課文、案例、漫畫等到底說了什么,揭示了什么道理,對我們有什么啟示等。因此,對于這類教學,教師要進行正面引導,采取多種形式,鼓勵學生閱讀課文、案例,觀察漫畫等,鼓勵學生舉手發(fā)問、回答問題、搶答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相互交流、共享成果,使學生能夠不斷處在組織有序的發(fā)言狀態(tài),最終達到發(fā)展思維的目的。
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
初中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思維能力,但由于他們的思維自覺性、批判性、靈活性、創(chuàng)造性等還存在個性差異,他們還不能自覺地來調節(jié)、檢查論證自己的思維過程。當遇到問題時,會本能地開始思考問題,但由于自己思維能力的“本能自信”,總以為自己的思考方式及結論是正確的。事實上,我們的思維活動并不都是科學合理的、結論也不一定完全正確。因此,需要我們對思維過程,結論進行審查,從對自己思維的“本能自信”,轉向對自己思維的“自覺質疑”和“仔細審查”,完成自己思維的批判過程,或對他人思維結論的審查,完成對他人思維的批判過程,從而得出正確結論。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經常組織學生當小老師,互相批改作業(yè),讓學生檢查別人的做法時,對比自己的做法,通過思維活動,判斷結論正確與否。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敢于反駁他人的觀點,以鍛煉學生思維的自覺性、批判性。
由于思維的靈活性是思維敏捷性、創(chuàng)造性、批判性的前提和保證,正如人們在工作、生活中,易于照章辦事,難以開拓創(chuàng)新,就是因為缺乏思維的靈活性。因此,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題型來促使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能得到更好的發(fā)展,而不是單純地做比較呆板的題型,尤其是當今開放式的中考模式——題在書外,理在書中,如果不對學生進行綜合性題型訓練,就難以適應中考要求。因為考題大多以時政熱點作為背景材料來設計問題,問題比較隱性,不會直白發(fā)問,因而讓有些學生一籌莫展。如“以我國將每年9月30日設為烈士紀念日來弘揚烈士精神等”作為背景材料,讓學生說說“烈士精神”說的是什么精神,其核心內容是什么,為什么要弘揚這種“精神”,如何弘揚這種精神。這就要引導學生先弄清“烈士精神”其實就是“民族精神”,只有這樣,才能相繼回答第二、三、四問,否則,就可能偏離主題,答非所問。
除此之外,教師還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敏捷性、創(chuàng)造性等。如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設計手抄報等以鍛煉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
良好的教學雖然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但并不能超越或改變其發(fā)展規(guī)律。我們不能急于求成,搞揠苗組長的教學方式。因為教學的過程是讓學生從無疑到有疑,再從有疑到無疑循序漸進、不斷深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通過教學實踐,引導、開啟學生思維的“窗戶”,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讓學生自主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最終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成為新世紀所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