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文
在2016年末,新華社發(fā)布消息,國務院批復同意自2017年起,將每年5月30日設立為“全國科技工作者日”,還有百余天,一個8000多萬人的節(jié)日將迎來她的首秀。
在此之前,我國僅有三個行業(yè)性的節(jié)日:護士節(jié)、教師節(jié)和記者節(jié),而在設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之前,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節(jié)日是“中國科協會員日”。中國科協七屆十一次常委會決定,從2009年起,將每年的12月15日定為中國科協會員日。
這是科技強國成為社會共識的重要節(jié)點。
當我們的時代受惠于大數據與人工智能而一往無前時,當人類徜徉于框架模糊的虛擬與現實的邊界時,我們必須要向這個世界的科技工作者們致敬!
公開的信息說,中國科技人員大約有8100萬人,全世界排名第一。按照目前每年的增量,預計在2020年將會超過1億人。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工業(yè)革命……按照達爾文的說法,我們的細胞在經歷著分秒永續(xù)的進化,其實時刻進化的,不僅僅是DNA的附著形態(tài),更為直觀的,是我們感知的物場變化。
比起達爾文的進化論,一萬年太久,只看朝夕:
一方面,我們的拇指在手機屏幕方寸間游走的距離,也許已經超過了雙腳走過的路程;另一方面,石墨烯、支付寶、P2P、VR、互聯網等等,無論身邊微末之事的變化,還是宏大的國家科技的飛躍,無不顛覆著我們對這個世界生活模式的改變和對技術進步的渴求。
我們該有這樣一個節(jié)日,來紀念顛覆和正在顛覆這個世界技術“進化”的人們;
我們該有這樣一個節(jié)日,來恭迎身處其中的時代創(chuàng)造者們的歡喜與榮耀。
四年前的全國兩會,本刊報道組刊登了對政協委員齊讓的采訪,關注的焦點是他當年的一份提案:《為科技人員設立科技節(jié)》。
曾任中國科協副主席的齊讓接受采訪時稱,需要用這個節(jié)日來引起社會的關注,增強全社會的科技意識,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氛圍。
我們要祝賀這個節(jié)日。
8000多萬科技工作者,正努力在當下綻放真實的自己,就像每一個被歷史銘記的大時代,都曾留下獨一無二的生動印記。這是一個科技工作者塑造民眾生活創(chuàng)新便利的時代,也是一個科技工作者輝煌成就國力遠超以往的時代,在創(chuàng)新彌散于熱度的空間里,科技工作者對美好的向往關乎國家的方向。
這不僅僅是一個節(jié)日。
當我們看到技術的天空,看到天空下阡陌縱橫的機械軌跡,以及在這些軌跡中鍛造圖樣夢想的他們;當我們萌動著科技的向往,在蕪雜的塵世里感受到曾經期許的現實;我們會知道,沒有任何實現夢想的群落比科技工作者更為珍貴,也從沒有任何一個時代有如此之多的期許,有如此之多的希望,在他們的肩上!
這不僅僅是一個節(jié)日,這是我們每個人對未來的期許——我們用歡呼和崇敬,為我們的期許萌發(fā)一顆鼓舞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