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沒變的教法,你愛它嗎
文 │ 劉 祥
在某地為幾節(jié)同課異構的競賽課做評委。如果只從課的設計和教學活動的組織而言,授課的這幾位年輕教師都可以稱得上盡心盡力。而且,從公開課的慣常做派看,這些課多數(shù)還都經歷了多輪次的試講,起承轉合拿捏得都很到位。
但我聽完后,卻無法欣賞這樣的課。因為我太熟悉同課異構的這個文本。1985年,我讀師專最后一年在某個重點中學實習時,教的就是這篇課文。那時,我對教學完全屬于一竅不通,便照搬某本教案選上的課堂實錄。好在那時年輕,讀的書也多,還經常寫點散文和詩歌,教這樣的抒情散文,并無太大障礙。實習時的那節(jié)課,很受指導教師的欣賞。
現(xiàn)在,我坐在教室里聽的這幾節(jié)課,竟然和三十多年前我所模仿的那個教學實錄中的內容保持著80%的相同度。授課教師雖然在新課導入和課堂訓練上進行了一定量的個性化設計,但文本的梳理和圍繞文本賞析而組織的教學流程,卻全無變化。
從1985至2017的這三十多年,可能是這個星球有史以來發(fā)展最為迅速的時期?,F(xiàn)在的孩子,手機和電腦玩得比教師要利落得多。只要他愿意,與課文相關聯(lián)的什么樣的知識不能從網(wǎng)絡上搜索到?就算學生很懶惰,不愿意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找尋這樣的學習資源,他們手頭的各種教輔資料,也早已將一篇課文分解成了無數(shù)個題目。教師在課堂上津津樂道的那點兒文本結構框架知識,其實不過是資料中的一兩道題目罷了。教師只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分析歸納資料上早已躺在那兒睡大覺的內容,學生哪里還需要開動腦筋去思考和發(fā)現(xiàn)?于是乎,這樣的語文課上,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自然是十分準確地回答出來。教師便表揚學生真聰明,學生也以為自己真聰明。課堂氣氛活躍,師生“對話”精彩。
早就有人批評當下的基礎教育與時代嚴重脫節(jié)。這個社會,因為互聯(lián)網(wǎng)的出現(xiàn)和飛速發(fā)展,各行各業(yè)都在經歷著脫胎換骨的劇痛和重生,似乎唯獨基礎教育階段的課堂在這劇烈震蕩之中,保持了“任憑風浪起,穩(wěn)坐釣魚船”的悠然態(tài)勢,最多只是用電腦播一播視頻,放一放PPT資料。
這三十多年不變的“堅守”,我將其視為死守枯井的青蛙心態(tài)。且不說文本的解讀需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適度轉變,也不說教學流程設計需要滿足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單是從學習中的已知和未知兩個角度而言,也該在課堂中給學生傳遞一些新鮮的東西吧!
三十多年來,課改的旗幟立了一桿又一桿,也倒下了一桿又一桿,教學總是在踉踉蹌蹌地向前走著。身為一線教師,可能我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都無法開疆辟壤,創(chuàng)立自己的教學王國,于是,只能跟在別人的身后行走。這樣的狀況無可厚非。只是需要警惕,時代終究在發(fā)展,而且是飛速發(fā)展,我們的課堂,總不該被時代落下得太遠。
(作者系江蘇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江蘇省教學名師,“長三角”教育科研優(yōu)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