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fā)展,信息資源數量呈爆炸式增長,類型上亦百花齊放。與這樣的新型信息環(huán)境相應的是智慧型圖書館的出現,它有能力將圖書館升級為信息中心、用戶中心、知識中心。立足智慧圖書館,借助與用戶捆綁度最高的移動媒介,運用傳播學、心理學相關知識,從信息資源、信息技術、信息服務等維度著手,探究移動互聯網時代智慧圖書館的移動服務模式,這亦是圖書館建設擁抱互聯網的一種表征。
【關 鍵 詞】智慧圖書館;移動互聯網;服務主體模式;共享模式;“互聯網+”
【作者單位】畢麗菊,貴州民族大學法學院。
隨著以智能手機、Ipad等為代表的移動終端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侶”,人類歷史發(fā)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之所以稱移動互聯網為一個時代,是因為它不僅創(chuàng)造了海量的信息與現代移動技術,更重要的是它改變了人類社會的關系結構,改變了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2014年,全球每月移動互聯網流量約為3200PB;終端方面,截至2015年1月,全球接入互聯網的移動設備總數超過70億臺,幾乎平均人手一臺[1]。作為最主要的移動終端設備,智能手機仍然保持高速增長,可以說,智能手機是移動互聯網流量增長的最大驅動力。此外,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圖書館在城市化建設中的作用也日益凸顯,智慧圖書館建設已經成為現代數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因此,依托移動互聯網,智慧圖書館成為圖書館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必然選擇。作為一個策略性研究,本文嘗試構建移動互聯網時代智慧圖書館的服務模式,以期對智慧圖書館建設有所啟示。
一、智慧圖書館:移動互聯網時代圖書館發(fā)展新形態(tài)
縱觀圖書館的發(fā)展歷史,它的每一次重大變革都是科技創(chuàng)新與進步的表現,尤其是在物聯網這一概念被提出并擴展至全世界后,圖書館的發(fā)展也在繼復合圖書館、數字圖書館之后,進入以信息技術為基礎,數字化、網絡化、移動化與智能化為特征的智慧圖書館模式。
從智慧圖書館的發(fā)展來看,國際上首次提出智慧圖書館概念的是芬蘭奧盧大學圖書館的艾托拉。2003年,他在第五屆國際人機交互移動設備與服務研討會上介紹了智慧圖書館,描述在智慧圖書館里可以通過移動終端快速對某一本圖書進行精準定位。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隨后圖書館界開始進行智慧圖書館的各種理論研究。但對于什么是智慧圖書館、智慧圖書館應該如何建設并沒有形成共識。簡單來說,智慧圖書館是一個不受空間限制,但卻能被切實感知的一種概念。從智能計算角度而言,智慧圖書館是圖書館與物聯網、云計算、智能化設備的結合體,即通過物聯網來實現智慧化的服務與管理。
因此,從這一概念可以看到,智慧圖書館與移動互聯網有著許多共同之處,例如在技術基礎和理念上兩者基本相通,在此背景下,智慧圖書館可以說是移動互聯時代圖書館發(fā)展的新形態(tài)。
1.融合的信息資源環(huán)境為智慧圖書館的建設奠定基礎
人類的每一次進步都與傳播媒介的發(fā)展密切相關。無論是媒介融合,還是“互聯網+”,帶來的都是信息資源、信息傳播模式、用戶信息行為等整體的變革,而智慧圖書館作為一種新型的資源與服務提供的主體,必須了解全新的信息用戶對資源和服務的需求,以保持良好的服務狀態(tài)。移動互聯網時代,擺在用戶面前的信息資源呈現出以下態(tài)勢。首先是信息資源多元化、海量化。移動互聯網改變了信息和人的二元關系,人成為信息的一部分,信息也已經融入人中。移動互聯網的快速、開放、多樣性,使信息變得更加透明、多元,可以說整個社會都是一個巨大的信息庫、信息加工廠。其次,信息的海量性也帶來了質量上的良莠不齊。正式出版物、非正式出版物等不同的信息達到了最大限度的資源共享,而在信息資源的類型上,文字、語音、圖像、視頻等多種形式百花齊放。這是移動互聯帶來的新的信息資源環(huán)境,而這也為智慧圖書館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2.移動的信息用戶行為是智慧圖書館產生的直接原因
信息用戶是指通過人體感官的利用過程,實現對各種信息資源,無論是印刷型、數字型還是多媒體型等的信息或知識的有效獲取的個人或團體。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fā)展,信息用戶告別了曾經單一的接收信息的過程,他們往往還兼顧信息的使用者與信息的創(chuàng)造者雙重身份,這也意味著新時期信息用戶行為有了新的變化:一是信息用戶存在信息需求;二是信息用戶具有利用信息、創(chuàng)造信息的能力;三是信息用戶具有接受信息服務的行動。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圖書館的讀者也有了新的轉向,對圖書館而言,就意味對單一的個體用戶服務轉變?yōu)閷θ后w用戶服務。同時,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fā)展,圖書館的信息用戶不再關心穩(wěn)定的檔案式的信息查詢系統, 他們更期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隨心所欲地獲取圖書信息,信息用戶的需求呈現出鮮明的“移動化”特征,在這樣的信息用戶行為的導向之下,智慧圖書館應運而生。
3.新型的信息接收終端為智慧圖書館的出現提供可能
自Gessler等人于1995年開始基于PDA等手持接收設備探索其實現WEB瀏覽器功能的可能性研究,到Catherine C.等人于2001年開始探索對移動圖書館服務模型構建,一個無法被研究者忽視的問題——移動信息終端的接收能力問題出現了。相關調查顯示,從閱讀的舒適度來看,超過一半(共283人參加調查)的人認為屏幕閱讀比紙質閱讀更費力;19.3%的人覺得兩者差不多;僅有29.63%的人認為前者比后者閱讀體驗更輕松[2]。這說明,移動終端的性能、特點,對智慧圖書館移動服務是有一定影響的。
目前,移動信息接收終端呈現多樣化的發(fā)展趨勢,常用的終端有手機、平板電腦、電子閱讀器(kindle等)幾類??偟膩碚f,手機具有便攜、靈活的特點,弱點是屏幕尺寸小且待機時間短;平板電腦彌補了手機屏幕小的弱點,但信息用戶使用平板電腦更多的操作用于商業(yè)、游戲、視頻,其閱讀功能、學習功能比較弱;電子閱讀器更多地傾向于閱讀使用,很少會進行信息服務的接收[3]。因此,雖然非手機型的移動終端越來越多,但智能化手機仍然是其中的主體部分。而這些新型終端設備,也為智慧圖書館的出現提供了可能。
二、智慧圖書館服務模式的建構
在對智慧圖書館認識方面,社交social、本地local、移動mobile三個單詞組合正成為智慧圖書館的核心要素,這使得圖書館服務具有很強的時空性,且具有個性化、人性化和社交化的特點。如果說“智慧”是對事物能迅速、靈活、正確地理解和解決的能力的表述,那么智慧圖書館要具備這種能力,必須在技術、理念、服務等方面得到根本性的提升。
1.信息資源模型的搭建
1959年,美國研究社會學的J.W.賴利和M.W.賴利夫婦提出一個傳播結構模式,這個結構模式說明,多重結構或等級層次結構是傳播系統的本質特點。在這個模式中,傳播者和受眾都被看作是個體系統,這些個體系統各有自己的內在傳播活動,即人內傳播;個體系統與其他個體系統相互聯結,形成人際傳播;個體系統又分屬于不同的群體系統,形成群體傳播;群體系統的運行又是在更大的社會結構和總體社會系統中進行的,它與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環(huán)境保持著相互的關系。
這也就意味著,對于智慧圖書館的服務模式的建構,應該采用“群體分類”的方式進行,而這也滿足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個性化選擇的需求。具體到信息資源平臺的建設,就是要在將紙質資源、數字資源、網絡資源等資源集成的同時進行精細的劃分。通過文獻閱讀,可以分析出移動信息用戶對于專業(yè)信息資源的需求往往比較低,他們以青春文學、生活服務、勵志教育、考試輔導和英語學習等方面的資源使用為主。同時,智慧圖書館特色資源建設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內容。
2.信息服務平臺模型的建構
在圖書情報領域進行移動服務研究之初,就對移動服務內容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其中,一部分是來自傳統服務內容的移動升級[4]。例如,圖書催還、新書通報、預約及到書提醒服務、個人借閱狀態(tài)查詢、移動續(xù)借、移動在線講座課程等。另一部分,是超越了傳統圖書館服務內容的新型服務,例如,利用移動終端查找最近圖書館線路、條碼掃描查找、“搖一搖”圖書推薦等。以上的這些服務內容,以圖書館為中心,創(chuàng)新力度一般;對圖書館來說,這些措施仍是被動等待型服務,服務主動性、嵌入性不強。因此,為了更好地讓移動服務符合信息用戶的需求,我們將運用Newcomb's A-B-X Model的社會心理模型,來探究智慧圖書館信息服務平臺的全新模型。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T.M.紐科姆在社會心理學家海德早期傳播理論基礎上,于1953年提出經典的Newcomb's A-B-X Model,模式結論顯示,人們對于與自己意向或立場相一致的信息源,愿意付出更多的注意力,對于加強“受傳者”現存觀點、態(tài)度和行為的信息,將會得到更好的接收效果。
基于 Newcomb's A-B-X Model原理,對于智慧圖書館移動服務來說,信息服務效果涉及智慧圖書館服務主體、信息用戶以及多類信息。而在服務過程中,為了獲得信息用戶對服務主體的認可,需要服務主體向信息用戶傳遞特定的信息內容,樹立更好的自身形象。這不僅涉及信息用戶對智慧圖書館移動服務的滿意度,也涉及信息用戶對智慧圖書館移動服務提供信息的滿意度。因此,對于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智慧圖書館建設來說,首先要建立豐富全面的跨平臺檢索功能,真正實現資源檢索的“一站式”服務;其次需要健全信息導航技術,幫助用戶在海量信息中進行精確定位;最后需要開展分眾群體信息服務,運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個性化資源檢索、推送。
當然,智慧圖書館的服務模式是處于動態(tài)發(fā)展的,應該提供怎樣的服務,如何更好地為用戶服務以增強用戶黏性,就需要深刻理解用戶的社會心理變化?;?Newcomb's A-B-X Model的分析理論,智慧圖書館移動服務將會對信息用戶進行兩次心理接受度的驅動。
第一次驅動,首先需要進行信息用戶群體對“智慧圖書館意向”的黏度區(qū)分,即通過信息用戶對智慧圖書館移動服務或類似服務的使用頻率,初步判斷信息用戶對智慧圖書館服務的認知、態(tài)度、依賴程度及意向態(tài)度。通過區(qū)分,劃分出不同意向頻度的信息用戶群體,根據群體的群心理特征,實現針對性心理驅動,從而全面提升信息用戶群對智慧圖書館的意向值。而第二次驅動,則是在第一步群心理特征分眾基礎上進行。在每一個分眾群體中,結合智慧圖書館所提供的各種信息服務,區(qū)分出信息用戶對“智慧圖書館信息服務意向”的黏度區(qū)分,即通過對分眾群體內的各項具體信息服務的使用頻率、滿意頻度的統計,判斷出信息用戶對服務的滿意程度,并根據區(qū)分結果以及群體的心理特征,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驅動,從而通過提供針對性、滿意度高的信息服務,實現信息用戶群體對圖書信息服務的意向值。
總之,智慧圖書館建設雖是未來圖書館的發(fā)展趨勢,但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無論是建設者的理念還是技術上都存在一定的短板,其發(fā)展的困難顯而易見。但是在移動互聯網的宏觀背景之下,關鍵是要轉變思維,抓住“智慧服務”的概念,在了解用戶的檢索需求、閱讀需求等基礎上,實現個性化的服務,營造良好的全民閱讀氛圍,為智慧圖書館的建設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參考文獻
[1] 2015年度移動互聯網產業(yè)發(fā)展白皮書[EB/OL].[2015-06-02]. http://www.cnii.com.cn/mobileinternet/2015-06/02/content_1580481.htm.
[2] 薛菲,張曼玲. 北京地區(qū)高校大學生網絡閱讀的實證研究[J]. 圖書與情報,2011(01):99-103.
[3] 韋敏革,覃珍. 高校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探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2(02):184-193.
[4]李菲,徐愷英. 社會心理驅動下圖書館移動服務模式研究[J]. 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06):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