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琦
這無疑顛覆了我們關(guān)于城市史的認知。我們的城市史過于唯美了,仿佛在證明我們不滿于當下,又失去了關(guān)于未來的想象力,因此只有在舊夢重溫中尋找慰藉
《倫敦傳》不是一本嚴格意義上按時間序列講述倫敦成長歷史的書。在作者看來,線性時間本身就是人類想象力的虛構(gòu)。雖然大體上是按照自古至今的順序來介紹倫敦的變遷,但這本書最理想的打開方式卻是隨意翻看一章細細品讀,讀者甚至可以對全書的內(nèi)容做出自己的排列組合而絲毫不減其風味——因為作者本來就是試圖通過一系列無主題變奏來展現(xiàn)倫敦光怪陸離而又變幻莫測的諸多面相。
作者彼得·阿克羅伊德開宗明義指出,“倫敦是一具肉體”。這就為整本書的選材打下了基調(diào)。既為肉身,如何解決自己的吃喝拉撒睡,如何滿足自身正當?shù)钠咔榱透鞣N隱秘的欲望,如何緩和自身的焦慮,如何紓解暴力和恐懼的沖動,如何以物競天擇的方式吐故納新,如何面對自己的生老病死等等,都各有專章加以描述。如此一來關(guān)于倫敦的集市、飯館、咖啡館、酒館、風月場所、宗教圣地、垃圾處理、公共衛(wèi)生等等就如同一幅幅風情畫般綿密地推出,真是令人目不暇接甚至目眩神移。
既然是肉身,自然充滿著各種不可控的非理性的行為舉止,因此書中不乏犯罪分子、激進人群和各種暗黑勢力,以及對這些人士進行懲戒甚至處決的場所。作者過于“津津樂道”的筆觸,讓人感到他更多是欣賞而非痛心疾首于充斥著倫敦歷史的各種罪與罰。
而既然是肉身,也當然難免頭疼發(fā)熱甚至患上致命的疾病,因此倫敦的各種天災人禍,包括洪水、火災、瘟疫、空氣和噪音污染等等也無一“漏網(wǎng)”,盡數(shù)被作者如實展現(xiàn)于筆端。而其青春期的躁動、貪婪與無止境的擴張,尋找自我身份證明時的狂暴,對包括婦女、兒童、猶太人等弱勢群體的欺凌等等,也盡數(shù)被作者鋪陳于紙上。
另外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觀感就是,作者在為一個曾經(jīng)的全球頭號強國的首都、亦被公認為國際之都的城市樹碑立傳時,居然沒有把該城的統(tǒng)治階級當作主角。在這本書中,作者寧愿喋喋不休于為生計而奔波的底層眾生百態(tài),也不愿將太多的筆墨花費在王公貴族、達官貴人和名流精英的身上,除非他們中的某些人說了有關(guān)倫敦的讓人眼前一亮的俏皮話或詛咒。
可以想見,這樣的一本《倫敦傳》就不可能太高大上,也不可能太形而上,而是滿卷撲面而來的不乏辛辣刺激的煙火氣。而且這種接地氣的煙火氣當中,不乏讓人瞠目結(jié)舌甚至驚悸的底層殘酷物語和暗黑歷史。在阿克羅伊德眼里,倫敦從來不是一座上帝之城,即使不是罪惡的淵藪,也總是充滿著異教的、甚至不乏邪惡的精神,這或許是它千百年來百折不撓茁壯生長的力量源泉。說到底,這就是一部關(guān)于倫敦“肉身”的野蠻進化史。
這無疑顛覆了我們關(guān)于城市史的認知。在看多了關(guān)于舊都風物和海上繁華舊夢的囈語后,這些充滿著粗糲氣息和負能量的文本多少讓人有點無所適從甚至有點不適。相較之下,我們的城市史的文本所展現(xiàn)的仿佛是濾去了苦難和掙扎的清明上河圖,在城市的舞臺上每個人都其樂融融各得其所:空氣中彌漫著甜美惆悵的記憶,時代的創(chuàng)傷和劇痛被轉(zhuǎn)化為風華逝去的惆悵,就連黑社會的腥風血雨也被抽離為充滿羅曼蒂克氣息的傳奇,而充滿著污穢與不堪的底層蕓蕓眾生的生存狀態(tài)在這樣的文本中鮮有一席之地。
一句話,我們的城市史過于唯美了,仿佛在證明我們不滿于當下,又失去了關(guān)于未來的想象力,因此只有在舊夢重溫中尋找慰藉。
相反,《倫敦傳》給人的感覺是作者以解剖和展示倫敦肉身上曾經(jīng)的病灶和創(chuàng)口為能事,他并不因倫敦近現(xiàn)代以來的輝煌壯麗而掩蓋其曾經(jīng)的傷疤和病態(tài),也不認為如今的倫敦就可以一勞永逸地享有文明之都的名號。倫敦依然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依然渴望新生和進步。
讀完《倫敦傳》后,人們似乎變得更為迷茫:何為城市的真義?城市文明的推手究竟為何?如何為一個城市樹碑立傳?這一切似乎都沒有斬釘截鐵的答案。
︻倫敦傳︼
作者:[英]彼得·阿克羅伊德
出版:譯林出版社
定價:11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