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忠明 編輯/易可
吉祥雞年再說雞
文/楊忠明 編輯/易可
楊忠明
上海作家協(xié)會會員,老上海飲食文化和歷史文化作家。
雞是中國百姓最熟悉最喜愛的動物之一,轉(zhuǎn)眼雞年來到。一天中的“雞時”在下午五點到七點,這時的雞要回籠里休息啦。因為雞的讀音是吉祥如意中的“吉”,這個生肖極討口彩;雞是天明前報曉的家禽,是祥禽,山雞、錦雞、雄雞的羽毛絢麗多彩,與傳說中的鳳凰很像,所以很受人喜愛。
雞叫時分天快亮了,是它驅(qū)逐了黑暗,帶來紅日東升、霞光萬道的早晨,故又是辟邪之神。我從前在江西插隊時,每天清晨天還是墨墨黑的時候,不管刮風(fēng)下雨,村里有一只雄雞帶頭叫了第一聲,于是,村里所有的公雞此起彼伏地鳴叫起來,好像一曲鄉(xiāng)村交響樂,非常好聽。成語“聞雞起舞”,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即時奮起。相傳東晉時期將領(lǐng)祖逖年輕時每次和好友劉琨談?wù)摃r局,總是慷慨激昂,為了以后報效國家,他們常常在半夜一聽到雞鳴聲,馬上起床到外拔劍習(xí)武,練就一身好本領(lǐng)。
白居易的“小宅里閭接,疏籬雞犬通”則描述了田園風(fēng)光景色,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當(dāng)然古人也有用雞來襯托出悲傷的一面,如李廓的“長恨雞鳴別時苦,不遣雞棲近窗戶”。
上海名畫家程十發(fā)先生最喜歡畫“大吉圖”,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吉祥雞出現(xiàn)在中國畫中,有群雞,有對雞,有雛雞。程十發(fā)畫雞,寥寥幾筆,線條簡潔,間以濃墨潑彩,淡墨、枯筆襯托,欣賞發(fā)老先生的“大吉圖”令人愉悅。
中國傳統(tǒng)印章中有一款印石叫雞血石,產(chǎn)于浙江昌化上溪玉巖山,雞血石的色彩就像新鮮雞血一樣,石頭分“地”與“血”二部分,地子分透明、微透明或不透明的凍地,當(dāng)?shù)厥r(nóng)稱為“玉石地”為佳品。雞血色鮮鮮紅紅紅陳列于廳堂,能為擁有者大添吉祥光彩,也是財富象征。其質(zhì)地石色最好要純凈無雜如黃凍地、羊脂白玉地、牛角凍地、藕粉凍地為佳,方能映襯出雞血色艷麗之彩,血色在石上的面積越大、色越濃厚、凝結(jié)、紅色鮮艷欲滴,品質(zhì)越好,價值越高,若血色成條、成塊,成片,活血流動之狀則更佳。
斗雞,一種民間活動,李白詩:“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斗雞之技,據(jù)老人說,從北宋至今,開封斗雞活動一直盛行于民間。舊時王公貴族,平民百姓,都以斗雞為樂?!叭粘猎律锨叶冯u,醉來莫問天高低”“錦帶休驚雁,羅衣尚斗雞”等古詩句都活靈活現(xiàn)地描繪了古代民間斗雞的熱鬧場面。
南京的雞鳴寺很有名氣,又稱古雞鳴寺,位于南京市玄武區(qū)雞籠山東麓山阜上,始建于西晉,相傳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剎之一,是南朝時期中國的佛教中心,史料記載:雞鳴寺名稱是因寺前有雞鳴埭而得名。
老上海浙江路橋舊時稱“偷雞橋”是不是因為有人在這里偷過雞而得此大名呢?我曾專門到附近打聽這偷雞橋的來頭,原來很早以前這里是座很舊的老橋,橋基是用土堆砌而成,當(dāng)?shù)鼐用裾f“土基橋”,后來以訛傳訛變成了“偷雞橋”啦!
記得上海小囡有一種玩具是用泥巴制成,中間裝有一個發(fā)聲器,用手一按,會發(fā)出一種雞鳴聲,還有買麥芽糖小攤上有一種色彩透明的糖捏公雞串在一根竹簽上,可以吹出聲音,又可以吃,都是離開我們很多年的20世紀(jì)50年代兒童時尚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