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龍
微信使用者大多都會遇到幫助點贊、幫助轉發(fā)和幫助投票的請求。在這些請求中,幫助點贊是舉手之勞,基本上不成問題。
但最近在四川的一所高校里,學生被要求點贊該校的官方公眾號,卻是無法拒絕的,因為這個點贊是以寒假作業(yè)形式出現(xiàn)的?!白鳂I(yè)”要求學生在寒假推廣該校的微博、微信,點贊數(shù)不能低于一百個,否則視為掛科。點贊超過一百個,每一百個點贊則加1分,上不封頂。
這樣的作業(yè)從難度上說應該是十分容易的——只要把鼠標瞄準那個拇指或者心形的表情猛擊一通,即可完成“作業(yè)”。
做作業(yè)顯然是為了鞏固和提高學習成果,但這種只動鼠標不動腦筋的“作業(yè)”,只是提高了該校官方微博、微信的點贊數(shù)和關注度而已,與學習成果毫無關系。
這樣的奇葩作業(yè),居然堂而皇之地出現(xiàn)在高等學府!
以“作業(yè)”的方式要求學生點贊,這不是通常所見的請求,而是利用教師的權力對學生進行強求和強迫。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韓愈這一為師的定義早已寫入我們的課本,可是這所高校的教師,傳授的不是自然規(guī)律和為人處世的“道”,而是強盜的“盜”。他們不是為學生解惑,而是讓學生困惑——該校就有學生覺得“學校的這項作業(yè)留得有些無理”,并表示自己來學校的目的是讀書學習,不應該成為學校打廣告的推廣工具。
顯然,奇葩作業(yè)源于奇葩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式。我們的教育向學生傳授的,不是求真求實求新求思考,而是按照某種模具批量生產(chǎn)同一思維體系和觀念體系的類型人。在一些學校,領導和教師忙著為權貴服務,然后回過頭來要求學生為自己服務。讓學生推廣微博、微信,只是其中的一種服務。
奇葩教育教出來的往往是奇葩學生,而奇葩學生帶著奇葩風格進入社會,又會傳染出一批奇葩人。如此“奇奇相傳”,就會培育出盛產(chǎn)奇葩的土壤。在各行各業(yè)各色人等中都能常見奇葩言行,就與我們的教育和文化有密切關系。
在媒體如此發(fā)達的時代,他們還以為布置這樣的作業(yè)只是學校的“內政”,外人既不會知道也不會干涉。他們卻不知道,在自媒體時代,全民皆可成記者,包括他們的學生。這樣的“作業(yè)”被公之于眾會有怎樣的影響,難道連這種基本預判都沒有?
在奇葩層出不窮的環(huán)境里,我們急需回歸常識和常態(tài),可是當教育都在為奇葩灌溉施肥時,這樣的回歸就將成為無盡的期待了。
【原載2017年1月13日《羊城晚報·時評》】
插圖 / 假作業(yè) / 羅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