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
劉銳,空軍轟炸航空兵某團參謀長、特級飛行員,首批駕駛轟6K飛向遠海赴西太平洋訓練,并在黃巖島留下中國戰(zhàn)機身影的中國軍人。
夜色。黑黑。
訓練結束,劉銳機組駕機乘著夜色返回機場。
瞬間,地面出現了兩條光點兒們組成的虛線,筆直延伸至遠方,把夜色與空間齊刷刷切開。跑道燈,亮起來了。
又過了一會兒。跑道頭上空那片出現了一個亮點,越來越近,越來越大,越來越低。轉瞬間,一個巨鳥般的身影已經降落在跑道上,帶著重量與嘶鳴!
那個亮點原來就是飛機的著陸燈。巨鳥帶著厚重的金屬質感前沖,減速,滑行。轟6K開始降落了!
一架,兩架……
安靜的夜色開始騷動。橡膠受熱后發(fā)出的焦糊味兒,隨著南中國的夜風鉆進鼻孔,直沖天靈蓋。那是起落架輪胎與跑道高速摩擦出來的激情。
最后那架轟6K著陸動作尤其流暢,如行云流水,駕馭者絕對是高手中的高手。它在跑道另一頭停穩(wěn),緩緩經滑行道滑向停機位。關車。
南部戰(zhàn)區(qū)空軍轟炸航空兵某團順利完成了年度最后一天的飛行訓練。
超級刺激!
不忘初心
停機位。轟6K機群殺機凜凜,無言自威。
最后降落的那架轟6K飛機停在盡里頭。駕駛艙門打開,從梯子上下來一位帶著飛行頭盔的年輕軍人。一天飛下來,工作量絕對不會小,但是他依然腰板挺直,整個人顯得很緊致,充滿能量。
“劉銳!”早有媒體記者在此恭候多時。人們嘩啦一下沖了上去,把他包圍了。2015年3月,就是眼前的這位漢子,駕駛轟6K戰(zhàn)機突破所謂的“第一島鏈”,成功完成遠海訓練任務,讓廣袤的西太平洋首次留下了中國空軍的航跡!首次!
有樣兒!這是我們對這位空軍特級飛行員的第一印象。
今天劉銳的飛行時間有數小時,從白飛到黑,絕對是遠程長途飛行。他帶領機組實施了例行轟炸訓練,但對自己今天的表現仍然不太滿意:“完成了預期目標,但是明年還要繼續(xù)加強”,“沒有更高的目標,就沒有動力”。言語之間,可以看出,這位精干的南方漢子對自己和機組戰(zhàn)友的要求非常高。
作為《航空知識》的“鐵粉兒”,劉銳少年時就喜歡這本雜志,甚至是從目錄上的文字開始讀起,一句話都不放過。受這本雜志影響,他堅定地走上了航空之路,成為一名空軍飛行員。2001年,他從空軍長春飛行學院畢業(yè),分配到現在的轟炸機部隊,至今恰恰已是15個年頭。那名夢想著飛上藍天的少年,如今已是一個飛行老手。
夜色中,他提了一句話,“不忘初心”。
奔跑吧,兄弟!
如果沒有任務,劉銳每天會堅持跑1萬米,晚餐也不會吃很多。這是他的生活習慣,也是他的職業(yè)要求。轟炸機飛行員一飛就是數千公里,飛幾個小時是家常便飯,對力量和耐力自然有更高的要求。
劉銳說:“我希望用這個畫面來告訴大家,我們的國土,我們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是在我們手里面的。”?
自越南戰(zhàn)爭,特別是海灣戰(zhàn)爭以后,世界轟炸機航空兵的作戰(zhàn)方式已經發(fā)生了重要變化。過去那種大編隊出動,使用傳統常規(guī)炸彈,進行密集轟炸,實施概略打擊的戰(zhàn)法已經走進了歷史。全新的武器系統,特別是能夠實施精確打擊的制導武器,以及類似“點穴”之類的全新作戰(zhàn)手段,已經越來越多地成為戰(zhàn)場的主角。飛行員也從傳統的駕駛飛機,變成如今的駕馭態(tài)勢,從傳統的駕馭機械,變成如今的駕馭信息。
戰(zhàn)爭形態(tài)在改變,帶來轟炸機裝備本身的改變,帶來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改變。實施改變的主體,恰恰是人,能主動適應這些改變,主動去學習,主動去實踐,才具備打贏未來戰(zhàn)爭的可能。除了飛行員必備的優(yōu)良身體素質,他們的大腦必須更開放,更敏銳,更有主動精神。
前一晚,望著停機坪上那一列最新的轟6K的時候,幾個問題始終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作為老式轟6戰(zhàn)機的超級變種,轟6K顯然已經脫胎換骨。如果說老式轟6是一種主要依靠傳統目視方式完成轟炸任務的機械化平臺的話,轟6K就是依靠大量先進電子設備完成使命的信息化平臺。
這么先進的作戰(zhàn)平臺,劉銳和他的戰(zhàn)友們是怎么適應的?換句話說,一款如此先進的戰(zhàn)機裝備到部隊,是怎樣快速形成作戰(zhàn)能力的?
帶著這些問號,我坐到了劉銳面前。
我們的交談,還是從雜志開始。
劉銳是一名超級航空發(fā)燒友,非常關注2016年珠海航展,盡管他有任務這次沒去成。他特別提到了某軍事雜志附贈的一張大插圖。那張插圖上的轟6K照片就攝于2016年珠海航展,各種各樣的精確制導武器,包括激光制導炸彈、具備遠程打擊能力的巡航導彈,擺放在戰(zhàn)機面前,配以各種信息化作戰(zhàn)吊艙,一覽無余地展現給公眾。
他問我:“你還記不記得2012年珠海航展,轟6展出了什么武器?”我當然記得。那時老轟6以傳統非制導武器為主,除了一些常規(guī)炸彈,精確制導武器、信息化裝備極少,明擺著趕不上如今的轟6K。
劉銳說,現代空中戰(zhàn)場瞬息萬變,轟炸機機組人員不僅要及時掌握自身的狀態(tài),也要及時掌握周邊環(huán)境的狀態(tài)。如果跟友機友軍不能做到有機的信息互通,不能做到及時準確的“態(tài)勢感知”,那么作戰(zhàn)手段就很難根據戰(zhàn)局的突變進行及時調整,甚至只能進行單兵單軍種作戰(zhàn)。而轟6K之所以是一種信息化作戰(zhàn)平臺,在于它有強大的信息情報能力,因而對想定目標可以實施高精度精確打擊,作戰(zhàn)能力出現了質的飛躍。戰(zhàn)爭形態(tài)也必將由過去的線性作戰(zhàn)變成非線性作戰(zhàn),說白了也就是首戰(zhàn)即決戰(zhàn),發(fā)現即摧毀。
武器先進了,需要人也跟著先進起來,才能充分發(fā)揮武器的潛力和效能。劉銳所在的航空兵團,是空軍第一支換裝轟6K的部隊。幾年前轟6K飛機列裝后,要在最短時間內形成戰(zhàn)斗力,部隊官兵感覺壓力非常大。如何盡早從駕駛戰(zhàn)機演變成駕馭理念,進而從傳統戰(zhàn)法向新戰(zhàn)法過渡……挑戰(zhàn),全是挑戰(zhàn)。
想完成這些非常艱難的任務,除了對工廠提供的《轟6K改裝試訓大綱》逐條驗證,還要抓緊把各種相關標準、規(guī)程制定出來。劉銳和戰(zhàn)友們連續(xù)一個月釘在一線,熟記1 600多個性能數據,默畫100多張座艙圖。3個月后,劉銳所在部隊的轟6K順利完成換裝后的首飛。
航空是嚴謹的科學。劉銳和戰(zhàn)友們一起,先后給改裝試訓大綱提出各種改進意見40余條,均被工廠采納。他牽頭組織編寫的《轟6K駕駛手冊》《轟6K飛行訓練大綱》《協同標準》《新機檢查單》《新機安全預想預防》《標準操作程序》《飛行簡令》 等資料,制定新機機組資源管理等規(guī)范,成為部隊后續(xù)改裝的參照標準。
2016年9月1日,空軍轟6K飛機在吉林長春舉辦的“追夢空天”航空開放活動中首次零距離走近公眾,一同展示的還有轟6K攜帶的各型武器彈藥。轟6K飛機是中國自行設計的中遠程轟炸機,主要用于執(zhí)行遠距精確打擊和臨空轟炸任務。
“遠距離奔襲,防區(qū)外打擊,對敵全縱深目標進行攻擊,我們的裝備具備了這樣的能力。在能夠駕馭飛機并且掌握武器的基本性能之后,最難的是我們對未來戰(zhàn)爭的理念能不能上升一個層次。對新作戰(zhàn)理念有更深的認識,才能進一步發(fā)揮武器裝備的效能”,這位干練的空軍軍官有著很清醒的頭腦。
于是,必須學習。劉銳和他的戰(zhàn)友們除了進行大強度的實戰(zhàn)化訓練,在實際任務中摸索經驗,還要下苦功夫去了解電磁、武器等一系列專業(yè)知識。比如探索用原本打固定目標的導彈打移動目標。這些已經不是過去傳統的飛行員“必須”掌握的知識,但在實戰(zhàn)中絕對重要。用個很時髦的字眼來形容,這已經“跨界”。
劉銳舉了一個具體的例子。在實施電子對抗演練中,如果飛行員僅懂得按照專業(yè)人員在地面事先裝定好的頻率按下相關機載裝備的開關,那么對先進裝備的理解就停留在非常粗淺的層次,在瞬息萬變的戰(zhàn)場電磁環(huán)境中,很可能就會捉襟見肘。于是,他和戰(zhàn)友們買來專業(yè)書籍,收集了很多資料,從雷達原理、波形分析、干擾、反干擾這些基本知識入手,有針對性地分析、編輯信息,進而制定不同的應對方案。
劉銳說:“鉆進去,才能搞清楚。在裝備對抗中,人在發(fā)揮最大的作用”,所以要去了解裝備工作的基本機理,去把過去陌生的知識弄明白,做有心人。在部隊提供的文字資料中,有“電子對抗唱主角、機群協同破火網、體系作戰(zhàn)求勝利”這樣的表述。發(fā)揮體系綜合效能,實施信息條件下的多兵種、多機種聯合作戰(zhàn),已經成為劉銳他們探索的課題,并在實戰(zhàn)演練中成功實施。
“我們是信息的管理者,而不僅是信息的使用者”。他帶出的飛行員,也都很好學。大家能準確無誤地畫出裝備電路圖,摸清基本原理,這樣才能有新收獲。大家的腦子,也都在飛速地轉。
“部隊的責任是打仗,部隊叫不叫得響,戰(zhàn)斗力說了算”,沒錯,他就是這么一個充滿求知動力的人。未來戰(zhàn)爭的新要求,推著劉銳和他的戰(zhàn)友們往前跑,不停地跑。
我的兄弟我的團
接我們進機場的車上,隨行小兵對劉銳的飛行技術崇拜得不得了。超低空掠海飛行,恨不得能看見波濤細浪,而極限仰角起飛,恨不得把翼展30多米的轟6K飛得像輕盈的戰(zhàn)斗機。
在去年9·3 閱兵演練評比期間,這支部隊名列前茅,官兵上下充滿自豪。只要駕駛動作稍有變形,飛行姿態(tài)就會變化,飛機翼展越長,隊形變化就越明顯。要想編好隊,太不容易了。
機場上。電視臺的記者們正在收集周邊采訪素材,采訪劉銳的年輕戰(zhàn)友們。攝像機在轟6K機群前架著,小兵們一個個站到鏡頭前。真的是小兵。都是80后甚至90后。
暫時沒被采訪的小兵們站在一邊,私下里討論那位上鏡戰(zhàn)友像“薩摩耶”,在鏡頭前自帶天然的笑容。這就是青春,而且真的是飛揚的青春??吹贸鏊较吕锎蠹业年P系很鐵。
劉銳剛分到這里的時候,正趕上部隊規(guī)模最小,飛機也已經很陳舊了。那時他和眼前這些小兵一樣,把青春荷爾蒙揮灑在學習中,揮灑在運動場上,揮灑在藍天上。
言談中,發(fā)現這些轟炸機飛行員們有一種很默契的團隊認同,和很多個性飛揚的戰(zhàn)斗機飛行員不同。劉銳帶“徒弟”的時候,據說很嚴,甚至見到新飛行員駕駛動作要領不對時發(fā)過火。但在現場,年輕的小兵卻并不“怕”他。嘴里叫著的參謀長,平日里像個大哥,很隨和,讓人信得過。
突然想起《詩經》里的句子: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眼前洋溢一片青春。都是與子同仇、與子偕行、與子偕作的好戰(zhàn)友、好兄弟。
這是一支具有光榮傳統的部隊,組建于1951年年初,屬于我軍組建的第一支轟炸航空兵部隊,很快就參加了抗美援朝作戰(zhàn)。1951年11月30日下午,該團出動圖-2轟炸機9架,由一大隊隊長高月明率領,轟炸朝鮮西海岸敵軍盤踞的大、小和島,中途遭遇美國空軍30多架F-86戰(zhàn)斗機的偷襲,15位烈士血灑藍天。此戰(zhàn)通訊長劉紹基在負傷的前提下,硬是用機載機槍將1架美機擊落,開創(chuàng)了以活塞式轟炸機擊落F-86噴氣式戰(zhàn)斗機的世界奇跡。
這支部隊,確實有股特殊的勁兒。這股勁兒在劉銳身上,在戰(zhàn)友們身上時不時地就會從哪兒竄出來——忠誠,團結,熱血,敢拼。
對執(zhí)行重大任務的使命感,對完成重大任務的自豪感,甚至洋溢在每位官兵的臉上,無論他是飛行員、地后勤,還是坐機關的行政人員。
媒體透露,中國空軍南海戰(zhàn)巡任務也已經常態(tài)化。其實那張紅遍網絡的照片就是劉銳拍攝的——轟6K掠過我國南海島嶼,翼下天好藍,海也好藍。
劉銳至今對那次任務記憶猶新:“我代表中國空軍,就在這里!這里就是祖國,我要保衛(wèi)她!”
責任編輯:吳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