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聶偉
《血戰(zhàn)鋼鋸嶺》梅爾·吉布森的變與不變
文/聶偉
著名學者、上海研究院研究員、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
電影產(chǎn)業(yè)與中國故事創(chuàng)新研究基地首席專家
代表著作:《華語電影與泛亞實踐》《文學都市與影像民間》 等
梅爾·吉布森經(jīng)歷數(shù)年的蟄伏,重返片場的最新電影《血戰(zhàn)鋼鋸嶺》(Hacksaw Ridge)再次吸引了美國,乃至全球觀眾的觀看熱情和討論熱情。
有影迷從中看到吉布森最愛的熱血和激情。戴斯蒙德·道斯在陡峭崖壁上反復自我鼓舞,“one more please”(再多救一個),在精神肉身化的影像實現(xiàn)方式上,這個行為特寫完全再現(xiàn)了《勇敢的心》和《獨立日》,既像蘇格蘭勇士威廉·華萊士臨刑前嘶吼“freedom”(自由),也像盡職盡責的國民家長本杰明·馬丁在戰(zhàn)火中迸出“forward”(沖?。?。
還有人從中看出吉布森的家庭信仰印痕,看出《血戰(zhàn)鋼鋸嶺》對2004年影片《耶穌受難記》的場景復刻。戴斯蒙德·道斯為了救助傷員而拒絕隨隊撤退下山,在炮火不息的莫測黑夜里滯留在崖頂。身邊滿是中槍流血的同營戰(zhàn)友,生死未卜,性命危在旦夕,道斯卻不敢爬出去救治。因為在陌生國度的暗夜里,仿佛到處都埋伏著不知名的野蠻敵人,面目猙獰,下手狠辣。吉布森在道斯的心理橋段里安排了一場短促而惶急的驚悚惡夢;道斯夢見突然間無聲攻進戰(zhàn)壕的日本兵們舉起刺刀……鏡頭切換到中景:刺刀迅疾且沉重地穿入道斯的右邊肋骨;鏡頭再稍稍后拉,畫面中心是驚恐醒來的道斯下意識捂住右肋,仿佛那里是一個受傷的地方。
是的,那里確實是一個著名的受傷處,不過不在道斯身上,而在道斯所信仰的耶穌身上。吉布森在影片《耶穌受難記》里同樣著力刻畫了這個受傷的鏡頭。耶穌被釘上架后,“骷髏地”在很短時間內(nèi)接連發(fā)生異象。心有惴惴的羅馬行刑士兵們不敢久留卻又怕架上的猶太人之王尚未死透,于是高舉起長矛,自下而上,矛尖攮進右肋。
《血戰(zhàn)鋼鋸嶺》讓觀眾們重新看到久違了的吉布森,因丑聞被雪藏十年的他,竟然沒有減退任何激情澎湃,仍然保持著真誠如赤子般的表達。他仍然熱烈地信仰自己的救主,仍然心地純粹地供奉藝術,為勇敢犧牲自我生命給絕對正義的英雄們高奏頌歌—從爭取自由的歐洲貴族英雄,到爭取獨立的美國平民英雄,再到海外作戰(zhàn)的普通南方士兵,人物形象間始終貫穿著同樣的英勇和美好情愛。然而,真的沒有什么改變嗎?再看一遍道斯在成為英雄之前所遭受的種種壓制、歧視、群毆和來自官僚軍方的傲慢與不公,就能發(fā)現(xiàn)梅爾·吉布森痛苦的心靈倒影,以及他經(jīng)過十年封殺以后所獲得的艱難的自我認知與自我救贖。
道斯是無數(shù)熱血青年中的一個,在珍珠港事件后,為了愛國和救同胞兩個目的而主動報名入伍。與此同時,道斯又是軍營里一個聲名顯著的另類。他高瘦,卻比體健如牛的壯漢們更有膂力和耐力;他自愿報名入伍,卻恪守不殺人且不觸碰任何武器槍支的律條,任由行旅同儕羞辱甚至暴打,也絕不妥協(xié)退伍。僵局中,道斯的未婚妻問了他一個明心見性的問題:道斯,你是不是過于驕傲了?女性的智慧總是一語中的,道斯忽然意識到自己對特異品德的堅持是不是過于刻意了?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多蘿西的溫柔穎悟幫助道斯走出了信仰的困境,他開始用更像一個人的謙卑作為,而不是更像一尊神的驕傲模樣,去站立在伙伴們的隊伍中,盡其所能地給所有需要幫助的人以竭盡全力的幫助。
這個結(jié)果有多么輝煌,至今還可以在羅斯福總統(tǒng)為道斯授勛章的歷史照片中看到,而其間的過程有多么感人,則由梅爾·吉布森在影片中向你呈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