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越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yī)院 湖北武漢 430000
護理干預對癲癇患者疾病不確定感及內心希望水平的影響
操越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yī)院 湖北武漢 430000
目的:護理干預對癲癇患者疾病不確定感及希望水平的影響。方法:將 60 例出院癲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 30 例,觀察組進行護理干預,對照組未施加任何影響。1年后對住院患者采用疾病不確定感量表 (MUIS)、Her th 希望指數(HHI)量表進行效果評價。結果:護理干預前觀察組和對照組在疾病不確定感和希望指數量表測量結果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疾病不確定感明顯低于對照組,而希望指數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1)。結論:護理干預可降低癲癇患者疾病不確定感并提高其希望水平。
癲癇;護理;疾病不確定感;希望水平
癲癇是一組以反復癇性發(fā)作,即腦部神經元病態(tài)放電而引起的一過性大腦功能紊亂的慢性疾病其特點是病程長,反復發(fā)作及癇性發(fā)作的時間不確定性。由于部分癲癇患者缺乏疾病相關知識,使患者對疾病的治療、進展及預后有相當程度的不確定感,它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適應能力,降低了患者的內心希望水平,導致行為的退化及治療的中斷,從而影響康復進程及生存質量[1]。近年來,護理領域也逐漸認識到提升希望水平在臨床工作中的重要性,并將其作為護理目標,以達到促進患者身心健康的最終目的。本文研究了護理干預對癲癇患者疾病不確定感及內心希望水平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我院 2016年1月-12 月出院的符合診斷標準的60 例癲癇患者,均為本地區(qū)常住居民,男 36 例,女 24 例 ;年齡:18 ~72 歲,平均(41.52±13.61)歲 ;按 1989 年國際癲癇聯盟診斷標準及分類方案 ,其中部分性發(fā)作 12 例、全身性發(fā)作 40 例、未能分類的發(fā)作 8 例,所有患者病史及服用抗癲癇藥物史均超過 1年。將 60 例患者按出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 30 例,均排除心、肝、肺、腎和代謝系統(tǒng)慢性疾病。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癲癇類型及藥物治療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 0.05)。
兩組患者在住院期間均接受常規(guī)的健康教育,在遵醫(yī)囑服藥、定期復查、避免誘發(fā)因素、提高心理及社會功能等方面進行指導。常規(guī)的健康教育:觀察組和對照組均由病房護士用口頭宣教的方法進行常規(guī)的健康教育和講解入院介紹,包括住院環(huán)境、責任醫(yī)生及護士、病房作息時間、注意事項及出院指導等內容。觀察組出院后即進行護理干預。出院前取得家人及患者的知情同意。對照組按照傳統(tǒng)方法,出院后維持治療,一般在門診常規(guī)進行,由門診護士和醫(yī)生共同接診,對照組成員不參與輔導或進行特殊的溝通。
本研究顯示:干預前,觀察組和對照組疾病不確定感及希望指數量表的測評結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干預后,觀察組的疾病不確定感下降幅度顯著,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1),而干預后觀察組希望指數量表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1)。表明護理干預可降低癲癇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提高其希望水平。向患者講解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治療現狀及轉歸知識,采用手冊、圖表等輔助方式,有助于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理解。使患者對癲癇有了足夠的認識,對自身疾病有一個正確看法,認識到癲癇是可以治療的,提高了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辨別和分析能力。幫助患者明確疾病的發(fā)展,熟悉治療的進程,使經歷與預期有一致的體驗,從而有效降低了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同時安排療效較好的患者現身說法,講述在治療和恢復期的體驗,使患者熟悉治療的進程,建立起具有明確性、相似性和一致性 3 個特性的刺激框架,起到降低疾病不確定感的作用 。研究表明 [5],喚起患者的希望及對治療的信心是治療的前提,對生活充滿希望是增強其身心健康的關鍵因素。通過家訪、電話聯系等方式,對患者出現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對其存在的社會心理問題如自卑感、被歧視等采取安慰、鼓勵、指導、建議的形式進行支持性心理疏導,教會其應對各種刺激的技能,對未來寄予希望降低對自身疾病的恐懼感,同時提高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和尊重程度?;颊邔ξ磥砑挠璧南M礁呋蚓哂械目謶指性降停膊〔淮_定感的水平也越低。通過干預,使家屬提高了對癲癇的認識,認識到了關心和體貼患者的重要性,改變了對待患者的消極態(tài)度,學會了恰當地表達不愉快情緒和與患者交流的技巧,為患者提供相關的信息,將解決問題的技巧教給患者,從而給予了患者更多的支持和幫助。
有研究證實提高患者的社會支持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社會支持是預測疾病不確定感的最重要因子的一種體驗,希望是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本研究證明:增強患者的希望水平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水平。因此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應將患者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納入到護理計劃中去,同時采取其他一些干預措施來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使患者充滿信心地應對疾病。
[1]孫紅.護理研究的新課題:疾病不確定感.中華護理雜志,2003,38(1):44-45.
[2]劉郡,葛連峰,王莉莉.食道癌患者的社會支持與希望的相關性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14(1):116-117.
[3]王艷華,閻成美,黃麗婷,等.乳腺癌住院患者疾病不確定感與希望的相關性研究.護理學報,2007,14(1):15-17.
[4]馮正儀.內科護理學.2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1:277-284.
[5]楊付蓮,薛芬,李新,等.艾滋病患者希望水平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研究.護理學雜志(綜合版),2008,23(11):62-64.
R473.5
A
1672-5018(2017)03-1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