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韋勒克在《比較文學的危機》一文中直接針對法國學派縮小比較文學研究領域的三大策略,揭示了比較文學持久危機所表現(xiàn)出的三個癥狀。通過分析法國學派的弊端指出今后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及方向,對比較文學的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韋勒克;比較文學;比較文學的危機
雷納·韋勒克(René Wellek)是二十世紀比較文學以及文學批評界博學而且多產(chǎn)的學者之一。就文學理論與批評領域而言,他與奧斯汀·沃倫(Austin Warren)合著的《文學理論》(Theory of Literature)被譯成多種文字且經(jīng)久不衰。在他獨立撰寫的著述之中,《近代文學批評史》(Modern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是迄今為止規(guī)模最大、最具權威性的西方文學批評史著作,從而的確無愧于扛鼎之作的美譽。此外,他還有《批評的諸種概念》(Concepts of Criticism)等文學批評著述傳世。在比較文學領域,他不僅曾經(jīng)寫出了《比較文學的危機》(“The Crisi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比較文學的名稱與實質(zhì)》(“The Name and Natur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比較文學的概念》(“The concept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以及《今日之比較文學》(“Todays Comparative Literature”)等專門論述學科理論的單篇論文,而且還將相關理論付諸于研究實踐。在1958年9月國際比較文學協(xié)會第二屆年會上韋勒克作了題為《比較文學的危機》的挑戰(zhàn)性宣言,對當時一統(tǒng)天下的法國學派進行了猛烈批判。韋勒克說:“我認為,內(nèi)容和方法之間的人為界線,淵源和影響的機械主義概念,以及盡管是十分慷慨的但仍屬文化民族主義的危機,是比較文學研究中持久危機的癥狀?!边@篇文章以精深的論戰(zhàn)性表現(xiàn)了美國學者第一次直面法國學派的挑戰(zhàn),揭開了美國學派理論建構的帷幕,成為美國學派登上國際比較文學歷史舞臺的旗號。
韋勒克在論文中指出比較文學研究的三個困境,即缺少明確的研究對象和專門的方法,機械地將其局限于影響研究中等,并針對三個危機提出自己的見解指出今后比較文學的方向。韋勒克提到法國學派的第一個危機是比較文學“研究內(nèi)容和范圍”的危機。他反對法國學派縮小比較文學研究對象和范圍的做法,堅持認為這是造成比較文學在研究內(nèi)容和范圍上危機的根本原因之一。梵·第根(PaulVanTieghem)將“比較文學”與“總體文學”區(qū)分開來,認為比較文學研究兩國文學間的相互關系,而總體文學研究席卷幾國或多國文學的運動、風尚和潮流。韋勒克認為這種區(qū)分是站不住腳的,也是不切實際的?!霸诒容^文學和總體文學之間構筑一道人造的藩籬,是絕對行不通的,因為文學史和文學研究只有一個對象,即就是文學。把‘比較文學局限于研究二國文學之間的‘貿(mào)易交往這一愿望,使比較文學變得僅僅注意研究外部情況,研究二流作家,研究翻譯、游記和‘媒介物。一言以蔽之,它使‘比較文學成了只不過是研究國外淵源和作家聲譽的附屬學科而已?!狈▏鴮W派的第二個危機是比較文學“實證主義”研究方法的危機。法國學派為了限制比較文學的研究領域,在方法論上排斥美學分析,而將比較文學確定為事實考證、資料收集等關于淵源與影響、原因與結果的實證主義方法。在法國學派的學科理論中,比較文學的研究對象是兩個國別文學之間實際存在的“事實性聯(lián)系”,即所謂“影響”與“被影響”的歷史史實。韋勒克認為這種研究方法是錯誤的,指出:“因為沒有一部作品可完全歸于外國的影響,或者被視為一個僅僅對外國產(chǎn)生影響的輻射中心。”韋勒克指出第三個危機是比較文學“民族主義”危機。韋勒克尖銳批判法國學派這一民族主義傾向。他說:“法、德、意等國很多比較文學研究中的基本愛國主義動機,造成了使比較文學成為文化功勞薄這樣一種奇怪現(xiàn)象,產(chǎn)生了為自己國家擺功的強烈愿望—竭力證明本國施與他國多方面的影響,或者用更加微妙的辦法,論證本國對一個外國大師的吸收和‘理解勝過其他任何國家?!?/p>
韋勒克對于法國學派的挑戰(zhàn),其出發(fā)點是針對該派在研究中所呈現(xiàn)出的實證模式的刻板化與極端化等弊端,而并非徹底反對該派所進行的影響研究。而且,他也并未完全忽視法國學派在學科建立初期所發(fā)揮的重要歷史作用,在之后一系列的論文之中,從學科史的角度出發(fā),將之視為學科理論譜系的一道平臺,對法國學派及其研究范式,從宏觀和微觀層面予以了歷史性的清理與理論性的辨析,進而勾勒出了較為全面而真實的學科興衰史等發(fā)展脈絡。盡管其相關研究還存在著諸多不成熟之處,但其所開啟的廣闊視野卻有助于后來學者的研究。同時,就美國比較文學學科的體系建構而言,韋勒克在諸多方面都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美﹞雷納·韋勒克. 比較文學的危機[A]. 比較文學研究譯文集[G]. 干永昌, 廖鴻鈞, 倪蕊琴, 選編.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5:122-135.
[2] ﹝美﹞雷納·韋勒克. 比較文學的危機[A]. 見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研究組選編: 比較文學研究資料[G].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6:51-61.
[3] ﹝美﹞雷納·韋勒克, 著. 丁 泓, 余 徽, 譯. 批評的諸種概念[M]. 成都: 四川文藝出版社, 1988:266-278.
[4] ﹝美﹞雷納·韋勒克, 著. 張今言, 譯. 批評的諸種概念[M]. 杭州: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1999:268-279.
[5] ﹝美﹞雷納·韋勒克. 比較文學的名稱和實質(zhì)[A]. 見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研究組選編:比較文學研究資料[G].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6:72-80.
[6] 支 宇. 文學的批評:韋勒克文學理論研究[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
[7] ﹝美﹞雷納·韋勒克, 奧·沃倫, 著. 劉象愚, 邢培明, 等譯. 文學理論[M]. 北京: 三聯(lián)書店出版, 1984.
[8] ﹝美﹞雷馬·韋勒克, 著. 楊自伍, 譯. 近代文學批評史[M].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7.
[9] 楊乃喬, 主編. 比較文學概論[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4.
[10] 張漢良. “文學性”與比較詩學—一項知識的考掘[J]. 中國比較文學, 2012(01):19-34.
[11] 周啟超, 編. 跨文化的文學理論研究[M].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8.
[12] 嚴紹璗, 陳思和, 編. 跨文化研究:什么是比較文學[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13] Wellek, René.The Name and Natur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A]. in Comparatists at Work[M]. Stephen G. Nichols, JR. and Richard B. Vowles, Waltham: Blaisdell Publishing Company, 1968:3-22.
[14] Wellek, René.The Crisi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A]. in Concepts of Criticism[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3:282-295.
【作者簡介】
梁亞靜(1992—),女,漢族,河南鄭州人,沈陽師范大學2015級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