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力
為了減輕子女的贍養(yǎng)壓力。提升生活品質(zhì),不少擁有一定積蓄的老年人會投資理財。老年人若理財安排得好,不僅能使財富保值增值,還能讓晚年生活無憂無慮、增色添輝。反之,不僅蒙受經(jīng)濟損失,還會造成心理和生理的雙重打擊。
去年重陽節(jié)前夕,福建廈門警方破獲了一起案件。涉案資金高達2400余萬元,118名受害者中,絕大多數(shù)是老人。警方介紹說,騙子一開始在街頭散發(fā)小傳單。稱憑單可以免費領取米、油等,吸引了不少老人的注意。當老人們領完禮品后,該公司便大力宣傳所謂的投資理財項目。稱如果投資100萬元2年期,每月返還本金和利息6.5萬元,兩年以后就變成156萬元。很多老人動心了,紛紛將養(yǎng)老金取出,投給該公司。事實上,該公司雖然存在,但已經(jīng)資不抵債。隨后,該公司突然大門緊閉,相關人員均無法聯(lián)系。老人們這才意識到被騙,有些甚至“急火攻心”住進了醫(yī)院。
可見,老人理財受騙多是因為被高收益蒙了眼。高收益、高回報是很多理財陷阱的共同特點。有的理財產(chǎn)品甚至宣稱有高達40%的回報率。老人一股對理財知識了解不多,盲目追求高回報率,一念之差上了當。
有些不法分子還通過成立“基金管理”、“投資基金”、“理財咨詢”等公司,以及在高檔寫字樓辦公等,給犯罪活動披上合法外衣;有些則假借國家、區(qū)域或者行業(yè)的發(fā)展政策,編造項目名稱;有些采用請名人做廣告、辦理公證、投保等方法,夸大項目前景,虛構(gòu)“發(fā)財機會”,騙取老人的信任。
不法分子吸引老年人的另一大“法寶”是小便宜。例如送日常用品、組織游玩、打感情牌等。老年人要提高防騙意識,牢記“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不迷信所謂“權威”。遠離可疑人員。日常生活中,由于自身判斷能力較弱,老年人最好別急于決策,尤其是涉及大額投資方面,要多和家人朋友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