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洋
(大阪藝術(shù)大學,日本 大阪 585-8555)
絲綢之路與東西方藝術(shù)交流述略
劉 洋
(大阪藝術(shù)大學,日本 大阪 585-8555)
絲綢之路的意義從最初的商業(yè)貿(mào)易發(fā)展到東西方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藝術(shù)的交流與融合,是人類發(fā)展過程中思想與精神的升華,今天的“一帶一路”賦予了絲綢之路新的寓意,人們對絲綢之路的認識越來越清晰。隨著考古和歷史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絲綢之路與東西藝術(shù)之流變越來越清晰的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雖然還有許多研究中的問題存在歧義,但是,絲綢之路與東西方政治、經(jīng)濟、文化藝術(shù)交流中的互通、互補、互利、共贏是既定的事實,幾千年來絲綢之路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相互發(fā)展,溝通了地域、民族間的相互了解與友誼。歷史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藝術(shù)為絲綢之路的沿線國家各異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構(gòu)建了無障礙溝通的橋梁,是形成利益共同體,最終形成命運共同體的媒介和紐帶。
絲綢之路;東西方藝術(shù);交流
在國家政權(quán)還處于原始狀態(tài)時的古代,對于以草原游牧和海洋漁業(yè)為生的民族來說,國界并不是很清晰,他們可以隨著季節(jié)的不同,到不同的區(qū)域進行放牧和捕魚,相對自由。古代民間自發(fā)形成的互市交易中,除生活用品的交易外,還附帶了與科技創(chuàng)新和藝術(shù)品的交易,一些藝人在互市貿(mào)易中進行音樂、舞蹈、雜技表演而獲取報酬,增加了互市的趣味性,一直延續(xù)到當代。在古今中外的商品貿(mào)易中,始終保留著傳遞不同區(qū)域的科技、文化、宗教信仰、音樂和美術(shù),使地域間在商品貿(mào)易中進行信息傳播,拓展民族間的相互融合?;ナ匈Q(mào)易是地域文化和國家文化形成的基礎(chǔ)。在中國陸路和海上以這一貿(mào)易形式,逐步演變?yōu)橐越z綢貿(mào)易為媒介,中國通往西方的絲綢之路。千百年來這條絲綢之路,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藝術(shù)交流的平臺,今天提出的“一帶一路”,為絲綢之路賦予了新的內(nèi)涵,也為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合作拓展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上古時期的舊石器時代,歐亞交流之路沿西伯利亞草原和中亞草原進入中國北方草原地區(qū),逐步向東部農(nóng)耕地區(qū)呈階梯狀傳播。在“新石器時代末期,西伯利亞草原之路還成為一種梳形陶器向亞洲傳播的途徑。這是一種飾有直行平行直線紋的陶器,它于公元前3千紀上半葉在俄羅斯中部地區(qū)發(fā)展起來,并由此傳入西伯利亞地區(qū),逐漸對甘肅齊家坪的中國原始陶器產(chǎn)生影響?!盵1]21在哈薩克斯坦巴甫洛達爾地區(qū)的額爾齊斯河岸安德羅諾沃村的石器時代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古人類卵石工具,在150萬年前,這里就居住著橫跨歐亞大陸的原始人。“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墓葬群中挖掘的陶器、青銅飾物和匕首、叉尖鏢等工具,是哈薩克斯坦青銅時代的代表,并且已經(jīng)有了較為復雜的幾何形設(shè)計。鐵器時代早期是與鐵的發(fā)展和過渡到新的養(yǎng)殖-牧區(qū)游牧是這一地區(qū)文明進步的標志。早期的鐵劍、金箭鏃、陶器、陶片、石壇、馬籠頭套、青銅器和青銅鈕扣、金器和石器、銅和黃金耳環(huán)、鐵板盔甲、腰帶和肩帶、武器,皮革,布料,樹皮等樣品,是早期的實用性工藝美術(shù)?!盵2]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史前考古學教授塔爾格倫 (A M Tallgren)推算,西伯利亞的青銅時代約開始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并與同時期多瑙河地區(qū)的偉大的青銅文化(奧涅提茲文化)有聯(lián)系;而在西伯利亞中部的米努辛斯克,青銅時代是在300年之后(約公元前1200年左右)才開始的……中國大約在此時期(大約公元前1400年)模仿了西伯利亞的青銅技術(shù)[1]21。按照塔爾格倫的推算,中國的青銅技術(shù)與西伯利亞青銅時代開始時間相近或稍晚一些,約在中國商周時期(公元前1600-公元前256年)才進入青銅文化鼎盛時期。
中國青銅鑄造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技術(shù)進步和文化發(fā)展的過程,不同地區(qū)、不同時期和不同民族,青銅器圖案和銘文帶有明顯的地域與民族特色。中國青銅器除廣泛用于禮器、生產(chǎn)工具、兵器、車馬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和其他用具外,還賦予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與思想。其功能由最初“銅器”的實用性生活器皿,逐漸轉(zhuǎn)為一種上層建筑領(lǐng)域內(nèi)一種權(quán)力象征意義上的符號,其藝術(shù)性更為明顯,必然成為商、周時代貴族間婚媾、宴享、朝拜、會盟和銘功頌德等禮制活動及民間制作和贈與的禮器,其尺寸大小、造型樣式象征著不同的社會等級制度。在禮器中最重要的是食器,而食器中最主要的是鼎。青銅鼎是仿陶鼎而來,大多是圓腹、兩耳、三足,少數(shù)是方形四足,或分襠袋足。鼎主要用于煮肉和盛肉,是古代華夏族最主要的食器,是祭祀、朝聘、宴饗、喪葬等各種禮儀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用器,因此也就成為最重要的禮器?!瓝?jù)《左傳·宣公三年》等古代文獻記載,夏禹鑄造了九鼎,從此九鼎成為王權(quán)的象征、傳國的寶器[3]20。夏禹把天下分為九州,九鼎象征九州,在九鼎身上鐫刻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將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九鼎分量很重,中國成語中“一言九鼎”源于九鼎,是指說話有分量,起決定作用?!?939年安陽殷墟武官村出土的商代晚期后母戊(司母戊)鼎,……為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而作。形體巨大,高達1.33米,口長1.10米,寬0.79米,1994年經(jīng)中國歷史博物館科技部與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進行標準計量,實測重量為832.84公斤……。”[3]21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中國銅器的設(shè)計思想和制作工序中,分型制模、分模制范、活塊造型及制作芯盒技術(shù)十分清晰,器型樣式繁多,造型渾厚凝重、花紋繁縟富麗,銘文逐漸加長,成為記載歷史和重要事件的重要載體。銘文(習稱金文),有鑄銘與刻銘兩種。常用于青銅器的紋樣有:饕餮紋、夔龍紋、蛇紋(蟠虺紋、蟠螭紋)、鳥紋、云雷紋、鳳紋、渦紋等青銅紋樣。而饕餮、夔龍、鳳鳥等紋飾是我國原始社會陶、玉器紋飾的重要形式,這些紋飾大都來自于神話傳說中的神秘動物,不同的動物代表不同的寓意。由于中國與中亞細亞游牧民族的政治與文化的關(guān)系,游牧民族的野獸紋飾對中國藝術(shù)產(chǎn)生過一定的影響。這也是中國古代美學從自然主義向純裝飾藝術(shù)方向發(fā)展的開端,也是草原藝術(shù)與中國美學雙向回授的結(jié)果。
在絲綢之路開通以前,西方人對絲綢需求增加。羅馬帝國初期,貴族之家錦衣繡服已成為風尚。由于波斯曾控制了希臘世界和東方之間的海上和陸上貿(mào)易,操縱著絲綢價格,中國絲綢經(jīng)過多次中轉(zhuǎn)到羅馬后,價格與黃金等價,只有少數(shù)貴婦才穿得起絲綢。東羅馬拜占廷帝國為了擺脫波斯的絲綢貿(mào)易中轉(zhuǎn)牟取暴利,采用了提高商稅并不惜發(fā)生戰(zhàn)爭。但是,由于絲綢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時尚,穿著絲綢已經(jīng)成為財富和地位的象征,因而熱度不減。
中國絲綢外銷在漢、唐時期千余年間一直源源不斷從中國西北兩條陸路,經(jīng)過中亞運往歐洲。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時修筑了通向西南的“棧道” “略通五尺道”和開鑿靈渠之后,巴蜀商人把絲綢販運到云貴和兩廣,經(jīng)緬甸轉(zhuǎn)道印度、阿富汗、羅馬。在廣州、梧州經(jīng)過海道至南洋、蘇門答臘、爪哇、加里曼丹諸島。在東北亞把中國絲綢銷到朝鮮、日本等地,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的服飾文明。隨著絲綢貿(mào)易的發(fā)展,其他國家的服飾文化也傳入中國,如游牧民族的胡服在中原地區(qū)流傳,唐貞觀時胡服中的胡帽一時盛行,并且對中國服飾文化的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
考古發(fā)現(xiàn),西伯利亞一些貴族人的墓室中保存了中國的絲織品和其他物品,其中圖案制作最為突出的是巴澤雷克第3號墓出土的一塊有花紋的絲織物。第5號墓出土的絲綢,特別精致。這是一塊鞍褥面,制作技術(shù)是平紋的,一平方厘米為40x52支紗,寬約43厘米,刺繡主題——鳳棲息于樹枝,凰飛翔于樹間的素底間的形象是極為多樣化的[4]?;y風格和國內(nèi)湖北江陵及湖南長沙戰(zhàn)國時期楚墓出土的刺繡紋樣一致。
中國瓷器是中國古時尚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對世界文化產(chǎn)生廣泛和深刻的巨大影響。瓷器是中國古人陶器技術(shù)創(chuàng)新的成果,中國陶器從生活用品轉(zhuǎn)化為工藝美術(shù)品的過程,折射著中華先民在遠古時代的文化成就。在距今4千年前的史前時期的馬家窯文化彩陶、半坡文化彩陶、廟底溝文化彩陶等藝術(shù),涵蓋了人類史前所創(chuàng)作的社會制度、科學文化和文學藝術(shù)的諸多信息,同樣包含了中國早期繪畫的工具材料中,以線為主導的造型手段和以黑白為審美習慣的基本形式,在原始社會,文字尚未完善成熟時期的中國彩陶文化,已經(jīng)成為遠古文化的典范。
隨著彩陶技術(shù)的革新,遠在3500年前的商代就有了胎硬質(zhì)堅的瓷器,春秋晚期,江、浙一帶已經(jīng)有了原始瓷器成型工藝。西晉時期青瓷的造型種類繁多,紋飾明顯增多,其功能在實用的基礎(chǔ)上賦予了文化與宗教的寓意。唐代越窯代表了當時的最好水平,到了宋代中國的瓷器藝術(shù)臻于成熟,被西方學者譽為“中國繪畫和陶瓷的偉大時期”。宋代及以后,中國陶瓷品類和數(shù)量的豐富程度空前,也是中國陶瓷生產(chǎn)和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外銷的高峰時期,中國陶瓷與絲綢外銷成為古代中國時尚藝術(shù)風靡世界的神話。
在南亞一些國家的社會生活中,瓷器承擔著貨幣的功能。他們把擁有瓷器的多寡作為財富、社會地位的象征,并成為市場交易、流通的貨幣形式、經(jīng)濟賠償替代品、婚姻的聘金或嫁妝。1717年4月19日世界外交史上發(fā)生了一件奇聞:奧古斯特二世與鄰國普魯士國王達成一項交換協(xié)議,用自己的600名驍勇的御林軍將士換回127件中國瓷器。這批瓷器中有18只造型各異、釉彩紛呈的大型花瓶,世稱“近衛(wèi)花瓶”,至今仍陳列在德國德累斯頓博物館內(nèi)。這是中國瓷器具有與人的“生命”等值的一個例證[5]。在蘇門答臘的巴塔克族有一條不成文的法律,若男人對婦女有非禮行為,則須用瓷器賠償損失。部落之間、家庭之間發(fā)生械斗,和解時以中國瓷器作為賠償。一般是一條人命索賠一只瓷甕。在這里,中國瓷器同樣具有了“人的生命”一般的珍貴價值[5]。在最初的英語翻譯中,把“中國”用瓷器“China”一詞取代,正是說明了在當時西方人的心目中把瓷器等同于中國,中國瓷器文化得到了舉世公認,千百年來,中國瓷器是世界各國使用和收藏的重要器皿之一。在中世紀以來,西方國家的皇室貴胄以持有和使用中國瓷器為榮,至今國外重要的藝術(shù)博物館都有中國瓷器專館或陳列室。
為了確保西域絲綢之路自由貿(mào)易的暢通,“中國東漢(25年-220年)時期對絲綢之路的控制有利于佛教在塔里木河流域的傳播,隨之也帶來了印度文學和希臘藝術(shù)。”[3]78這一時期,大批佛教使者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內(nèi)地。公元170年,印度人竺朔佛和月氏人支讖,在“洛陽建立了一個宗教社團。一個月氏使者的兒子支曜在公元223年至253年間把一些佛經(jīng)譯成漢文”[1]81,為佛教的傳播奠定了基礎(chǔ)。在魏晉南北朝匈奴民族在北方興起并統(tǒng)治北方交替興滅過程中,諸多新文化因素互相影響,交相滲透,使儒學和道學的發(fā)展受到了影響。至公元4世紀始,佛教圣地已遍布中國西北的新疆地區(qū)——比如塔里木盆地壯觀的克孜爾石窟,里邊建有禮拜堂和念經(jīng)、睡覺的地方。沒過多久,在中國西部,如喀什、庫車和吐魯番,便布滿了新生的佛教圣地。至公元5世紀60年代,佛教的思想、活動、藝術(shù)和形象已成為中國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與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形成激烈的競爭。這得力于來自草原的新王朝——北魏的大力支持。像之前的貴霜帝國一樣,北魏寧可拋棄舊傳統(tǒng)而提倡新觀念,捍衛(wèi)有助于強化朝廷執(zhí)政合法性的思想。巨大的佛像在平城和洛陽紛紛豎起,一直延伸到魏國的東部,一座座寺廟也在人們慷慨的捐贈下涌現(xiàn)出來。這些都向臣民們傳達了一個明確的信息:北魏政權(quán)的成功源于它是神圣宗教體系中的一部分,而不只是戰(zhàn)場上魯莽的勝利者[6]。
佛教傳入中國后,其圖像的形式不斷地演變?yōu)橹袊鴺邮?,形成了有別于西方的雕塑、建筑、繪畫、音樂。如敦煌有關(guān)佛的傳說中,有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個朝代的洞窟建筑、壁畫、彩塑像、上百件絹畫和小幅繪畫,其建筑物和人物都是中國式的。其中,敦煌壁畫中的線描圖像以及染色有著中國繪畫藝術(shù)的形式語言,如中國佛教壁畫中的線條,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越來越富有含蓄性、表現(xiàn)性、象征性和抽象性。中國禮俗圖像和樂制圖像的大量融入莫高窟佛教藝術(shù),這本身就意味著“禮以節(jié)事”的重要功能。中國傳統(tǒng)禮樂文明在與外來文化相遇時,對外來文化進行了選擇、節(jié)制、揚棄和消化,從而保存了中國禮樂文明的主導地位。使印度傳來的佛教藝術(shù),終于演變?yōu)橹袊降拇蟪朔鸾趟囆g(shù)[7]。在敦煌壁畫中“禮以節(jié)事,樂以和心”是中國禮樂文化的核心。公元7世紀中葉,伊斯蘭教傳入中國,經(jīng)過唐、宋、元、明、清、民國和新中國1300多年的傳播和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重要的宗教形式。伊斯蘭藝術(shù)與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相互融合成為一門新型藝術(shù)形態(tài),其藝術(shù)特點表現(xiàn)為具有抽象、裝飾和象征意義的實用性藝術(shù),主要表現(xiàn)在建筑、書法、工藝、裝飾、繪畫、雕塑、文學、詩歌、音樂、曲藝和雜技等方面。
公元598年至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平定了北方,使西域人民生活基本穩(wěn)定,西域諸國紛紛臣服于唐,絲綢之路一度繁華。中亞細亞許多商人來唐定居經(jīng)商,西域的面食在中原盛行,同時葡萄酒也傳入中國。作為西域游牧民族的體育、雜技等娛樂項目在唐貞觀初年傳入中原并流行,如,馬球(古稱“擊鞠”)、百戲(又稱散樂)等。游牧民族的胡人仰慕中原文化,許多胡人有了漢姓,穿衣吃飯與漢人相同。
“在貞觀十六年增加高昌樂,在隋朝九部樂的基礎(chǔ)上形成了十部樂?!盵8]西域音樂與中原傳統(tǒng)音樂相互影響,逐漸出現(xiàn)了二者融合之勢。西域龜茲國“管弦伎樂,特善諸國”,唐初龜茲樂舞在唐盛極一時。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葡萄牙人開辟了澳門直達日本長崎的海上航線,中國南戲傳入日本,促進了日本滑稽歌舞劇“能樂”的改進和民間樂舞“歌舞伎”的形成,19世紀中國清代的流行音樂“清樂”傳入日本長崎,與早已傳入日本的中國明代流行音樂“明樂”稱為“明清樂”,在日本全國盛行。19世紀末葉,日本的“明治維新運動”,學習和吸收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實現(xiàn)國家改革,實現(xiàn)了工業(yè)化,成為工業(yè)大國。這時候,中國到歐美國家留學生劇增,由于日本地理位置和文化的相近性,大批中國青年到日本留學。中國實行新式學校教育初期,大批的留日學生回國從事教育工作,如藝術(shù)家李叔同、肖友梅、聶耳、豐子愷等。
1853年意大利人利瑪竇(MatteoRicci,1552-1610)和羅明堅(Michele Ruggleri,1543-1607)是最早來中國的傳教士,他們在廣東肇慶建立的第一個圣母原罪小教堂中心懸掛的圣母像,是最早傳入中國的西方繪畫作品,開啟了西方油畫在中國傳播的先河。西方傳教士們借助西方科技和科學理性的繪畫藝術(shù),觸發(fā)了中國人對西方文化藝術(shù)的探索之路,為后來西方繪畫藝術(shù)在中國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
科技文化、時尚藝術(shù)和宗教藝術(shù)是絲綢之路與東西藝術(shù)交流的主要范圍和內(nèi)容,交流在于雙向回授,相互豐富自己的認識范疇。這也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雖然語言不同,但對社會的認知和對藝術(shù)的認識相通的緣由。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人類進行交流與溝通的途徑更為多元化,但是,交流與溝通仍然非常重要,這也是絲綢之路在當代的價值與意義。
[1] [法] 勒內(nèi)·格魯塞.草原帝國[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9.
[2] 劉文斌,劉洋.19世紀以來哈薩克斯坦美術(shù)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3] 李先登.商周青銅文化[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4] [蘇]С.И.魯金科潘.論中國與阿爾泰部落的古代關(guān)系[J].孟陶,譯.考古學報,1957(2):37.
[5] 蔡子諤.中國瓷器對世界的影響及廣義讀解[N].中國藝術(shù)報,2014-06-13.
[6] [英]彼得·弗蘭科潘.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27.
[7] 姜伯勤.敦煌藝術(shù)與禮樂文明[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70.
[8] 吳玉貴.中國風俗通史.隋唐五代卷[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133,678.
Summary of the Silk Road and Exchang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Arts
Liu Yang
(Osaka University of Arts, Osaka, Japan 585-8555)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ilk Road, developing from the commercial trade in the beginning to the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of Eastern and Western politics, economy as well as culture and art, is the sublimation of thought and spirit in the course of human development. Today, “the Belt and Road” has endowed the Silk Road with new meanings, and people have also known more about the Silk Road. Due to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archaeology and historic culture, the Silk Road and the exchang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arts have become more distinct to the world. While there are still different opinions on many problems in research, the Silk Road and the mutual communication, complementation, benefit and win-win in the exchange of Eastern and Western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have been an established fact.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Silk Road has accelerated the mutual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facilitated th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friendship in different areas and nations. Historical experience tells us that arts have constructed a “Barrier-Breaking Communications” bridge for the 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Silk Road and have also become a medium and link for the community of interests as well as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Silk Road; Eastern and Western art; Exchange
G125
A
1673-8535(2017)04-0074-05
2017-06-10
劉洋,男,藝術(shù)學碩士,日本大阪藝術(shù)大學博士生,研究方向:動畫、繪畫、藝術(shù)理論。
(責任編輯:覃華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