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簡論宗喀巴大師的精神世界①

        2017-03-11 17:26:31方國根
        文化學刊 2017年8期
        關鍵詞:思想

        方國根

        (人民出版社,北京 100706)

        【文化哲學】

        簡論宗喀巴大師的精神世界①

        方國根

        (人民出版社,北京 100706)

        要宗喀巴作為我國藏傳佛教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一代佛界泰斗、僧人之尊、佛學大師、文化巨匠,其精神世界及其佛教思想的時代價值如何,是值得我們當下深入探討的論域。本文著眼于宗喀巴大師不平凡的生平經(jīng)歷和佛學造詣,從弘法利生、學習求是、改革創(chuàng)新、和合包容、知行合一五大層面展開考察和梳理,以揭示和彰顯宗喀巴大師充滿豐富內(nèi)涵的精神世界。

        精神世界;利生;求是;創(chuàng)新;包容;知行合一

        在藏傳佛教史上,宗喀巴大師(1357-1419)作為格魯派(黃教)的創(chuàng)立者和奠基人,是一位博學而慎思的偉大佛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佛教學說可謂海納百川、博大精深,是藏傳佛教思想發(fā)展史中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無論是從宗教理論還是宗教修行上,都是一次全面而系統(tǒng)的總結(jié)和改革,成為藏傳佛教史上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一座難以逾越的思想高峰;他如實地詮釋釋迦如來的一代正法文獻,戛戛獨造,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了佛教思想義理,并身體力行,知行合一,言傳身教,形成了修行條理融貫、次第精進的實踐性體系,取得了藏傳佛教的統(tǒng)治地位,其來勢之猛、發(fā)展之快、信徒之多,流傳之廣,影響之巨,也是在藏傳佛教史上絕無僅有的。從宗喀巴大師創(chuàng)立格魯派伊始至今,其學說已在藏族和蒙古族居住區(qū)流布和實施達六百余年,至今余響如故。以至后來格魯派的教義、教法和教規(guī),都要追溯和皈依到宗喀巴大師,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對宗喀巴大師的原創(chuàng)教義的注腳和詮釋。因此,宗喀巴大師在我國佛教史上特別是藏傳佛教史上占據(jù)極為重要的歷史地位,起著巨大作用,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思想文化發(fā)展進程中不可分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包含著諸多合理的內(nèi)蘊和成分。那么,宗喀巴大師為什么能獲得如此輝煌成就,并創(chuàng)立格魯派?他建構(gòu)的佛教學說為什么有如此影響力和感召力?宗喀巴大師所創(chuàng)立的格魯派的勃興,說明了什么?原因故然很多,取決于各方面因素和條件,既有西藏當時政治、經(jīng)濟和宗教思想諸方面的客觀條件,更有宗喀巴大師個人的內(nèi)在因素。我想我們有一點不能忽視且是至關重要的,就是應該認識和探討一下宗喀巴大師個人的內(nèi)在因素,即他的精神世界及其佛教思想的時代價值。

        關于宗喀巴大師的精神世界及其佛教思想的時代價值,以我僅有的淺識和體悟,大致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來看:

        其一,以弘法利生為己任的使命擔當精神。任何一個思想家、哲學家或佛學家、宗教學家都是時代的產(chǎn)物,所謂時事造英雄;也只有他們在深切地感受和體認當時社會或宗教所面臨的普遍問題和危機,并試圖提出解決問題和危機的理念或理論,才能成為時代的真正思想家、哲學家或佛學家、宗教學家。換句話說,思想或理念的產(chǎn)生既是出于現(xiàn)實的時代需要,也是主體憂患沉思的產(chǎn)物?!吨芤住は缔o》說:“《易》之興也,其與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認為《周易》的作者正是出于憂患意識,才撰寫《周易》這樣不朽的著作。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憂患意識的偉大民族,可以說憂患意識作為一種思想理論的結(jié)晶和表現(xiàn),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內(nèi)在特征之一,也是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特色之一,其內(nèi)涵厚重豐富,影響深遠廣大。從宗喀巴大師身上,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其深深地憂患意識。他生活在14世紀中葉至15世紀初的西藏雪域高原,來自底層平民,從小入寺,后負笈衛(wèi)藏,游學于諸宗道場,留心于顯密經(jīng)論,目睹當時西藏社會的現(xiàn)實與宗教的腐敗衰落,感觸和體會很深,有著強烈的憂患感。

        據(jù)說宗喀巴7歲時(一說4歲)就被送到夏瓊寺法王頓珠仁欽處出家,皈依佛門為僧,接受法王的親炙佛學啟蒙和教誨,取密宗名為端月多杰,后又受沙彌戒,取法名羅桑札巴。師徒兩人形影不離地一起生活了9年,宗喀巴學習了《金剛界頂最勝吉祥》《法界語灌頂》《九髻不動金剛》《五部陀羅尼》等事部、行部和瑜伽部的經(jīng)論,以及《黑敵閻曼德迦》《能怖金剛》《紅色閻曼德迦三法門》《魯、納、枳三師傳規(guī)》《金剛手大輪》等許多無上瑜伽部的法門,且都能通曉其要旨,為他日后的佛學造詣和巨大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宗喀巴在童年時就立志佛教圣業(yè),以弘法利生為己任,決心以畢生的精力埋首于佛法的研習和播揚,受到法王頓珠仁欽的贊賞。從宗喀巴16歲(1372年)時,機緣成熟,赴衛(wèi)藏求法,學習佛教顯密教法和進行修持實踐,直到63歲(1419年)圓寂,他都一直在衛(wèi)藏地區(qū)學佛弘法,他熱愛藏土,同情藏民,正視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政治,面對教風日下、佛法淪喪的西藏佛教,要求改革宗教腐敗,正是以一生的執(zhí)著追求和堅韌意力來弘揚釋迦如來的一代正法圣教,或者精研經(jīng)論,著書立說,講經(jīng)說法,或者命令弟子修建寺廟,或者收徒傳法,招徠信眾,或參加法會開光儀式,并抉擇佛教各宗,以中觀為正宗,以月稱為依止,建構(gòu)了獨具特質(zhì)的藏傳佛教思想體系,開創(chuàng)了至今乃為我國藏地第一大教派——格魯派。

        宗喀巴大師自身成長和發(fā)展的心路歷程,充滿著虔誠佛教信仰與佛教憂患的自覺意識,他在藏傳佛教史上,“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既傾”,以入世精進的精神,肩負起“上繼往圣,下開來學”的佛教出世神圣使命。他千里迢迢來到衛(wèi)藏的動因是憂患當時西藏佛教思想的混亂和趨于沒落,其宗旨是尋求佛法真諦,拯救和興盛西藏佛教,是為了拔濟世間,利益廣大,讓一切眾生皆獲安樂,解脫處于人世間苦難之中的蕓蕓眾生,從中映射出他以悲憫人世、有情眾生和佛法事業(yè)為己任的人生志向、胸懷抱負與理想信念,包涵著深厚的愛教愛鄉(xiāng)愛國情懷品質(zhì)與甘于奉獻的擔當精神。其使命意識令人贊嘆,其精神也的確難能可貴!

        其二,善于學習的求是精神。宗喀巴大師獨具特質(zhì)的佛教思想體系是如何形成的呢?答案是他從一生“聞不厭足”的不斷學習、善于學習中總結(jié)、體悟和創(chuàng)造出來的。綜觀中外歷史,任何一個偉大人物的思想學說或思想體系既不是突然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從自身思想中自然而然產(chǎn)生的,而主要是依靠自身不斷地刻苦自勵,勤奮學習,銳意進取,孜孜探求,在充分繼承和汲取前賢大德思想的基礎上,經(jīng)過融會貫通和體悟發(fā)明而成的。宗喀巴大師也概不例外。

        宗喀巴大師的一生是勤奮學習、求是精進的一生。他從幼年時就親近“善知識”,遁入佛門,終身以寒窗為依,黃卷青燈,執(zhí)卷鉆研,沉浸其中,深入研習了藏傳顯密二教的一切經(jīng)論。從1381年到1385年間,宗喀巴來到拉薩一帶,住在蔡貢塘之蔡寺(蔡巴寺),認真而翔實地閱讀了所有西藏翻譯的佛教經(jīng)典及其注釋,包括《甘珠爾》和《丹珠爾》本藏文大藏經(jīng)。他對印度佛教諸宗派的思想特別是龍樹、佛護、月稱、阿底峽等大師開創(chuàng)的中觀應成派見規(guī)進行全面系統(tǒng)、認真深入的研討,并將大乘佛教般若中觀思想更徹底地貫穿運用到藏傳佛教的具體實踐之中,使其從一種佛學理論變?yōu)榫唧w的和可操作的實踐理性,從而創(chuàng)造性地開辟了一條從凡夫到達圣佛的佛法路徑。

        宗喀巴大師佛學經(jīng)論造詣很高,成就卓著,碩果累累,從他思想逐漸成熟的歷程看,形成獨具特質(zhì)佛教思想體系的主要標志,是他的兩部名著《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密宗道次第廣論》的問世。宗喀巴的顯教思想體系形成于1396年,但系統(tǒng)體現(xiàn)這一思想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則是開始寫作于1401年,到1403年在熱振寺為僧眾講授《菩提道次第廣論》,從醞釀到問世,不斷地搜集資料,努力聞、思、修證體驗,深入研究,算起來前后歷經(jīng)七八年的時間集思,使其成為名符其實的“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劉禹錫《浪淘沙九首》)的精品。而《密宗道次第廣論》則是系統(tǒng)體現(xiàn)宗喀巴大師密教思想體系的精品力著,也是他遍訪名師,刻苦學習,孜孜以求、磨礪提煉而成的。從1388年開始,宗喀巴從關注顯教經(jīng)論的學習和研究逐漸轉(zhuǎn)向密教經(jīng)典,率先研習《時輪經(jīng)》及其注疏。1390年,34歲的宗喀巴向仁達瓦上師傾吐了自己想將學習重點轉(zhuǎn)移到密法上來的強烈愿望,但仁達瓦不贊同,認為費時無益,勸說他還是講說顯教經(jīng)論為宜。因為仁達瓦本人是薩迦派在顯教方面的一位顯赫人物,對于顯密二教,他更強調(diào)學習顯教經(jīng)論。當宗喀巴自己的愿望與仁達瓦老師的意見發(fā)生沖突時,他秉持“我愛我?guī)?,但我更愛真理”的?zhí)著態(tài)度,主張顯密二教結(jié)合相互助益,為了求學密宗教法,毅然前往德欽寺,拜會了布頓大師的上首弟子德欽巴·卻吉貝瓦大師,聽其講解《時輪金剛經(jīng)》的疏釋、修行事相、六加行法等全圓教授達半年,專門學習了有關密法的一切儀軌、事相。從1392年秋末至1393年夏季,宗喀巴大師在夏魯寺從布頓大師弟子穹波列巴,圓滿聽聞了事部、行部、瑜伽部等西藏現(xiàn)時流行的密續(xù)部經(jīng)教。直至1405年,宗喀巴大師住在降巴林寺,歷時一年,撰寫了著名的《密宗道次第廣論》。

        宗喀巴一生皈依佛門,信仰三寶,他博覽群書,嫻熟五明,尤擅藏傳醫(yī)學,又廣聞經(jīng)論,不僅深入研習了印度佛教的顯密經(jīng)論,而且系統(tǒng)地考察了藏傳佛教思想發(fā)展演變的歷史與現(xiàn)狀,一反世俗“他空見”和自續(xù)派中觀見的看法,弘傳中觀應成派的思想,創(chuàng)立了與其他藏傳佛教學派有別的格魯宗派,成為藏傳佛教中懸壺濟世、普度眾生的一代佛學大德高僧與醫(yī)學大師。從他立志弘法修行的人生歷程中,我們從可以窺視到其好學習、善于學習、求知求真求是的可貴精神。

        其三,集批判、改革為一體的創(chuàng)新精神。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而體現(xiàn)這個時代精神精華的哲學就在于能否掌握這個時代的核心話題,也即能否把握這個時代所面臨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問題或關注的話題,準確理解和闡釋時代問題及其精神。宗喀巴大師無疑是認知和掌握那個時代最普遍、最關切的問題,拿到了打開那個時代精神的鑰匙的一代圣僧。

        大家知曉,藏傳佛教發(fā)展到宗喀巴大師生活的時代,不僅表現(xiàn)出佛教界整體趨向俗潮滾滾,“邪風”日盛,戒律松弛,顯密二教如水火,止觀分離,諸多所謂善男信女“離于善徑,行于險路”,呈現(xiàn)出一派僧紀廢弛、寺院生活腐化、佛法敗落的景象,而且更顯現(xiàn)為勢力強大的噶舉、薩迦等教派,既在佛教戒律、佛理本質(zhì)上有頹敗之勢,又將政治爭斗演變成為佛教上層勢力內(nèi)斗的主導。宗喀巴大師對此極為痛心,不忍西藏佛教如此頹廢衰落,決心清除垢障,從整頓戒律入手,對藏傳佛教進行改革,試圖力挽頹勢。面對西藏佛教在聞、思、修上思想雜陳,主張紛紜,見解殊異,出現(xiàn)諸多違背或僭越踐踏佛法儀軌的弊端,他非常重視對佛教戒律的研習和修行,視戒律為佛法的生命,不僅有力地批駁了一些佛教師徒不重視戒律的行為,提出要在“聞、思、修”上全面進行改革的綱領,即提倡聞、思、修,首先聽聞經(jīng)論的道理,然后思索其意義,最后才依據(jù)此來修行,而且制定鐵的戒律,要求僧眾嚴格持戒、不事農(nóng)作、獨身不娶,強化僧院制度的管理。他還有感于當時佛教理論不明,思想混亂,刻苦自勵,對佛教顯密二教經(jīng)論的研習鍥而不舍,探賾索隱,特別是對因明學、中觀理論學進行深入研究;在修持上,更主張顯密二教并重,先顯法后密法,強調(diào)教理、因明等都有助于人們的解脫。他在38歲時,改戴黃色桃形僧帽,以示他與其他教派有區(qū)別,不愿茍同于那些敗壞戒律的佛教修行者,肯贊和遵從印度大師釋迦室利所規(guī)定的戒律。由于宗喀巴大師的努力倡導和感召,并自己以身作則,自覺踐行,不僅得到了帕竹地方政權(quán)上層積極而有力的支持,而且廣受僧俗的熱情歡迎。

        從學說思想特色上講,宗喀巴大師在學問與修持上皆具有很高的造詣,在教理上總結(jié)大小乘、顯密的一切教戒理論,自成一家之言,建構(gòu)了博大精深的佛教思想體系,體現(xiàn)出以批判和改革為先導,以創(chuàng)新為終結(jié)的理論特色,即以破字為先,不破不立,立在其中為特征,改革創(chuàng)新是其學說思想的基本特色和基本精神。正如班班多杰教授在《宗喀巴思想評傳》一書的《序》中所說:“宗喀巴的佛教思想是在藏傳佛教思想形成六百多年以后的大背景下形成的,因此,它的特點是上為六百年來的藏傳佛教思想作一總結(jié),下為藏傳佛教思想的未來發(fā)展立一范式,這便決定了宗喀巴的佛教思想整個地貫穿了不破不立、破字當頭、立在其中的應成論式,也就是說,他的思想是以批判和梳理藏傳傳教史乃至于印度佛教史上的各種佛教思潮和流派為基礎,從而建立其博大精深、獨樹一幟的佛教思想體系,這便決定了宗喀巴佛教思想的復雜性。”

        其四,有容乃大的和合包容精神。和合包容是中華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和精髓之一,正因為中華傳統(tǒng)思想文化是開放包容的體系,五千多年以來的中華民族思想文化本身就是來自東南西北中各民族多元思想文化的洗禮和融合,而自東漢以后印度佛教思想文化的傳入,一方面,與中華本土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成為中華主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中華思想文化則更是以其固有的和合包容力來充分汲取佛教思想文化內(nèi)涵并使之中國化,形成中國式的佛教,如禪宗。藏傳佛教作為中國佛教的有機重要組成部分,有容乃大的和合包容精神也是其思想內(nèi)涵和本質(zhì)特點的體現(xiàn),而宗喀巴大師的佛教思想更是其杰出代表。

        宗喀巴16歲時(1372年)辭別其啟蒙老師敦珠仁欽前往西藏,開始了他漫長而艱苦的修學生涯。17歲到達拉薩東面的止公山林,在止公寺向法王俄仁波且·卻杰嘉波座前聽受“大乘發(fā)心儀軌”“大手印五法”“金剛鬘”“那若六法”等深妙教法。后至拉薩東南的蔡貢塘,向當?shù)刂尼t(yī)官貢卻嘉波學習藏傳醫(yī)學。又到拉薩西面的極樂寺師從吉祥獅子和善滿聽聞經(jīng)論。1373年至1375年,他一直在聶塘之地,住在他啟蒙老師法王頓珠仁欽的母寺——噶丹派寺院德瓦金寺,隨從大善知識云丹嘉措、大阿阇黎烏金巴二師完整而系統(tǒng)地研習了《現(xiàn)觀莊嚴論》的本文(頌文)、印度獅子賢論師的《現(xiàn)觀莊嚴論》的注釋等,并跟隨大善知識降仁巴認真地學習了“慈氏五論”(《大乘莊嚴經(jīng)論》《辨中邊論》《辨法性性論》《究竟一乘寶性論》《現(xiàn)觀莊嚴論》),領會其精神實質(zhì)。以后一直在各寺院拜師訪學,研究佛教經(jīng)典。1381年,宗喀巴受比丘戒后,去蔵傳佛致帕竹噶舉派祖寺——丹薩替寺謁見了噶舉派上師京俄·扎巴降曲,跟從他學習了薩迦派密法“道果法”、噶舉派密法“那若六法”,以及法王帕木竹巴·多杰嘉波、止貢巴·久丹貢波、崗波瓦·達波拉杰等的著述。這是宗喀巴到衛(wèi)藏后第一次比較系統(tǒng)地學習和修持薩迦派和噶舉派的密法。此外,宗喀巴還向朗桑譯師學習藏族語言學(即聲明)、詩詞學(即詩鏡論)。1389年,宗喀巴33歲時,將研習的重點轉(zhuǎn)移到密宗經(jīng)典。以后宗喀巴大師一直將主要精力放在學習和研討密宗經(jīng)論上,直至1405年寫成《密宗道次第廣論》,總明四部密宗的全部。

        通過簡要地敘述宗喀巴大師學習和研討佛教顯密二教經(jīng)論的歷程,可見宗喀巴大師修學佛法,對于大小乘、顯密二教,皆執(zhí)擇佛教各宗的見地,采取兼收并蓄、融會貫通的方法,既注重研習經(jīng)典、注釋、教義理論、儀軌準則,也注意學習印人論典、藏人著述、己派說規(guī)、他宗義理,既不固步自封,對自家宗派抱守殘缺、孤芳自賞,又不持門戶之見,對別家派系唯我獨尊,一教坐大,而是“坐集千古之智”,海納百川、河匯眾流,采取超越自我、和合擁抱、包容對方、溝通互動的謹嚴而開放態(tài)度,以期達到“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周易·系辭》)的實際效果效應,共同熔鑄佛理舊學,創(chuàng)造佛法新知新學,真可謂是不同凡俗,另辟蹊徑。正是宗喀巴大師這種囊括大典、網(wǎng)羅眾家,融入百家而自成氣象的大氣度大襟懷,才使得其格魯派一系能夠雄居于藏傳佛教各派之上,而立于不敗之地,也使得他自己名正言順地榮膺“第二佛陀”之稱譽,成為佛學造詣精深、修為世范的宗教領袖,而名垂青史、流芳千古。

        宗喀巴以一介沙門之勢,自安多宗喀地區(qū)來到衛(wèi)藏求取佛法,他游學西藏四方,尋師訪友,遍游名剎,廣拜名僧大德,親近大學者、“善知識”,廣尋重要經(jīng)論,參加重大法會,以自身的努力精進,博聞深思,踐行修持,在西藏佛教史上取得如此卓越輝煌的成就偉業(yè),獲得如此登峰造極的榮譽聲望。他一生中出入于印、藏、漢三地佛教,泛濫于藏傳佛教諸宗派數(shù)十年,披覽群經(jīng),廣聞經(jīng)論,并于講授中能廣征博引,釋經(jīng)審論,釋難解疑,通過“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的方法來研討和修行經(jīng)論,通曉融會各宗派的思想,從中尋找佛教的真知灼見、究竟真諦,蔚然形成了“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禮記·中庸》) 獨具特質(zhì)的佛教思想體系。我們從中既可以領略到宗喀巴大師內(nèi)心的胸襟廣闊的品格和崇德臻學的情愫,更可以從大師的佛教思想理論中品讀出其思想和合包容而富有創(chuàng)新的精神。

        其五,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道德精神。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自古就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古人在品評人物時就十分重視精神層面的評價,將樹立高尚的道德、為民建立功績、提出真知灼見的言論稱為“三不朽”。儒家文化更是積極倡導人生修為上的“知行合一”(《傳習錄》)與“止于至善” (《禮記·大學》)的完美道德境界。如果我們避開宗教的成分和色彩,那么宗喀巴大師無疑是一位“三不朽”式的人物,更是符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標榜的道德楷模。

        從藏語上講,作為中國藏傳佛教宗派中的格魯派,格魯本義即善律的意思,強調(diào)嚴守戒律,要求研習佛理與修行二者的合一。宗喀巴大師所處的當時西藏佛教界,戒律松弛,離經(jīng)叛道之事,隨處可見,可謂危機四伏,險象環(huán)生。如何整頓和振興日漸衰落的藏傳佛教,是宗喀巴大師在當時無法回避而必須面臨的嚴峻現(xiàn)實問題。他想到了《律經(jīng)》中的偈頌:“樹之根基是根本,成長發(fā)育全靠它。如是正法諸要素,其中之根為戒律?!?宗喀巴大師總結(jié)和借鑒了藏傳佛教史上的沉痛教訓,不溢美,不隱惡,在創(chuàng)立格魯派之始,首先就強調(diào)戒律,倡導僧眾必須從遵守細小的操守律儀做起,見微知著,防微杜漸,身居塵世,一塵不染,試圖從嚴守戒律入手來改變佛教僧眾戒律頹廢的現(xiàn)象。他四處奔波,在佛理上提倡嚴格戒律修持的同時,自己則率先垂范,依律而行,身體力行,不僅一切坐臥起居、衣食用具、言談話語都以戒律為準繩,知行合一,給僧眾作榜樣,而且靈活地、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印度佛教的戒律,創(chuàng)立了一整套適合西藏僧俗信眾修行次第的戒律。正因為宗喀巴大師擁有“必須的善巧智慧、悲憫的思想、能忍的方便”三者,具備佛教高僧大師的一切德相,既是一位德行高尚、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上師善知識,又是一位有教無類、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學以致用的播撒佛教種子的上師,且具有“吾日三省吾身” (《論語·學而》) 、“博學而日三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的嚴守戒律的自覺垂范和“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季氏》)的美譽名聲,才使得他聲震多、衛(wèi)、康三區(qū),譽滿藏、蒙、漢三族,聲譽遠播,傳頌諸方,以至明朝永樂皇帝也先后兩次派遣使者赴藏,詔請大師進京。也正因為格魯派的嚴格戒律,以律而行,并在其發(fā)展演變過程中镕冶成范,才使得西藏各隅的各民族與藏傳佛教各宗派自愿地接受了格魯派的教規(guī),虔誠地敬仰宗喀巴大師的德行,從而實現(xiàn)了宗喀巴大師夢寐以求的應使戒律教法在藏土傳布不衰,如日光顯的心愿和期待,也使格魯派在群峰競秀、根深葉茂的藏傳佛教諸多宗派中能夠異峰突起、一枝獨秀,廣為傳布。宗喀巴大師的一生是追求知行合一、“止于至善”,達到道德完美、人格魅力四射的一生,其道德人格的感召力量和榜樣力量亙古光輝!

        時代呼喚精神,時代需要精神,精神是一種軟實力、和實力,它本身就是一種具有親和力、凝聚力、吸引力、認同力、輻射力和影響力的強大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科學對待文化傳統(tǒng)。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chuàng)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fā)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發(fā)展現(xiàn)實文化有機統(tǒng)一起來,緊密結(jié)合起來,在繼承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繼承?!眰鹘y(tǒng)既意味著是歷史和過去,更是一面現(xiàn)實觀照的鏡子,包涵著思想、理念、思維、價值、道德、心理、人文等精神因素,意蘊和彰顯著當下和未來;文化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不能脫離傳統(tǒng),只有繼承傳統(tǒng)才能有所發(fā)展、才能有所創(chuàng)新。我想宗喀巴大師的佛教思想作為藏土時代精神的產(chǎn)物,我們現(xiàn)代人研究和探討他,不僅僅是要掌握其學說的基本義理內(nèi)涵,更重要是要理解其學說所蘊涵的時代精神和精神追求,主要就是要學習大師的精神品質(zhì)。從上述五點精神看,體現(xiàn)了宗喀巴大師的精神世界所具有的時代價值。從精神層面講,宗喀巴作為我國藏傳佛教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一代佛界泰斗、僧人之尊、佛學大師、文化巨匠,其思想及精神已深深地浸潤滲透于藏民族的行為準則、價值取向、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乃至成為藏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心理、思維方式,在雪域藏土上永久傳世。毫無疑問,宗喀巴大師的精神世界是圓滿而崇高的,他屬于歷史,也屬于現(xiàn)在,屬于雪域藏族人民,也屬于中華民族,屬于青海,也屬于中國,正傳布而走向世界,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永恒而不朽的價值和啟迪。

        【責任編輯:王崇】

        B920

        A

        1673-7725(2017)08-0167-06

        2017-06-15

        方國根(1963-),男,安徽績溪人,編審,主要從事中國哲學史和傳統(tǒng)文化研究。

        ①本文是我于2014年7月中旬參加青海民族大學召開的“首屆宗喀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提交的論文,也是我對宗喀巴大師研究的習作,還算不上是嚴格的學術論文,可以說僅僅是我的一點感想而已。必須說明的是,本文所用宗喀巴大師的資料和評介,皆取自于班班多杰教授所著《宗喀巴思想評傳》的書稿,已征得作者本人同意。因本書稿還在人民出版社出版過程中,故未一一標明出處,特作說明。本人對班班多杰教授給予的信賴和厚愛,表示衷心的感謝!

        猜你喜歡
        思想
        轉(zhuǎn)化思想的應用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聚焦補集思想的應用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遞推思想及其應用
        學思想 悟思想 用思想
        把握轉(zhuǎn)化三要素 有效滲透轉(zhuǎn)化思想
        聚焦補集思想的應用
        国产乱妇乱子视频在播放| 国产高清成人午夜视频| 国产中文三级全黄| 香蕉久久福利院| 无码国产精品第100页| 少妇隔壁人妻中文字幕| 人妻av有码中文字幕| 少妇高潮久久蜜柚av| 精品国产午夜肉伦伦影院| 蜜桃视频无码区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 | 成年女人黄小视频| 无码中文字幕色专区| 国产美女69视频免费观看| 操老熟妇老女人一区二区|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亚洲av综合久久九九| 国产在线精品福利大全| 亚洲中文乱码在线观看| 国产不卡在线视频观看| 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片| 国产精品美女白浆喷水| 亚洲av自偷自拍亚洲一区|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中文无码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v| 日韩偷拍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天堂| 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 亚洲色欲色欲综合网站| 无码一区久久久久久久绯色AV| 精品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中文字幕| 男女超爽视频免费播放| 亚洲一区极品美女写真在线看| 日韩少妇人妻中文字幕|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 无码免费午夜福利片在线| 国产片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色道无码道dvd在线观看| 抽插丰满内射高潮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