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廣東 東莞 523419)
大我前年旅游一個所謂“千年瑤寨”,獨自爬上寨后山坡,見有??胁?,而放牛的小孩四和走近。我當時心一沉,便亂想。
鄉(xiāng)村的放牛娃曾經是另外一個樣子。我打開翰儒的散文隨筆集《遠去的風景》,就被《溫暖的牛背》牢牢吸引。翰儒的少年時代,應該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吧?那時他們騎在牛背上進山出山,踏著露水,背著夕陽,代替“短笛無腔胡亂吹”的,是那些古老的山歌野調。他能感覺到牛背的熱乎,他與牛有那么多默契和交流;他看著牛大口大口吃草而眉開眼笑,他摸著牛漸漸圓鼓起來的油亮肚皮而心滿意足。牛是他的發(fā)小,牛是他的玩伴,牛也因此永遠留在了他的夢里,連同那些碧水青山。翰儒的放牛娃生涯,自然還少不了爬樹攀巖和追蜂捕蝶等種種應有的淘氣,從而與大自然結下難解難分的情緣,并使一些很珍貴的東西潛移默化地融入靈魂和血脈。
所以翰儒是位作家,所以翰儒始終執(zhí)著于文學。所以翰儒過了中年依然童心滿滿,世間潮起潮落,物欲橫流,這狂那狂,炒這炒那,似乎對他毫無影響。他住在山城里,愛著自己的筆墨事業(yè),守著自己的人生理想,享著自己的寧靜和快樂。我欣賞這種較為非物質和較為純凈的人格,而陶鑄這種人格的不僅是翰儒小時候的大水牛,還有翰儒小時候的產溪、黃金鎮(zhèn)、竹林、沙灘、風車、火窗、稈棚以及打鐵師傅、木匠師傅、剃頭師傅、閹雞師傅、接生婆、護林員、船老大和草垛里的捉迷藏、山野間的掘筍蟲、溪水中的嬉戲、沙灘上的流連等等,等等。
翰儒以詩的筆調寫他的童年、少年記憶,充滿眷戀和愛意,以至于我有時會讀出沈從文湘西散文的味道來,尤其是當他寫他的產溪、竹林和故鄉(xiāng)黃金鎮(zhèn)的時候。看這一段:“故鄉(xiāng)的小溪名叫產溪,像一掛閃亮晶瑩的綢緞,隨意飄落于青山翠壑中,經和風輕吹,便裊裊婷婷地流動起來,亦真亦幻,如詩如畫。一路上,或靜如處子,或淙淙細語,或嘩嘩啦啦,恰似天籟。因了小溪,兩岸便綿延著一個又一個村落,像一串長長的葡萄?!庇秩纾骸跋摹⑶镌铝僚郎蟻淼耐砩?,溪風習習,便惹了小溪兩岸對唱的山歌聲。這邊男的唱過去,那邊女的和回來,唱過去和回來,和回來唱過去,直把月亮唱醉了,唱斜了,唱低了…….”翰儒的記憶又總那樣細膩、真切:“老街最讓我癡迷的是圩日過后恰巧下著雨的時候,這時它最有情調。朦朧斜雨中,戴著斗笠或撐把傘,漫不經心地走在卵石鋪砌的街道上,街道兩邊有點冷清的店鋪時不時便有眼睛有意無意地瞟著你,那眼神或散淡或欣賞或匆匆,但你心里常常會因此而涌動愜意、幸福和滿足?!彼麑戦庪u、打鐵、剃頭、上稈柵、搖風車等等,也每在細描處見韻致,見功力。翰儒的記憶有時頗新異。老街的小巷中,雨絲被巷子兩邊的高墻切割成長長的塊狀。護林人常年生活在竹林里,以至于外形也變得修長、清瘦,竹魂幻化似的。翰儒的記憶以溫馨者為多。村中一家殺年豬,全村人都可嘗到分送的“豬紅咸菜”,鄉(xiāng)親就是這樣成為鄉(xiāng)親的。嚴寒的冬天,村里有些孩子沒有火窗,凍得臉蛋發(fā)紫,火叔公就“兩手反背在瘦瘦的屁股后,拎著嶄新的火窗”冷不防塞到他們手上。擺渡船的水叔公常常給忘帶過渡錢或出不起過渡錢的小學生免費,然后笑得比孩子們還開心。守林老漢遇到偷砍竹子的人,便遠遠地送去一句“問候”:“哪位兄弟呀?”他在自己的柚樹上掛塊紙牌:“莫偷果子,中秋一塊分吃?!倍覀兘裉煸陬愃频哪九粕峡吹降?,幾乎全是那一句,惡狠狠冷冰冰的:“摘果一只,罰款一百?!焙踩宓挠洃浻猩?,有味道,有質感,大體是水的軟、竹的綠、沙的靜、古鎮(zhèn)的厚重,農民的純實,可聞可摸可以珍藏。
多謝翰儒這部《遠去的風景》如畫般將過去粵東山區(qū)的自然景物、風土民情和鄉(xiāng)村氣息活脫脫地展現(xiàn)出來,讓我們這些特定人群也回到過去,回到童年和少年,同時收獲追憶和審美的欣悅。興許還會使我們中的一些人產生點感慨、反思甚至覺悟到點什么,從此活得與從前不太相同。是的,那是“遠去的風景”,書中的文字是對它最后的無望而欲罷不能的呼喚和挽留,很是無奈,一種屬于文學的獨特意義卻由此而生。
科技和市場將根本改變世界。未來的人會是另外一個模樣了,未來人類的興趣、需求和價值定義會是另外一個模樣了,這是宿命,不管我們愿意不愿意。但從過去走來的翰儒,小時候連裁縫店傳出的“嘀嘀嗒嗒”聲也曾讓他一往情深的翰儒,“因家鄉(xiāng)是竹鄉(xiāng)而時時抑制不住地自豪”的翰儒,他對那“遠去風景”“魂牽夢繞”理所當然,他對其失落表現(xiàn)出深深的悵惘、憂傷也理所當然。
我和翰儒的情感取向是一致的,故而我還喜歡他文章中這些靈氣十足的句子:“故鄉(xiāng)的春天是從小水圳開始的?!薄按禾煲坏┕馀R了小水圳,小水圳便擋不住春意盎然?!薄耙粋€人如果他的故鄉(xiāng)沒有一條清亮的小溪(河),那真該替他感到遺憾的?!薄叭松钤谥窳掷?,竹生長在人的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