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寧
(廣西民族大學(xué)文學(xué)院,南寧 530006)
中越女詩人薛濤與胡春香詩歌中女性意識之比較
李寧寧
(廣西民族大學(xué)文學(xué)院,南寧 530006)
中唐才女薛濤和越南黎末阮初的喃詩女王胡春香作為兩國文采風(fēng)流的女詩人,她們的詩歌中均流露出反抗封建禮教、追求獨立人格和尊嚴的女性意識。二者的女性意識在追求合理的婚姻制度、渴望交游唱和的自主意識以及高昂的參政熱情等方面存在著共性,但又由于時代環(huán)境、婚戀經(jīng)歷和價值取向等的不同造成了她們詩歌中女性意識的個性。二者詩歌中的女性意識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傳統(tǒng)的男女性別定位,在兩國文學(xué)史,尤其是婦女文學(xué)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價值。
中越;薛濤;胡春香;女性意識;比較
中國和越南作為兩個山水相連的鄰邦之國,不僅在地理位置上有著天然的親緣關(guān)系,在文化上也是相互借鑒。尤其是越南古代詩歌中的漢文化因素更是與中國一脈相連。在中越古代的詩歌領(lǐng)域,那些不甘依附于男性且又才藻富贍的女詩人可以說是靚麗的一角,她們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所彰顯的女性意識為兩國的婦女文學(xué)史書寫了輝煌的一筆。而中唐的薛濤和越南古典女詩人胡春香便是詩賦才情與女性意識兼?zhèn)涞拇?。作為唐代文采風(fēng)流的女詩人,薛濤的一生雖坎坷無比,但她成就斐然。從現(xiàn)存的九十一首詩歌中可以明顯感受到她的女性意識已然覺醒,其大部分詩歌體現(xiàn)了她對男權(quán)世界的控訴和對自身命運的抗爭。而胡春香則是越南黎末阮初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的喃詩女詩人,她在吸收漢文化精粹的基礎(chǔ)上融入越民族的特色,也創(chuàng)作出了眾多反抗封建制度,爭取女性權(quán)利的詩歌作品,顯示了其強烈的女性意識。薛濤和胡春香詩歌中鮮明的女性意識,既存在共性,又因處于不同國家和不同時期等因素而存在著些許個性。因此,從中越文化交流的角度去審視和比較二者詩歌中的女性意識對于懸處在社會邊緣的女性來說也更具意義。
女性意識作為婦女研究史中重要的部分,不僅是女性主義文學(xué)理論的核心概念,更是衡量女性文學(xué)批評進程的重要標尺之一。對于女性意識的內(nèi)涵,大致可以從兩方面去闡釋:“一是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確定自身本質(zhì)、生命意義及其在社會中的地位;二是從女性的角度出發(fā)審視外部世界,并對其加以賦予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盵1]對于中國和越南來說,女性意識作為一個舶來品,卻并沒有全盤西化,而是在吸收西方女性文學(xué)批評成果的基礎(chǔ)上融入自己的特色,從而探索屬于本民族的“女性意識”。而將女性意識置于文學(xué)領(lǐng)域亦是如此,從女性作家的創(chuàng)作中,我們可以明顯的感受到她們敏感的女性視角和對外部社會的獨特感知。她們作品中那些反抗封建禮教、沖擊男權(quán)話語體系以及追求男女平等的“反叛意識”正是她們女性意識的自然流露。
中唐才女薛濤和越南喃詩女王胡春香便是彰顯女性意識的“那一個”,她們用自己的行動去體悟周圍的一切,用自己的語言去言說女性世界的悲涼。通過對比二者詩歌中的女性意識,不僅使我們更加了解其人其作,而且也有助于中越兩國的文化交流。
女性意識是女性文學(xué)研究進程中的產(chǎn)物,反映在文學(xué)作品中便是女性作家以她們獨特的方式去審視所處的世界,去證明屬于女性的價值和尊嚴。薛濤和胡春香雖然處于不同國度和不同時期,但她們詩歌中所蘊含的女性意識卻存在著許多相似之處。
(一)夫妻平等的家庭觀念
斯帕克斯認為:“女性意識是女性對于自身作為與男性平等的主體存在的地位和價值的自覺意識?!盵2]薛濤和春香的女性意識也體現(xiàn)在追求平等的婚戀上。薛濤雖然終身未嫁,且頻頻遭受相愛而不能相守的打擊,但她的內(nèi)心始終保持對著平等婚姻的憧憬與期許。例如她的《池上雙鳧》:
雙棲綠池上,朝去暮飛還。更憶將雛日,同心蓮葉間。
這首詩呈現(xiàn)了一幅溫馨的雙鳧共棲圖,流露出了詩人濃濃的怨羨之情。詩人羨慕雙鳧同棲“綠池”上相依相伴,同時也怨恨自己生活上的孤苦無依?!半p棲”體現(xiàn)了詩人對夫妻間地位平等的渴求,而“同心”則更表達出詩人希望與丈夫分擔家庭重任,共同撫育后代的美好愿望。薛濤雖身為地位卑弱的女子,但她對封建世俗觀念的超越,對合理婚姻制度的渴求則著實是她女性意識的有力體現(xiàn)。
胡春香的婚戀生活也非??部?。她兩度嫁為人妾,又不幸接連守寡,她的詩歌中有相當一部分反映了封建婦女地位卑下的悲慘命運。例如她的《妾婦吟》:
人蓋棉被人寒苦,共夫劫數(shù)千刀誅。五奏十合偶同帳,一月幾回有亦無。
強吞糯飯飯臭餿,但做幫工工無酬。早知妾身賤如此,寧守空房似當初。
這是詩人對做妾命運的寫照,也是越南千千萬萬被壓迫婦女的真實處境?!扒У墩D”這樣強烈的字眼表達了她對一夫多妻的不合理婚姻制度的控訴,早知做妾的命運如此卑賤,即使當初獨守空閨也不愿這般茍活,而一個“寧”字更是恨意全出。自述做妾的悲苦是春香對封建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發(fā)起的猛烈挑戰(zhàn),那追求男女平等,祈盼一夫一妻制度的訴求更是她女性意識的彰顯。
(二)交游唱和的自主意識
薛濤和胡春香作為渴望走出閨閣的知識女性,與眾多官吏文人的交游唱和便是她們女性自主意識的體現(xiàn),同時她們的女性意識也得以在與男性的頻繁接觸不斷成長。
薛濤雖為地位卑下的樂妓,但正是這一特殊的身份培植了她與其他文士交往的沃土,從而展現(xiàn)了其敢于與男權(quán)世界對話的女性自主意識。例如《上王尚書》:
碧玉雙幢白玉郎,初辭天帝下扶桑。手持云篆題新榜,十萬人家春日長。
這是薛濤在王播鎮(zhèn)蜀之初與其交游唱和時所作的詩?!氨逃瘛焙汀鞍子窭伞毙蜗蟮恼宫F(xiàn)了王播走馬上任時威風(fēng)凜凜的氣度,而后兩句則更贊揚了其任職期間不可磨滅的功績。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薛濤不似其他閨中少女般羞于言說,而是享受與文人雅士酬唱應(yīng)答,這表面上是其真情的自然流露,從更深層次來說則是她女性自主意識的凸顯。與此同時,她在交游唱和中逐漸走入男權(quán)世界,以不卑不亢的態(tài)度與他們進行對話,從而也提升了自己作為女性對外部世界的感知。
同為才女的胡春香也不甘心被禁錮在女性狹小的天地里,而是更鐘情于與文人雅士的交游互動。在她現(xiàn)存的詩歌中有許多是她與其他文人的唱和之作。例如她的《和山甫之作》中的:
花徑花間沾淚滴,通宵褥里凝香脂。始知別后情猶切,此段鐘情相與思。
這首情詩展現(xiàn)了春香與戀人枚山甫之間的往來唱和。枚山甫是越南詩壇中的風(fēng)流才子,而春香作為一個知識女性對山甫的才華更是傾慕不已。詩人用“沾”和“凝”兩個動詞透露了其對情人的依依不舍,而后兩句更是感情真摯,直陳相思。通過這首應(yīng)和詩可以感悟到春香在與男性文人的交往中展現(xiàn)了其不懼封建禮教約束的自主意識,而其女性意識也在頻繁的接觸中更加豐滿。
(三)閨閣之外的政治情結(jié)
《禮記·內(nèi)則》有言:“男不言內(nèi),女不言外”。[3]因此,對于作為第二性別角色存在的封建女性來說,深閨庭院便是她們生活的狹小天地。而薛濤和胡春香則不然,她們渴望走向外部世界,而抒寫豪言壯語則是她們證明屬于女性的尊嚴和價值的一種獨特方式。
薛濤作為男權(quán)社會中的附屬品卻有著不甘示弱的男兒氣概,她的詩歌中不止只有閨房怨語,還有一些是關(guān)注時政的家國之音。例如她的《籌邊樓》:
平臨云鳥八窗秋,壯壓西川四十州。諸將莫貪羌族馬,最高層處見邊頭。
這是薛濤稱贊李太尉鎮(zhèn)蜀有功時所作的?!捌脚R”和“壯壓”烘托了籌邊樓大氣磅礴之勢,而“四十州”更是極言籌邊樓鎮(zhèn)守范圍之廣。后兩句詩人則筆鋒一轉(zhuǎn),給予邊關(guān)將士要以大局為重的由衷勸誡。誠如鐘惺《名媛詩歸》中的贊揚:“教誡諸將,何等心眼,洪度豈直女子哉!固一代之雄也?!盵4]的確,薛濤的這種以家國為重的責任感和不輸男兒的政治遠見是同時代其他女子所不能企及的。
胡春香雖然也徘徊在女性沒有參政話語權(quán)的封建時代,但同薛濤一樣,她的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展現(xiàn)其女性意識的無雌聲之作。例如她的《題岑宜棟廟》:
舉目忽見一題匾,太守廟宇何巍峨。此身若能為男子,管教世間英雄多。
從這首詩中可見出胡春香對作為封建社會邊緣女性的無奈和渴望像男性一樣參與國事的政治抱負。詩的前半部分是對太守廟巍峨氣勢的描繪,后半部分則是詩人“雄性”之聲的表達。一個“若”字暗含了詩人身為女子的無能為力,而“管教”一詞則充分展現(xiàn)了詩人對男性權(quán)力的渴望和對英雄氣概的追慕。這首詩表面上顯示了春香祈盼像男兒一樣志存高遠,實則是她對男權(quán)世界發(fā)起的挑戰(zhàn)。
薛濤和胡春香處于不同的時代,且又相距甚遠,不過她們詩歌中的女性意識在婚戀、交游和無雌聲等方面卻存在著驚人的相似,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封建知識女性在艱難處境下的覺醒與成長。雖然二者詩歌中的女性意識存在許多共通之處,但也并不是全然相同,也有各具特色的地方。
對于處在封建禮教壓迫下的薛濤與胡春香來說,雖然二者的女性意識已然覺醒,但是因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其覺醒的程度和途徑卻不同。因此對于二者詩歌中女性意識的錯位之處我們應(yīng)區(qū)別對待。
(一)自我抗爭與整體言說
薛濤和胡春香縱使作為封建夫權(quán)社會中的“無聲”的附屬品,也不忘彰顯她們那追求女性人格和尊嚴,爭取女性權(quán)利和地位的主體意識。這是她們女性意識的覺醒,但是覺醒的程度卻不同。
薛濤的詩歌中有眾多蔑視封建禮教、挑戰(zhàn)男權(quán)社會之作,但是從總體上來說,這不過是薛濤對自身命運所作的抗爭,其女性意識依然停留在“小我”狀態(tài)。試看她著名的《柳絮詠》:
二月楊花輕復(fù)微,春風(fēng)搖蕩惹人衣。他家本是無情物,一向南飛又北飛。
這是薛濤面對暮春時節(jié)那飄飛的柳絮所發(fā)出的感嘆。“輕”和“微”說明了柳絮的特質(zhì),而“南飛”和“北飛”更體現(xiàn)了柳絮紛飛時方向的不確定性。詩人表面上是嘆惜柳絮的漂泊無依,實際上則是對自己身世飄零的感慨。這是薛濤對自身坎坷命運的抗爭,更是她怨恨不能主宰自身命運的女性主體意識的體現(xiàn)。但是薛濤女性意識的覺醒只是自我的覺醒,抗爭也只是為自我而抗爭,其覺醒的程度依然處于十分薄弱的狀態(tài),并沒有得到升華。
與薛濤不同,胡春香雖也創(chuàng)作了許多彰顯其女性意識的詩歌,但是胡春香并沒有局限于對自我哀嘆,而是為她所處的整個社會的女性言說,她的女性意識已經(jīng)超越了“小我”而上升到了一種“大我”的狀態(tài)。例如她的《無陰女》:
十二婆娘莫相輕,身有春情何處扔?鼷鼠嘻嘻任它笑,馬蜂嗡嗡當耳鈴。
是枝是葉誰分曉,是柄是頂誰辨清。既是這般罷罷了,免背桑濮丑名聲。
這首是春香為處于封建夫權(quán)枷鎖中卻沒有生育能力,飽受外界冷眼的婦女鳴不平的詩。她將那些丑陋的人比作“鼷鼠”,將那些嘲諷的聲音視作“馬蜂”的轟鳴,通過戲謔的語調(diào)對她們進行規(guī)勸,希望她們不要在意旁人的冷言冷語。不會生育并不代表低人一等,也不意味著沒有追求愛情和婚姻的權(quán)利。春香通過對那些婦女的關(guān)心和同情強烈的表達了她對封建禮教的不滿和控訴,更體現(xiàn)了她厭恨約束婦女的“三綱五?!焙蜑檎麄€封建社會婦女進行言說的女性意識。
(二)高雅中的呻吟和通俗中的絕唱
女性作為第二性別角色在封建社會中已然是一種常態(tài),而薛濤和胡春香卻勇于突破常態(tài),積極尋求屬于女性的聲音和出路。但是二者追求的途徑卻不一樣,薛濤傾向的是清新雅正,春香鐘情的則是通俗易懂。
雖為風(fēng)塵女子,可薛濤的詩歌中卻多高雅醇正的內(nèi)容,她善于將自己的女性意識寄托于雅正的唱和吟詠中,從而與男權(quán)社會抗衡。例如她的《酬人雨后玩竹》:
南天春雨時,那鑒雪霜姿。眾類亦云茂,虛心寧自持。
多留晉賢醉,早伴舜妃悲。晚歲君能賞,蒼蒼勁節(jié)奇。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象征高雅的翠竹來喻示自己對孤傲與高潔人格的追慕。詩人敬佩蒼蒼勁竹那“自持”的人格,但她更為翠竹那即使在嚴寒的霜雪中也不忘迎風(fēng)斗姿的勇氣所折服。通過對翠竹這一君子般意象的贊美,從深層次里緩緩流露出了詩人不甘于依附于男性,渴望擁有獨立人格的女性自主意識。詩人這種高雅中的呻吟既是對人格尊嚴的呼喚,也是對黑暗社會的控訴。
相對于薛濤的陽春白雪,胡春香走的卻是帶有民俗色彩的下里巴人之風(fēng),而這與胡春香喜于了解民風(fēng)風(fēng)俗,關(guān)注下層民眾的生活狀況密不可分。在胡春香的詩歌中,有許多是帶有越南民間色彩的鄉(xiāng)土之作。例如《菠蘿蜜》:
妹身好比菠蘿蜜,瓣肥肉厚皮帶刺。君子若愛就打樁,莫用手摸出漿漬。
這首詩以越南人生活中常見的水果菠蘿蜜作為意象,帶有濃郁的地方民俗風(fēng)情。詩人用“菠蘿蜜”的構(gòu)造特征來隱喻女性的生殖器官,流露出了詩人對男歡女愛的渴求,同時也表達了詩人不滿封建禮教對女性的性壓抑。從這首詩中的一系列隱喻我們可以明顯的感受到春香在對本土民俗風(fēng)情描繪的同時所暗含的大膽而叛逆的性愛觀念,這既是她對越南封建禮教的有力抨擊,也是她將超前的女性自主意識巧妙融入民俗生活的一種獨特體現(xiàn)。正如詩人春妙所言:“她的詩最越南化、最民族化,也最被人們所推重?!盵5]
薛濤和胡春香詩歌中的女性意識在覺醒程度和途徑上展現(xiàn)出了各具特色的風(fēng)貌。但是從總體上來說,薛濤的女性意識仍然處于相對內(nèi)斂與薄弱的“小我”狀態(tài),而胡春香的女性意識則已經(jīng)突破了時代的約束和限制而上升到了一種直率與奔放的“大我”。因此,胡春香的女性意識較之薛濤來說更為強烈。
身處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薛濤和胡春香,她們詩歌中所彰顯的女性意識也不盡相同。二者作品中女性意識之所以產(chǎn)生差異與她們所處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婚戀狀況以及價值觀念等因素不無密切的關(guān)系。
(一)時代環(huán)境不同
任何一個處在一定階級社會中的作家,其創(chuàng)作必然會受到同時代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而薛濤和胡春香也不例外,她們詩歌中女性意識的差異很大程度上便是源于她們所處的不同的時代環(huán)境。正如李小江所說:“女性意識也有時代內(nèi)容,不能泛泛用于一切時代?!盵6]薛濤生活在社會環(huán)境比較寬松和文化領(lǐng)域兼容并蓄的唐朝,這一時期由于政治經(jīng)濟的發(fā)展、民族間的不斷融合以及宗教文化并行等因素,使得有唐一代的婦女開始意識并追求屬于女性的權(quán)利和地位。因此,薛濤的思想受時代精神的感染也比較開放,而這也便為她女性意識的成長提供了溫床。例如其詩歌中流露出的對自由愛情的追求和渴望走出閨閣的參政意識等,便是其時代精神的體現(xiàn)。而胡春香所接受的時代感染較薛濤來說則更為先進與開放,胡春香生活在越南的黎末阮初,此時的中國正處于商品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明代,資本主義萌芽和西方各種先進思潮的融入,使得明代的社會環(huán)境達到了一個不同于唐朝且極度開放的狀態(tài),反映在文學(xué)領(lǐng)域里便是世俗小說的大肆興起。而越南作為中國的鄰邦,自然不會放棄吸取中國先進經(jīng)驗的有利時機,于是明代開化的思想及世俗作品便紛紛被借鑒到越南。胡春香作為這一時期的知識女性,其思想和創(chuàng)作深受中國明代世俗文學(xué)的影響從而創(chuàng)作出了像《菠蘿蜜》這樣大膽而直率的言性之作。雖然薛濤也處在社會風(fēng)氣相對開放唐代,但較之于胡春香所借鑒的明代先進思想來說還是過于薄弱,因而二者的女性意識也呈現(xiàn)出高低不同的風(fēng)貌。
(二)婚戀生活各異
處于封建夫權(quán)枷鎖中的知識女性,其女性意識的養(yǎng)成與她們所經(jīng)歷的婚戀生活有著直接而密切的聯(lián)系。薛濤和胡春香雖然在追求夫妻平等的觀念上存在著極大的相似,但是二者現(xiàn)實中的婚戀經(jīng)歷卻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而這也直接導(dǎo)致了她們女性意識覺醒與成長的不同。薛濤的一生都在孜孜不倦的追求她理想中的婚姻與愛情,例如《鴛鴦草》中她對“兩兩鴛鴦小”那種夫妻相伴的羨慕,并且即使到暮年也發(fā)出像《春望》中那樣對愛情的呼喚。但是由于身為樂妓的卑微身份使得她雖接觸眾多風(fēng)流文人,卻終不能收獲一份美滿的愛情。也正是她愛情中的屢屢受挫,激發(fā)了她對封建禮教的不滿,從而助推其女性意識的覺醒??v然薛濤的女性意識已經(jīng)覺醒,但是她終身未嫁,并沒有像春香那樣切身體會到封建社會女性做妾的悲慘命運,因此其詩歌中流露出的女性意識相對來說比較低沉。而胡春香則不同,出身于書香世家的她卻兩度作為人妾,深刻的體會到了夫權(quán)社會中女性卑弱的地位以及封建一夫多妻制度對女性性愛欲望的摧殘。其著名的《妾婦吟》是便是針對封建禮教對女性性壓抑的控訴,而《破鼓吟》則更是其對男權(quán)社會中那些對女性進行性暴力的殘忍行為的反抗。春香正是因為親身經(jīng)歷了做妾的悲慘處境,才使得她詩歌中的女性意識較薛濤來說更加強烈。
(三)價值取向偏差
由于所處時代和人生經(jīng)歷等的不同使得薛濤和胡春香的價值取向也存在著某些偏差,而這也是影響二者女性意識產(chǎn)生差異的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才華橫溢的薛濤身為樂妓時大部分時間過的是門前車馬半生涯的富貴生活,加之受一些鎮(zhèn)蜀節(jié)度使的垂愛,更是聲名遠播。但是與韋皋的一次恩怨使得薛濤被罰偏遠之地的松州,召回后憤而脫離樂籍,到成都浣花溪過著清貧的隱居生涯。由此可以看出薛濤在面對人生的打擊與不如意時,其更傾向于偏安一隅,她的這種消極避世的心態(tài)不利于其女性意識的培養(yǎng)。而胡春香在人生價值取向上則與薛濤有著極大的不同,春香雖然兩度做妾,但是每一次都遭遇婚后不久丈夫離世的不幸,這對徘徊在封建社會邊緣并且依附于男性的婦女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悲哀。但是春香并沒有因為接連兩次的孀居而對生活失去了信心,而是以更加努力的姿態(tài)去游歷越南的名山大川、去追慕與自己情投意合的戀人以及繼續(xù)深入到越南民間,了解更多的民風(fēng)民俗,從而創(chuàng)作出更多像《湯圓》《餡螺》等這樣最具越南特色的詩歌作品。由此也可以看出春香積極對待生活的價值取向,更有利其女性意識的豐富與成長。
薛濤和胡春香作為不同地域、不同時空下已然覺醒的封建知識女性的代表,她們詩歌中彰顯了同時代其他女性所不能企及的超前的女性意識。她們的這種對女性意識的認同與追求,在渴望合理的婚姻制度、鐘情交游唱和的自主意識以及濃郁的參政情懷等方面展現(xiàn)出驚人的相似,但同時又由于時代背景、人生經(jīng)歷和價值取向等方面的差異使得二者詩歌中的女性意識存在著些許不同??墒遣还茉趺凑f,她們的女性意識都打破了封建時代女性不能言說的規(guī)約,更是控訴了男權(quán)社會對女性地位和尊嚴的淹沒。在世界文化多元發(fā)展的今天,中國和越南作為兩個山水相連的鄰邦兄弟,不僅占據(jù)地域上相通的優(yōu)勢,在文化上更是取長補短,緊密相連。因此從不同的層面揭示薛濤與胡春香詩歌中女性意識的異同,不僅有助于中越兩國的文化交流,更可以豐富兩國的女性文學(xué)研究。
[1]喬以鋼.中國女性與文學(xué)——喬以鋼自選集[M].天津:南開大學(xué)出版社,2004:149.
[2]王春榮.新女性文學(xué)論綱[M].沈陽:遼寧大學(xué)出版社,1995:84.
[3]李克勤.十三經(jīng)注疏·禮記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1999:836.
[4]鐘惺.名媛詩歸[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339.濟南:齊魯書社,1997:153.
[5]余富兆.越南古代女性文學(xué)[J].東南亞縱橫,1999,(2):18-24.
[6]李小江.解讀女人[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240.
[責任編輯 龍倮貴]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Xue Tao and Hu Chunxiang’s Poems
LI Ning-ning
(Art Department,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530006, China)
Female poets Xue Tao of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and Hu Chunxiang of Nanguan of Vietnam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s poetesses of the two countries, showed their feminine consciousness in resisting feudal ethical code and pursuing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and dignity. The feminine consciousness of the two is common in the pursuit of a reasonable marriage system, a desire for self-determination and a high enthusiasm for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of the times, marriage experience and value orientation, The individuality of consciousness. The feminine consciousness in the poems of the two countries has overturned the traditional gender orientation of men and women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has important status and value in the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two countries, especially the women literature.
China and Vietnam; Xue Tao; Hu Chunxiang; Female consciousness; Comparison
I207.23
A
1008-9128(2017)03-0013-04
10.13963/j.cnki.hhuxb.2017.03.004
2016-11-16
李寧寧(1990-),女,河南洛陽人,碩士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xu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