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萍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婦產(chǎn)科,江蘇 蘇州 215200)
子宮肌瘤多發(fā)于育齡期女性,對患者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均產(chǎn)生嚴重影響,臨床治療該疾病時,關鍵在于針對患者具體的肌瘤情況選擇治療方式,以促進患者痊愈。目前,手術為主要治療子宮肌瘤的方式,可選擇的術式包含傳統(tǒng)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宮腔鏡手術等,但由于多數(shù)患者要求保留生育能力,手術治療中還需考慮患者術后妊娠情況,以能滿足患者的生育要求。基于此,本研究對不同術式對子宮肌瘤患者術后妊娠的影響程度做出綜述。
臨床采用手術治療子宮肌瘤患者時,最原始的術式為傳統(tǒng)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術中具有良好的手術視野,操作簡單,能夠徹底的剔除肌瘤,尤其是可以完整的剔除體積及質量較大的肌瘤。因傳統(tǒng)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具備如上優(yōu)點,使術中完全剔除肌瘤成為可能,而且直視下的切口縫合操作明顯降低難度,提升縫合的牢固程度。不過,傳統(tǒng)開腹手術會損傷腹壁,增加術中的出血量,明顯增強患者術中的不適感,延長術后恢復時間,提高傷口感染、盆腔粘連發(fā)生幾率,使患者術后妊娠率受到一定的影響[1]。學者以行傳統(tǒng)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影響術后妊娠的相關因素,結果顯示,在子宮后壁肌瘤、子宮肌壁肌瘤患者中,術后妊娠率明顯低于術前,考慮導致原因可能為術后肌壁粘連、后壁粘連等。
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手術水平的提升,臨床治療子宮肌瘤患者時,主流手術方式已經(jīng)成為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優(yōu)勢:減輕手術創(chuàng)傷及術后疼痛程度、降低周圍組織臟器損傷程度、縮短術后恢復時間[2]。同時,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還明顯的降低了術后盆腔粘連發(fā)生率,使再次手術時的風險性減小。另外,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優(yōu)點還包含切口小、傷口美觀等,并能保留患者子宮,滿足患者得生育要求。盡管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具有眾多的優(yōu)點,但其并不能像傳統(tǒng)開腹手術一樣用手觸摸檢查患者的子宮情況,導致術后較易遺漏過小體積的肌瘤,易造成疾病復發(fā)。因此,腹腔鏡手術開展前,B超檢查要全面開展,對子宮肌瘤情況做出明確,保證術中徹底清除肌瘤,避免復發(fā)。研究顯示,采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患者后,患者生育能力得以保留,術后可獲得86.2%的妊娠率,且明顯降低術后盆腔粘連發(fā)生率,患者預后情況較好。
在手術適應癥方面,宮腔鏡子宮肌瘤剝除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在表淺肌壁間肌瘤、黏膜下肌瘤治療中適用,并有所限制肌瘤數(shù)目、大小、帶蒂與否及帶蒂寬度等,患者子宮肌瘤如為多發(fā),完全剔除較難實現(xiàn)。與傳統(tǒng)開腹術式相比,宮腔鏡子宮肌瘤剝除術的操作并不在盆腔內(nèi)進行,減小手術創(chuàng)傷的同時,降低術后盆腔粘連率,但宮腔鏡手術存在明顯縮小手術視野的問題,相對來說提高了手術操作難度,剔除較大肌瘤過程中,要先將肌瘤切碎,再分次取出,導致宮頸內(nèi)操作增加,易造成出血、損傷正常子宮組織,從而影響術后妊娠。據(jù)國外文獻報道,子宮肌瘤行宮腔鏡剝除術后,術后可獲得55.6%~77.6%妊娠率。另有國外學者采用宮腔鏡剝除術治療215例不孕子宮肌瘤患者,經(jīng)治療后,成功妊娠率為44.6%[3]。相比于國外文獻報道的宮腔鏡子宮肌瘤剝除術術后妊娠率,我國學者報道的術后妊娠率比較低,可能與手術方式本身、術后隨訪時間短等均相關,還應進一步的加大研究,從而進一步的了解宮腔鏡子宮肌瘤剝除術對患者術后妊娠情況的影響。
現(xiàn)階段,子宮肌瘤患者如有生育要求,主要治療方法仍然為傳統(tǒng)開腹手術及腹腔鏡手術,但前者術后較高的盆前粘連率會使術后妊娠率受到一定影響。黏膜下肌瘤單發(fā)、較小時,適合采用宮腔鏡手術治療,不過由于其具有較高的操作難度,且手術適應癥窄,因而限制了其臨床應用。因各種術式均會一定程度的影響子宮肌瘤患者術后的妊娠率,學者還應進一步的加大研究力度,從而為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參考。
[1] 林 麗,梁 嵐.不同手術方式對子宮肌瘤術后妊娠率的影響[J].右江醫(yī)學,2014,42(02):244-246.
[2] 羅 萍.子宮肌瘤不同術式剔除術后臨床療效及其對妊娠的影響[J].中國醫(yī)師雜志,2016,18(05):776-778.
[3] 劉志宇,周士平.腹腔鏡手術和經(jīng)腹手術方式對子宮肌瘤患者術后妊娠的影響[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6,15(21):2146-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