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
毛澤東提出“艱苦奮斗是我們的政治本色”的來龍去脈
◎王 穎
1943年,蕭勁光、甘泗淇、向仲華在延安視察機關干部紡線
“艱苦奮斗是我們的政治本色”,是毛澤東1956年11月15日在中共八屆二中全會上講的一句名言。這句話高度概括了毛澤東關于艱苦奮斗的思想,它所包含的深意,貫穿和體現在我黨我軍的全部歷史之中,詮釋著黨和軍隊興旺發(fā)達的真諦,也昭示著黨和軍隊輝煌的未來。
1927年,由于蔣介石、汪精衛(wèi)先后叛變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大革命慘遭失敗,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隊伍上了井岡山,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
井岡山的斗爭環(huán)境極其險惡。據老同志回憶,當時紅軍將士歷經了人間三大苦:
一是打仗苦。面對敵人的瘋狂進剿,作戰(zhàn)成了井岡山軍民的日常生活。而打起仗來紅軍又缺少槍彈,一支槍一般只有三四發(fā)子彈,沖鋒前和追擊時才能使用。因為敵強我弱,打仗時還得不停地行軍轉移。有一次率部突圍,彭德懷鞋子掉了,結果一只腳穿鞋,一只則打赤腳;他的干糧袋也丟了,兩天未吃一粒米,饑餓疲乏,幾乎寸步難行。軍長尚且如此,戰(zhàn)士的情況可想而知。
二是傷病苦。井岡山上的藥品及醫(yī)生奇缺。沒有醫(yī)療器械,就用打碎的碗片、刮平的竹子,做成鑷子等器械;沒有酒精消毒,就用石灰水來煮;沒有紗布,就用土布代替;沒有骨鋸,就用木匠的小鋸子來做斷骨手術,用殺豬刀來開刀。當時槍傷病員最怕換藥,用竹片做的鑷子夾著很硬的粗布往傷口里捅,傷員真是疼痛難忍。
三是生活苦。吃穿住都極其困難。當時的井岡山,“人口不滿兩千,產谷不滿萬擔”,軍糧嚴重不足,紅米吃光了只能煮南瓜吃。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食鹽,由于敵人封鎖運不進來,一度完全斷絕,指戰(zhàn)員普遍營養(yǎng)不良。寒冬臘月,沒有冬衣,很多戰(zhàn)士還是穿兩層單衣。晚上睡覺沒有被子,戰(zhàn)士們只能鉆到稻草堆里。許多人天不亮就提前起床爬山跑步,因為這是取暖的好辦法。
然而,艱苦的生活和極度的困難沒有嚇倒英勇的紅軍,正如毛澤東所說的那樣:“除極少數人說點風涼話,鬧點情緒外,大多數人是堅定樂觀的,戰(zhàn)斗力還是蠻強的。”
為什么紅軍能夠艱苦奮斗在井岡山上?這個答案首先要從理想和信念中去找。毛澤東在井岡山初創(chuàng)時就提出“在思想上建黨”的要求,許多先進分子在黨旗下重新宣誓:“犧牲個人,努力革命,階級斗爭,服從組織,嚴守秘密,永不叛黨?!闭且驗樾貞迅锩硐氩允乇貏傩拍?,很多人在井岡山得到精神上的巨大滿足,而不去在意物質生活的艱苦。年輕的陳毅安曾任武昌國民政府警衛(wèi)團輜重隊隊長,他放棄優(yōu)裕的生活,跟隨毛澤東上了井岡山。在給妻子的家書中,他說:“我天天跑路,錢也沒有用,衣也沒有穿,但是精神非常的愉快,較之從前優(yōu)美生活的時代好多了。因為是自由的,絕不受任何人的壓迫?!碑斎?,很多普通的干部戰(zhàn)士可能達不到那樣高的認識水平,但他們同樣有著樸素的革命情感。曾任紅軍醫(yī)院院長的曾志后來回憶說:“盡管戰(zhàn)士并不懂得很多革命道理,但他們十分清楚地認識到,跟著共產黨干革命是他們唯一的生路,參加紅軍就是為窮人打天下?!?/p>
紅軍能夠艱苦奮斗在井岡山上,也與部隊官兵一致,干部率先垂范有很大關系。當時,毛澤東、朱德等紅軍領導人與官兵同甘苦、共患難,從軍長到伙夫,除糧食外一律吃5分錢的菜。老紅軍劉顯宜就說:“雖然生活這樣苦,但是大家都不感到什么苦,情緒是飽滿的,精神是樂觀的。為什么呢?因為干部以身作則,和我們一起過艱苦的生活?!?/p>
有一次,毛澤東來到步云山練兵場,發(fā)現戰(zhàn)士們鬧情緒,一了解,原來是部隊缺糧食,挖來的野菜又太苦,難以下咽。毛澤東二話沒說,端起碗,夾著野菜,大口地吃起來。他一邊吃一邊說,這種野菜是很苦,可是有豐富的政治營養(yǎng),我們干革命,就要吃大苦,沒有今天的苦,哪有明日的甜呢?戰(zhàn)士們看在眼里、聽進了心里,深受感動:毛委員都不覺得苦,我們也不怕苦!
1928年底,為了解決部隊的吃糧問題,紅四軍發(fā)起了全軍的挑糧運動。在去寧岡運糧的五六十里山路上,層巒疊嶂,叢林密布,紅軍隊伍肩挑背扛,早出晚歸。毛澤東、朱德都親自去挑糧。朱德砍削了一根木頭,寫上“朱德扁擔”字樣,前后籮筐裝滿糧,和戰(zhàn)士一樣翻山越嶺。官兵們受此鼓舞,生活不嫌苦,打仗不怕死,團結戰(zhàn)斗,粉碎了國民黨軍隊一次次“圍剿”。
當時有一首歌謠:“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軟又黃,金絲被兒蓋身上,不怕北風和大雪,暖暖和和入夢鄉(xiāng)?!备柚{唱出了紅軍在井岡山上不畏艱苦、頑強奮斗的樂觀精神。
井岡山時期,是毛澤東艱苦奮斗思想的萌芽時期。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經過長征到達陜北。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紅軍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征在世界軍事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壯舉。紅軍將士吃草根、啃樹皮,爬雪山、過草地,邁動雙腳,突破道道天險,擺脫國民黨的圍追堵截,實現了偉大的戰(zhàn)略轉移。毛澤東曾深有感觸地說:“誰使長征勝利的呢?是共產黨。沒有共產黨,這樣的長征是不可能設想的。中國共產黨,它的領導機關,它的干部,它的黨員,是不怕任何艱難困苦的?!?/p>
長征后,在陜北相對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中,黨和軍隊仍然保持著艱苦奮斗的作風。1936年,美國記者斯諾訪問延安,紅軍在艱苦卓絕中奮斗的故事深深打動了他。當他看到毛澤東穿打補丁的衣服,周恩來睡土炕,彭德懷身上穿著用降落傘做的背心,林伯渠耳朵上架著斷了腿的眼鏡,便斷言:這是可貴的“東方魔力”,這是中國人的“興國之光”。
這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中總結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的經驗,首次使用了“艱苦奮斗”的概念:“中國共產黨以自己艱苦奮斗的經歷,以幾十萬英勇黨員和幾萬英勇干部的流血犧牲,在全民族幾萬萬人中間起了偉大的教育作用。”
1938年3月,毛澤東為抗日軍政大學同學會成立題詞,把“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作為抗大的教育方針加以提倡。這樣,艱苦奮斗從理論到制度上成為我黨建軍的重要原則和造就革命軍人必不可少的條件。
1939年5月1日,毛澤東在延安各界為實行國民精神總動員及紀念五一勞動節(jié)大會上提出,爭取抗戰(zhàn)勝利,就要改造全國國民的精神,把一切不好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去掉,例如自私自利、貪生怕死、貪污腐敗、萎靡不振等,提倡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艱苦奮斗精神。他還對艱苦奮斗與政治方向的關系作了闡發(fā):“沒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發(fā)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沒有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也就不能執(zhí)行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p>
抗戰(zhàn)進入相持階段后,由于日軍的瘋狂進攻、國民黨頑固派的包圍封鎖,加上嚴重的自然災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在財政經濟上日益困難,吃飯、穿衣幾乎都難以保障。1939年2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生產動員大會,毛澤東在會上發(fā)出“自己動手”的號召。1941年,為克服經濟上的嚴重困難,減輕人民群眾的負擔,中共中央再次強調走生產自救的道路。各抗日根據地的黨政軍學人員和人民群眾響應號召,掀起了大生產運動。這年3月,八路軍三五九旅由王震率領,進駐荒無人煙但土質肥沃的南泥灣。剛開始的時候,習慣戰(zhàn)場的干部戰(zhàn)士們對開荒種地沒有經驗,感到很不適應。但是,共產黨人的革命意志不會使他們在困難面前低下頭來。沒有房,就自己動手挖窯洞;沒有菜,就挖野菜吃;沒有工具,就自制鋤、鏟。由于干部戰(zhàn)士干活拼命,為了保證大家的身體健康,部隊一度規(guī)定了“不得早到,不得晚退”的勞動紀律。經過幾年的艱苦奮斗,三五九旅把人跡罕至、荊棘遍野的南泥灣,變成了“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好江南”。與此同時,毛澤東、朱德等中央領導人在延安帶頭參加生產勞動,經常利用休息時間開荒、種菜。周恩來、任弼時還參加中央直屬機關的紡線比賽,被評為“紡線能手”。這大大激勵了廣大軍民的生產熱情。
大生產運動為爭取抗日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毛澤東同時把艱苦奮斗和自力更生緊密結合起來,使得艱苦奮斗精神進一步得到弘揚和發(fā)展。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國內和平的環(huán)境沒有維持多久,蔣介石就撕破了假和平的面具。1946年,國民黨發(fā)動全面內戰(zhàn)。1948年5月,經過一年多的轉戰(zhàn)陜北,毛澤東率領中央機關進駐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在這里,毛澤東決策指揮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就是在遼沈戰(zhàn)役期間,發(fā)生了一件讓毛澤東格外高興的事,并引發(fā)了他關于艱苦奮斗的進一步思考。
遼沈戰(zhàn)役的主戰(zhàn)場在遼西的錦州地區(qū)。1948年秋,東北野戰(zhàn)軍有11個縱隊和4個獨立師、1個騎兵師、1個炮兵旅在此參戰(zhàn),時間長達40多天。錦州及其周邊的興城、綏中等地都盛產蘋果,當時正值蘋果成熟的季節(jié)。戰(zhàn)前,東北野戰(zhàn)軍政治委員羅榮桓和野戰(zhàn)軍政治部主任譚政召開由各縱隊政委、政治部主任參加的戰(zhàn)前政工會議,要求各縱隊做好戰(zhàn)時政治工作,特別要求嚴格遵守群眾紀律,不動老百姓的任何財物。羅榮桓指著院子里結著累累果實的蘋果樹說:“要教育部隊,保證不吃老百姓一個蘋果,無論是掛在樹上的,收獲在家里的,掉在地上的,都不能吃,這是一條紀律,要堅決做到。”
1948年10月,第三縱隊結束義縣戰(zhàn)斗后奉命急赴錦州外圍參加錦州攻堅戰(zhàn)。其中一個連隊一夜行軍近百里,趕至錦州城郊。由于接連幾天的挖掘工事和激烈苦戰(zhàn),又經一夜急行軍,戰(zhàn)士們人困馬乏,渴得嗓子眼兒冒煙。清晨,他們來到錦州城外一個蘋果園時,接到上級“停止前進,就地隱蔽”的命令。為防止敵軍轟炸,連隊全部進入老百姓的果園隱蔽。不久,太陽慢慢升起來了,大家又渴又累,盡管抬起手就可以摘到蘋果,但沒有一個戰(zhàn)士那樣做,因為他們知道,部隊有紀律,群眾的一針一線、一草一木都不能動。還有一個連隊于拂曉前進駐到一個農家大院。大院中間有兩棵蘋果樹,樹上結滿誘人的大紅蘋果,部隊在蘋果樹下活動、休息一整天,沒人吃老鄉(xiāng)一個蘋果。有人發(fā)現樹下掉了蘋果,怕被踩壞,還撿起來放到老鄉(xiāng)的籃子里。
10月14日、15日,解放軍一舉攻克錦州,取得關系東北戰(zhàn)場乃至全國戰(zhàn)場形勢關鍵一仗的勝利。很快,解放軍不吃蘋果的事跡隨戰(zhàn)況一同報告給在西柏坡的毛澤東??吹綉?zhàn)報,毛澤東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他高興的不僅是一次關鍵性戰(zhàn)役的勝利,還有具備艱苦奮斗精神的人民軍隊的強大力量!從一個小小的蘋果,毛澤東看出了政治意義,看出了這里面所蘊含的我們這支人民軍隊紀律嚴明且吃苦耐勞的革命精神和優(yōu)良作風。此時,盡管國民黨的軍隊仍然人數眾多、裝備精良,但毛澤東已經深深感到“我們的部隊有希望”,我們的勝利指日可待。后來,有些國民黨將領被俘后講到“在下不光敗在戰(zhàn)場上,更敗在作風精神上”,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這一點。
到1948年底,決定中國前途和命運的戰(zhàn)略決戰(zhàn)已近尾聲,中國革命面臨著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歷史轉折。這又是一個歷史的關鍵時刻,毛澤東清醒地預見到:“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更長,工作更艱苦”。為此,在1949年3月召開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他向全黨全軍提出“兩個務必”的要求:“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边@里,毛澤東是站在鞏固革命勝利成果、走好革命和建設新征程的政治高度,來看待保持和發(fā)揚艱苦奮斗的作風的。
新中國成立以后,人民軍隊繼承和發(fā)揚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tǒng),用汗水、鮮血乃至生命,續(xù)寫了新時代的“不吃蘋果”的故事。
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一把炒面一把雪”的志愿軍,打敗了不可一世的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上甘嶺戰(zhàn)役,敵人在我方僅僅3.7平方公里的陣地上傾瀉了230多萬發(fā)炮彈和重磅炸彈,山頭被整整削低了2米。中國人民志愿軍指戰(zhàn)員們沒有飯吃,沒有水喝,仍以頑強的斗爭精神堅持戰(zhàn)斗43個晝夜,奪得了戰(zhàn)役的最后勝利。
就在人民解放軍剛剛進入上海的時候,曾經有人預言:上海是個大染缸,共產黨的軍隊紅著進來,要不了3個月就會黑著出去。進駐上海南京路的“好八連”戰(zhàn)士,用多年的實際行動讓這個“預言”不攻自破。他們在十里洋場巡邏站崗,不為各種誘惑所動,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克己奉公,為民服務,始終保持了艱苦奮斗的本色。
然而,不得不承認,由嚴酷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進入到相對寬松的和平環(huán)境,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在作風建設上也面臨著新的嚴峻考驗。貪圖享受、鋪張浪費、革命意志衰退等不良傾向在一部分干部中也有所抬頭,甚至出現了貪污腐化現象。毛澤東對此一直保持著高度警惕。
從1951年底到1952年下半年,毛澤東指導全黨全軍開展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斗爭,并將這場斗爭稱為“嚴重斗爭”,要求分別輕重,懲治或批判一切犯有貪污、浪費和官僚主義罪行或錯誤的人員?!叭础边\動對于制止腐化風氣蔓延,弘揚艱苦奮斗作風起到了積極作用。
1954年8月,經毛澤東批準,中央軍委發(fā)出了《關于制止某些高級干部腐化墮落違法亂紀行為的指示》,點名批評了一些高中級干部,指出這些人違法亂紀,損害了黨和軍隊的聲譽,給革命造成不良影響,必須嚴肅處理。這一指示在全軍引起了極大的震動。經過批評和斗爭,問題嚴重的人得到了認真處理。通過教育和檢查,全軍同志受到了一次深刻的艱苦奮斗作風教育。
1956年,國際上蘇共二十大的召開和波蘭、匈牙利事件,使人們意識到社會主義建設并非想象的那么一帆風順,同樣存在嚴重的矛盾和問題。國內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出現的工人罷工、學生罷課、農民退社情況,也讓許多人始料未及。如何妥善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和問題?如何克服前進道路上新的艱難險阻?成了這一時期毛澤東思考的重點。在這年11月召開的黨的八屆二中全會上,他講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
我是歷來主張軍隊要艱苦奮斗,要成為模范的。1949年在這個地方開會的時候,我們有一位將軍主張軍隊要增加薪水,有許多同志贊成,我就反對。他舉的例子是資本家吃飯5個碗,解放軍吃飯是鹽水加一點酸菜,他說這不行。我說這恰恰是好事。你是5個碗,我們吃酸菜。這個酸菜里面就出政治,就出模范。解放軍得人心就是這個酸菜,當然還有別的?,F在部隊的伙食改善了,已經比專吃酸菜有所不同了。但根本的是我們要提倡艱苦奮斗,艱苦奮斗是我們的政治本色。錦州那個地方出蘋果,遼西戰(zhàn)役的時候,正是秋天,老百姓家里很多蘋果,我們戰(zhàn)士一個都不去拿。我看了那個消息很感動。在這個問題上,戰(zhàn)士們自覺地認為: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為這是人民的蘋果。我們的紀律就建筑在這個自覺性上邊。這是我們黨的領導和教育的結果。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無產階級的革命精神就是由這里頭出來的。
毛澤東后來又在不同場合重申過這段話的意思。他把艱苦奮斗提到“政治本色”的高度,這就是告訴人們,艱苦奮斗是我們黨、我們軍隊區(qū)別于一切非無產階級政黨和軍隊的重要標志之一,我們的黨和軍隊是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地位的政黨和軍隊,是為了人民的利益而艱苦奮斗的。
艱苦奮斗,關系著我們黨、我們軍隊的性質,因而關系著我們黨、我們軍隊的前途命運。只有堅持和發(fā)揚艱苦奮斗精神,我們的軍隊才能真正建立起鐵的紀律,成為無論是拿著武器,還是使用糖衣炮彈的敵人都打不倒的鋼鐵之師;只有堅持和發(fā)揚艱苦奮斗精神,我們的黨才能真正保持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成為屹立在中國大地上,擁有像希臘神話中的安泰那樣無窮力量的偉大政黨。
從井岡山時期到新中國,正是在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的率先垂范和大力弘揚下,艱苦奮斗精神才成為中國共產黨、人民軍隊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克敵制勝的法寶。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物質條件不斷改善,各種誘惑因素增多,我黨我軍的作風建設又面臨著更為嚴峻的考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fā)揚艱苦奮斗精神,是我黨我軍始終保持勤儉清廉、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關鍵,是關系我黨我軍會不會變顏色的大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對艱苦奮斗有著深刻的認識和高度的重視。2014年10月全軍政治工作會議期間,習近平帶頭吃起了紅米飯南瓜湯,他站在新時代的高度,進一步強調了艱苦奮斗對于人民軍隊的重要意義:
艱苦奮斗是我軍的政治本色。毛澤東同志曾經針對有的同志拿解放軍吃酸菜同資本家吃飯5個碗作比較的怨言,指出酸菜里面出政治、出模范,解放軍得人心就是這個酸菜。我軍能夠吸取李自成軍隊進北京后“龐大的人馬都在京城里享樂”的教訓,沒有成為李自成第二,從根本上說是用艱苦奮斗精神教育官兵的結果。
2016年,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的一段話,闡明了堅持艱苦奮斗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之間的必然聯系,讓我們刻骨銘心:
實現偉大的理想,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奪取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新進展,奪取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新成效,奪取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新勝利,我們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一切貪圖安逸、不愿繼續(xù)艱苦奮斗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一切驕傲自滿、不愿繼續(xù)開拓前進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