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史提
“瞬間轉移”
量子系統(tǒng)有一個很酷的現(xiàn)象,叫作“量子瞬間轉移”(Quantum Teleportation)。利用量子糾纏,這邊位置的量子態(tài)會消失,而相等的量子態(tài)會在另一遠程位置出現(xiàn)。這個現(xiàn)象在量子光學的實驗中不斷地被驗證。最近的“栗子”就是在加拿大和上海把一束光的量子態(tài)進行瞬間轉移,轉移的距離分別是6.2公里和14.7公里。這是一個高等的技術,非常吸引眼球。不過可惜,這只是一個微觀現(xiàn)象,并且只在光學系統(tǒng)上實現(xiàn),能否拓展到宏觀實物就不得而知了,至少目前還是遙不可及的。
美劇《生活大爆炸》中的“謝耳朵”也提及,即使有一臺量子瞬間轉移機器,他也不會使用,因為所謂的“瞬間轉移”,就是先把現(xiàn)在的他毀滅,然后在另一地方重新構建另一個他,他的思想和靈魂能否轉移又是另一個科學難題了。
上圖就是《星際迷航》中的“瞬間轉移”傳送機。
矛盾的結合:波粒二象性
量子力學和量子場論是和廣義相對論完全不同的東西。人們通常用“時空扭曲”這個圖像去理解引力,而量子理論則完全違反了人類的常識和直覺。
在量子物理中有“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的描述方法,一個波(振動)可以看成粒子,反之亦然。最基本的是光,光可以看成是電磁波,也可以看成粒子(稱為光子)。世界十大經(jīng)典物理實驗之首的電子雙縫干涉實驗,就證實了微觀粒子,諸如電子和中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可能你還要問那這又有什么特別的呢?想象你把石子投在水中,泛起了水波。沒錯,但量子力學告訴你,這“水波”也是粒子……
雙縫干涉實驗(Double-slit Experiment)是著名的光學實驗,在量子力學里,用來測試量子物體像如光或電子等的波動性質與粒子性質。
“量子未來”,計算加速
量子物理的一大應用就是量子計算機。摩爾定律(Moores Law)提到集成電路上的晶體管數(shù)目每兩年便會翻一倍,因此計算機上的中央處理器也會愈跑愈快。但當晶體管造得越來越少,計算機的增長就會出現(xiàn)停滯。
而量子計算機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因為量子計算機的運算方法可以實現(xiàn)一些另類的算法,從算法本質上加快某些計算問題的速度。這同時也促進了作為人工智能的核心資源——計算能力的提升。
量子計算火候已到,微軟公司更是做好了技術儲備迎接“量子未來”,他們專門組建了量子計算機研究院StationQ,從事量子計算基礎研究。
微軟與馬庫斯教授的量子設備研究中心共同組成了StationQ。
“光劍”與非連續(xù)特性
量子系統(tǒng)的其中一個特點是系統(tǒng)的能量分布通常不是連續(xù)的,能量的轉換是顆粒性的。實驗證明光的能量是一粒一粒的,而每一光子的能量只跟其顏色有關。
其中一個“栗子”是激光,激光其實是量子物理的一個重要工業(yè)實現(xiàn)。激光一般都是單色,如果你要另一顏色的激光,就要費神尋找另外一種物質來提供另一能量區(qū)間,再產(chǎn)生光子。白色激光的產(chǎn)生可以說是一個突破,因為白色其實是各色混合,亞利桑拿州立大學和清華大學曾制成一塊極?。?0~350納米)的混合半導體,其中,鎘和硒產(chǎn)生紅色激光,鎘和硫產(chǎn)生綠色激光,鋅和硫產(chǎn)生藍色激光,最終產(chǎn)生白色激光。
另外,熒光是原子吸收了高能的紫外線放出低能光子的結果,這也是很多熒光顏色偏紫或藍的原因。
《星球大戰(zhàn)》中的“光劍”便是熒光。
“時空扭曲”與古典物理學
物理學家一般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去描述引力,而所謂的“時空扭曲”其實是廣義相對論的數(shù)學工具的語言——黎曼幾何學,屬于微分幾何學的一支,其實這也是《美麗心靈》的主角約翰·納什的專長。
有引力就必然有時空扭曲,地球如是,太陽如是,黑洞也是這樣,我們看到的彎曲平面圖,其實就是這些彎曲時空的折合圖。當我們說蘋果從樹上掉下來,可以說蘋果在彎曲空間“滑”下去了,能量的轉換由勢能變成了動能。雖然廣義相對論可以說是牛頓力學和萬有引力定律的延伸,但本質上還是古典物理學。
從這里會掉進時空的深淵嗎?
作為現(xiàn)代物理的兩大支柱,量子物理和相對論的關系可以說是糾纏不清。量子力學和狹義相對論已經(jīng)結合,并衍生出相對論量子力學和量子場論??墒?,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的結合仍是大坑:前者有隨機性,后者具有確定性。二者結合有大量針鋒相對的理論,所以這條合作之路可以說是道阻且長,不過,只要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永不止步,那么這些問題也終將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