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修辭是一種語言的工具,更是一個民族的體現(xiàn)。研究修辭使用,不考慮文化因素是不夠全面的。文化會造成語言差異,尤其是在使用的過程里,這樣的語言差異是明顯的,也是很難控制的。那么通過分析中西文化差異,探究中西方文化與漢英比喻修辭的關系,從而找到一個突破口,能對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正確使用語言產(chǎn)生作用,使我們更加準確地運用語言,從而在真正意義上去發(fā)現(xiàn)語言學習的新途徑。
關鍵詞:中西文化差異;漢英語言;比喻
作者簡介:延慧(1984-),女,陜西綏德人,渭南師范學院人文學院中文系講師,主要從事漢語國際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H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3--02
關于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學界提出過多種觀點,譬如“薩丕爾·沃爾夫假說”、馬克思等的學說??梢哉f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是相依相存的,漢英語言受到文化差異的影響,在學習彼此的語言時,是不是可以通過這種文化上的不同,去進行一個方面的突破呢?我們試以比喻修辭使用的不同為切入點,來分析文化差異對比喻修辭使用的影響。
一、英漢比喻的差異性
1.漢英比喻現(xiàn)象中的使用不對稱性
在日常生活里,學習外語的人很大程度對于目的語文化往往知之甚少,或者是完全沒有理解,這都制約著語言使用的正確性。比喻作為語言中運用最多的修辭方式,最受文人青睞。“在英語修辭中運用最廣的也是比喻即Trope,尤其是比喻中metaphor的運用更突出、更廣闊。西方修辭學家一直認為 metaphor 是所有修辭手段中最具形象的,把對比喻的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對metaphor的研究上”[1]32。這樣看來,比喻現(xiàn)象的不對稱是顯而易見的。
(1)漢語里的不對稱性
“狗腿子”,指為惡勢力效勞的人。外國人看來,會覺得狗腿子,莫非是狗的腿?類似“狗腿子”的笑話,皆是理解有偏誤所致。到底怎么看待差異?思考的角度不同,更多的是要脫離刻板印象去看問題,這樣看問題的角度會更加開闊。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對跨文化有深入了解,對于某些特定的話語會有更加精確地理解。
(2)英語里的不對稱性
英語里也有“go west”這一固定詞組,也意為“死”?!皬谋硐笊峡矗@似乎完全等同于漢語中的‘上西天。殊不知,這是出自對‘死的一種不同的思想認識,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對‘死的一種比喻說法?!鬟吺翘柸粘痰臍w宿之所在,即落日西沉。人們認為,人的死就好比業(yè)已西沉的落日,故謂‘go west。所以,漢語中的‘上西天與英語中的‘go west只是字面上的巧合,而不是文化觀念上的契合”。以上描述表明,作為修辭方式,英漢比喻修辭在定義上、使用上,甚至是思維方式上都有迥異的狀況,這反映出各個民族在交際文化上的獨特性。
2.比喻差異性的原因
(1)宗教文化與神話傳說不同
中國文化受佛教影響頗深,西方文明卻信奉宗教文化的。西方人使用的喻體大多來自于《圣經(jīng)》。中國人的觀點里,佛是萬能的,而西方文化里面上帝(God)就是宇宙的主宰。比如:“你真是觀世音在世”,這句話中“觀世音”,作為喻體就是想說明某人有大慈大悲的善舉。而外國人會說,You are my angel。他們用“angel”形容一個人很善良。這就是從宗教文化里得到的喻體不同。日常生活中隨時可見其留下的痕跡。中國有很多民諺,如:用“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高招。英語中用典型宗教和神話做比喻的也很多,如:Achilles′heals(阿咖留斯)的腳踵這就是典型的從故事中得來的喻體;a Pandora′s box(潘多臘之盒),這來自于古希臘神話。
(2)藝術成分與歷史發(fā)展不同
民族文學中的許多人和事通常也會被用在比喻中,幫助人們更恰當?shù)亟徽?,或者是有助于日常寫作,讓文字更有趣并易于接受。耳熟能詳?shù)挠黧w很大一部分源自文學典故,如同《紅樓夢》、《西游記》這類傳世經(jīng)典。如:“我看你啊,就是個林妹妹”,“林妹妹”出自《紅樓夢》,可形容某人身體虛弱,多愁善感;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個典故出自《三國演義》,比喻工作到了籌備的最后一步,但還差一步。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如果對于英美國家的文學藝術和歷史是完全不理會的,那么很多句子就無法理解。如:Tarzan(塔爾贊),常被拿來比喻形體健壯的男子,這是美國人巴勒的冒險故事《人猿泰山》中主人公的名字。比喻是一種極有效果力的修辭格,是傳情達意的重要工具,常常給人以美的體會。在交流中恰當?shù)厥褂茫粌H為對話增色不少,更重要的是能讓交流更容易。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對漢英比喻修辭的影響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獨特的交流文化,那么交流的過程中,使用的比喻方式也不同。產(chǎn)生比喻差異的原因,得歸于交際文化的差別。
1.中西方交際文化的差別
就整個意義來說,交際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于日常交流、思維方式、表達方式這幾個問題中。
(1)日常交流中的差別
先看兩個日常交流的差別。其一,關于“方便”一詞的意義,外國人常常是不得其要義的。“方便的時候”,可以是上廁所的時候,也可以是有空閑的時候;其二,中國人在學習英語時,會發(fā)生以此音換彼音的笑話。很多場合上具體的意思都是不一樣的,這個問題似乎總是被遺忘。中國人有中式英語的原因也是因為不能理解他們的語言使用習慣。
(2)不同的文化孕育不同的思維方式
“一言而蔽之,東方文化體系的思維模式是綜合的,而西方則是分析的。東方和西方的思維方式從總體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東方人偏重人文,注重倫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理性、科幻;東方人重感覺、直覺、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邏輯、實證……”[2]66。
換句話說,西方人大多關注現(xiàn)實生活的細枝末節(jié)處,東方人習慣于從整體的角度看待許多問題。這兩種思維方式各有好處,所以既需要把握感性思維的優(yōu)勢,也要多訓練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在這個現(xiàn)代經(jīng)濟社會中,這將會成為一個人的絕對優(yōu)勢。
(3)表達方式的迥異
這種文化上的不同具體到語言上,就有列舉事物時的順序的不同。最簡單的是寫信封時的不同。漢語的順序是先寫地方郵編,然后第二行寫收信地址,發(fā)信地址可以寫在信封上,也可以寫在信里面。地址說明時是先大后小,順序就是國家、省、市、街道的順序;英語的順序完全不一樣,先寫發(fā)信人地址,再收信人地址,最后才是郵編,而地方的先小后大順序是倒過來的。說時間時也是如此,漢語是年月日,英語是日月年。這同時反映了中英文化思維模式的差異性?!皬恼麄€語篇來看,英語更加注重整體上的感覺,強調(diào)語言在形式的連貫和緊湊;而漢語關注的點意義的表達,看重語言在意義的連貫和通順。因此,英語是形態(tài)語言,很多詞并不能在漢語中找到完全相對應的翻譯詞,比如不定式‘to等”[3]12。
2.交際的不同與比喻
修辭就是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運用各類語言手段以達到一定表達目的的一種語言活動。
在希特勒入侵蘇聯(lián)前的幾個小時,丘吉爾在回答秘書英國全力支持蘇聯(lián)是否違心的問題時,立刻給出否定的回答。接著他用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來進行說明。他說:“如果他侵略地獄的話,至少我會在眾議院替魔鬼講幾句話?!比绻K聯(lián)和魔鬼一樣恐怖,那么希特勒則比魔鬼更甚。而他將要選擇,更愿意接受哪一個的話,沒有錯,肯定是蘇聯(lián)。這個雙重否定的運用,是肯定的表達對道義責任和方針政策已胸有成竹,會不遺余力地支持蘇聯(lián),因為摧毀人類公敵希特勒是當前的主要目標。
妙趣橫生的語言需要修辭格的使用。如果將說出口的詞匯看作是汽車的輪子,那么比喻修辭就是上等的潤滑劑。毫無疑問,它起到了特殊的、無可替代的作用,似一股清風流入日常的表達用語里面!
古德諾夫在《文化人類學與語言學》中是這樣論述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文化的一個方面,語言和文化是局部與全局的關系,語言作為文化的一個部分,其特殊性表現(xiàn)在:它是學習文化必不可少的工具,人在學習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獲得整個文化”[4]8。
參考文獻:
[1]王文斌.從漢英對“死”的語言表達看文化與語言的關系[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9,(3).
[2]季羨林.季羨林談文化[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
[3]張培.對比修辭中英文化差異對二語習得的影響[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7).
[4]陳忠華,韓曉玲.語言學與文化人類學的邊緣化及其交迭領域[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