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行++許慶峰
中圖分類號:G804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2-000-01
摘 要 體育舞蹈是新興運動項目之一,良好的恢復程度有利于預防運動損傷,提高孩子的興趣,本文的結論是:按摩恢復法對于處于運動疲勞狀態(tài)的青少年拉丁舞練習者是效果最好的恢復方式。
關鍵詞 疲勞恢復 廣德縣 青少年
一、實驗結果與分組分析
根據統(tǒng)計學分析,各組受試者之間各項基本數據P均大于0.05,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性差異,故可認為各組受試者基本情況大致相同,分組合理。在實驗前均反復要求受試者在24小時內不得進行任何劇烈運動且保持規(guī)律的作息時間;在實驗前確保所有選中的受試者沒有運動損傷和疲勞積累;受試時間定為早上9點開始,極大的避免了外界的干擾因素。本次實驗數據基本真實可靠,可以反映真實情況,達到實驗目的。
二、縱跳摸高實驗的結果與分析
縱跳摸高是對下肢能力最好的體現之一,故選擇縱跳摸高作為對青少年拉丁舞業(yè)余訓練下肢疲勞恢復研究的測試指標。本組實驗要求學生手臂要伸直,不能墊腳尖。
在實驗之前,正常休息對照組、拉伸恢復組、按摩恢復組、積極休息恢復組四個組別的男女生的平均成績及經過2小時的高強度拉丁舞訓練后四個組別的男女生平均成績,根據SPSS計算得出P大于0.05,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性差異,故可認為4個組別的受試者的下肢基本能力水平處于同一水平上,訓練后的疲勞狀況也基本處于同一水平上。
經過半小時的分組休息和1個小時的自由休息后,正常休息對照組、拉伸恢復組、按摩恢復組、積極休息恢復組四個組別的男女生的平均成績P小于0.05,在統(tǒng)計學意義上有顯著差異。
可以看出,按摩恢復組的恢復情況明顯處于領先水平,拉伸恢復組和積極休息恢復組的恢復情況比對照組略好,但是沒有按摩恢復組好。這說明按摩恢復法對于青少年拉丁舞業(yè)余訓練下肢疲勞恢復具有最佳的作用。
三、握力實驗的結果與分析
根據以往研究可知握力是對上肢能力最好的體現之一,故選擇握力作為對青少年拉丁舞業(yè)余訓練上肢疲勞恢復研究的實驗運動。本組實驗要求學生手臂要伸直,必須每次均用右手,手臂要盡量貼近軀干。
在實驗之前正常休息對照組、拉伸恢復組、按摩恢復組、積極休息恢復組四個組別的男女生的平均成績及經過2小時的高強度拉丁舞訓練后四個組別的男女生平均成績,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性差異,可認為4個組別的受試者的上肢基本能力水平處于同一水平上,訓練后的疲勞狀況也基本處于同一水平上。
經過半小時的分組休息和1個小時的自由休息后,正常休息對照組、拉伸恢復組、按摩恢復組、積極休息恢復組四個組別的男女生的平均成績P小于0.05,在統(tǒng)計學意義上有顯著差異。
可以看出,按摩恢復組的恢復情況明顯處于領先水平,拉伸恢復組和積極休息恢復組的恢復情況比對照組略好,但是沒有按摩恢復組好。這說明按摩恢復法對于青少年拉丁舞業(yè)余訓練上肢疲勞恢復具有最佳的作用。
四、背力實驗的結果與分析
根據查閱資料可知背力是對軀干能力最好的體現之一,故選擇背力作為對青少年拉丁舞業(yè)余訓練軀干疲勞恢復研究的實驗運動。本組實驗要求受試者兩腳尖分開約15厘米直立在背力計的底盤上,兩臂和兩手伸直下垂于同側大腿的前面,使把柄與兩手指尖接觸,以此高度固定鏈長。測試時,受測者兩腿伸直,上體略前傾(約30度),兩臂伸直,緊握把柄(手心向內),用最大力氣向上拉。
在實驗之前正常休息對照組、拉伸恢復組、按摩恢復組、積極休息恢復組四個組別的男女生的平均成績及經過2小時的高強度拉丁舞訓練后四個組別的男女生平均成績P大于0.05,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性差異,故可認為4個組別的受試者的軀干基本能力水平處于同一水平上,訓練后的疲勞狀況也基本處于同一水平上。
經過半小時的分組休息和1個小時的自由休息后,正常休息對照組、拉伸恢復組、按摩恢復組、積極休息恢復組四個組別的男女生的平均成績P小于0.05,在統(tǒng)計學意義上有顯著差異。
可以看出,按摩恢復組的恢復情況明顯處于領先水平,拉伸恢復組和積極休息恢復組的恢復情況比對照組略好,但是沒有按摩恢復組好。這說明按摩恢復法對于青少年拉丁舞業(yè)余訓練軀干疲勞恢復具有最佳的作用。
五、結論
(一)按摩恢復法對于處于運動疲勞狀態(tài)的青少年拉丁舞練習者是效果最好的恢復方式。
(二)在沒有條件進行按摩恢復的時候,拉伸恢復是很好的恢復方式。
(三)老師應當注意自身上課時候的放松方式,不應在課程結束后直接下課不予放松。
參考文獻:
[1] 壽文華,魏春雷,榮麗.體育舞蹈[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1:1-3.
[2] 馮煒權.運動生物化學原理[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5.
[3] 陳永琛.大學生如何恢復運動疲勞的探索[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8(4):151-152.
[4] 吳紹明,周智杰.運動訓練中疲勞與恢復的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1(8):93-94.
[5] 趙中華.體育運動中神經—肌肉疲勞研究的新進展[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