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昌
(菏澤學院資源與環(huán)境系,山東菏澤274015)
曾國藩治學思想對培養(yǎng)優(yōu)良學風的啟示
李學昌
(菏澤學院資源與環(huán)境系,山東菏澤274015)
晚清重臣曾國藩作為一代儒學大師,一生治學嚴謹,其治學思想不僅影響其家族后人,也受到世人的一致贊譽。其深刻的思想內涵、樸素的道理對促進當代青少年學風建設仍然具有非常積極的借鑒意義。
曾國藩;治學思想;學風建設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中央把培育良好學風、優(yōu)良家風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逐漸改變社會上存在的不良風氣成為當前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工作內容。學風是思想作風在學習上的集中表現(xiàn),是展示社會風氣的一個窗口,是決定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對于青少年來說,學風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國家的發(fā)展、民族的未來。特別是在當前市場經(jīng)濟的新形勢下,良好學風更是培養(yǎng)出合格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但在當前仍然存在著很多不良學習風氣影響著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一)缺乏遠大理想,學習急功近利
部分青少年缺乏遠大理想,因此學習時顯得很茫然,學習疲于應付,既沒有為實現(xiàn)理想而刻苦讀書的動力,又沒有奮力拼搏的斗志。有些人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是以對人民、對社會的貢獻大小來衡量人生價值,而是崇尚拜金主義、享樂主義;還有的把學習成績與能否獲得獎學金等榮譽聯(lián)系起來,因此在學習上急功近利,不講究真才實學;而有些人學習的目的只是為了多拿幾張證書,為今后找工作打基礎;有的忽視對黨的科學理論等“兩課”的學習,認為這些課程不實用,逐漸迷失了前進的方向。
(二)缺乏敬業(yè)精神,學習不夠勤奮
《論語》有“君子有九思”之說,其一是“事思敬”,就是要兢兢業(yè)業(yè)做事,樹立良好的職業(yè)道德。[1]但有些學生認為,在校學習的知識到工作中有些用不上,導致學習缺乏自覺性,自我管理意識松懈,往往不能夠嚴格要求自己,有課不上,放任自流;有些學生在學習中缺乏敬業(yè)精神和勤奮刻苦的學習態(tài)度,只是享受安逸的生活,學習懈怠。有些學生在治學思想上不能嚴于律己,不注重知識的積累;還有些學生認為考試只要及格就行了,學習淺嘗輒止。
(三)缺乏誠信意識,舞弊行為泛濫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我們必須繼承和發(fā)揚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而考試作弊、學術造假正是破壞誠信的行為,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畢業(yè)論文出現(xiàn)抄襲、偽造實驗數(shù)據(jù)的情況;為了達到個人目的,無視考試紀律,考試作弊屢抓不盡,更有甚者出錢雇“槍手”替考或者代寫論文,導致社會上“槍手”成為一種職業(yè);有些學生在簡歷上涂改成績、制造假榮譽證書、虛構經(jīng)歷,弄虛作假蒙混過關。[2]
(四)缺乏自我約束,學習習慣較差
很多青少年是獨生子女,他們成長于我國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時期,其生活條件與先輩們相比有了相當大的改善,從小就受到家長的精心呵護,碰到問題基本上都由父母幫助解決,這導致他們的自我約束能力差,抗挫折能力不強。上了大學后,有些學生紀律渙散,上課時不遵守紀律,經(jīng)常遲到早退,甚至無故曠課。即便在課堂上也不認真聽課,做一些與學習毫不相關的瑣事,更有甚者直接呼呼大睡。
曾國藩為挽救清王朝的統(tǒng)治立下赫赫戰(zhàn)功卻又備受后人爭議,他既有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美稱,又有因殘酷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而聞名的“曾剃頭”之惡名,但他的治學思想對后人的影響卻是毋容置疑的。梁啟超曾驚嘆:“如無曾文正毅力,必為失敗之人”;青年毛澤東對曾國藩評價甚高,歷數(shù)古代帝王無贊語,獨服曾文正公;蔣介石床頭必不可少的一本典籍也正是《曾文正公全集》。曾國藩一生以儒學作為治學、持家、為官、報國的知識根源,正是因為他傳承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并把儒學當作他一生的人生信條加以遵循,才使他生活中家庭和睦,事業(yè)上蒸蒸日上,為后人留下了具有深刻教育意義的成功經(jīng)驗。尤其是他的治學之道蘊含著非常豐富的人生哲理、人生理想和道德修養(yǎng),對于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風氣和優(yōu)良的家風具有積極的當代價值和借鑒意義,他的主要治學思想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志存高遠,付諸實踐
曾國藩在家書中告誡弟弟們“人茍能立志,則圣賢豪杰何事不可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為孔孟,則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學,人誰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則雖與堯舜禹湯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益與于我哉!”[3]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能夠自立堅卓之志,想做到圣賢那樣偉大的成績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如果想做孔孟一樣的人,我們就日日夜夜的鉆研他們的學問,并照著去做,別人怎么會左右我們呢?如果自己不立志、不去學習、不去做,即使天天與堯舜禹這些圣人住在一起,那也只能他們是他們,我還是我。曾國藩為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理想,也是百般苦學,廣泛閱讀。尤其是他在翰林院任閑散文職時,悉心鉆研歷代的典章制度和封建各朝治理國家的經(jīng)驗。曾國藩如此刻苦用功,絕非是為了求的高官厚祿,更多的是立德修身。曾國藩的六弟小試失利,“自怨數(shù)奇”,文正公在家書中表示“吾竊笑其志之小而所憂之不大也”,并在信中闡明其君子立志的觀點,“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圣外王之業(yè),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曾國藩認為,君子的志向,要有為民請命的器量,有內修圣人的德行,王者稱霸的膽量,這樣才不辜負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才不愧為完人。[4]235
曾國藩的四弟因為嫌棄家鄉(xiāng)的學校比較差而不好好讀書,非要讓他哥哥幫他進京讀好點的學校,曾國藩告誡說:“茍能發(fā)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茍不能發(fā)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凈之鄉(xiāng),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保?]235意思就是說,如果能夠奮發(fā)自強,不管是在偏遠的鄉(xiāng)村,還是在熱鬧的集市,即便背負重物,都可以讀書。如果自己沒有宏圖之志,就是在清凈之鄉(xiāng),神仙修養(yǎng)的地方都不會讀書。宋朝大文學家歐陽修曾說過他的好多作品都在“三上”構思而得,即枕上,馬上和廁上。
(二)廣泛涉獵,學有專攻
曾國藩把學習分為讀、聽、寫、作四門功課來做,對于每一門功課他都有其獨特的見解和明確的要求。比方說讀書要廣泛涉獵,尤其是一些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典著作,而對于寫作,則要求詞賦詩文,不僅要廣泛嘗試,而且要有不斷的精進。曾國藩的讀、聽、寫、作之法,雖然略顯笨拙,但他倡導勤奮好學的態(tài)度也還是很有幫助的,在他的這些詞句之中充分體現(xiàn)了他求知必須廣泛涉獵的思想。
他還說過:“書籍之浩浩,著述者之眾,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盡飲也。要在慎擇焉而已?!痹鴩J為讀書應該做到專精一業(yè),專攻一學,所學才能升華,才能在近期內對某一問題的研究有所成就。但是應當指出的是他在這里強調的專一,并不是要求人們除一書之外,不閱讀他書,相反他主張多看書,以避免知識面太窄而影響專深。他認為專字是讀書的一個秘訣所在,因此除專業(yè)之外,還要做到專心。
(三)勤奮刻苦,持之以恒
曾國藩出生在一個窮山僻谷的耕讀人家,他認為自己是一個資質一般的人,只有通過勤奮努力的學習和積累,才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志向,所以他從小養(yǎng)成了勤奮讀書的習慣,無論是做中層官吏,還是身為封疆大吏,始終堅持勤政的思想。即使到了年邁官高之時,由于心力不足做不好事,他仍寫日記檢討說:“人而不勤,則萬事俱廢,一家俱有衰象。余于三四月內不治一事,于居家之道大有所損,愧悚無已?!保?]235曾國藩認為,治學方面除勤之外別無他途,勤奮方能有恒,才能點點滴滴,堅持不懈。天生資質一般的人若是能做到勤奮,就可以與天資聰穎的人系那個抗衡,只要勤奮,以勤養(yǎng)身,持之以恒,不知不覺中就逐漸具備了遠非僅靠天資能得到的成就。曾國藩對為學的要求十分嚴格,強調讀書勤奮,平時絕不能敷衍了事,淺嘗輒止。他這樣告誡家人:“兒侄輩總須教之讀書,凡事都有處理。宜令勤慎,無作欠伸懶慢樣子,至要至要。吾兄弟中唯澄弟較勤,吾近日亦勉為勤敬。即令世運艱頓,而一家之中勤則興,懶則敗,此乃一定之理,愿吾兄弟及吾兒侄聽之省之?!彼趭^讀書的習慣即使在從軍之后仍舊沒有改變。他還為勤字寫了四句注腳:“手眼俱到,心力交瘁,困知勉行,夜以繼日。”這四句也是他勤奮一生的真實寫照。[5]13
持之以恒也是曾國藩治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不僅自己一生重視,還要求自己的后代能做到這一點。在《家訓喻紀澤》中他告訴兒子曾紀澤:“爾之短出,在言語欠鈍訥,舉止欠端重,看書不能深入,而作文不能崢嶸。若能從此三事上下一番苦功,進之以猛,持之以恒,不過一二年,自爾精進而不覺。”[6]他又把讀書比作挖井,他是這樣說的:“讀書如譬若掘井,掘數(shù)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見泉。讀書總以背熟經(jīng)書,常講史鑒為要,每日有常,自有進境,萬不可厭常喜新,此書未完,勿換彼書耳。”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告誡自己的后代子孫們讀書做事務必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
(四)戒驕戒躁,謙虛謹慎
曾國藩認為學習首要是虛心。在《曾文正公全集》中,提到“為學之道,不可輕率評譏古人”,“善學者于古人書,一一虛心涵詠,而不妄加評騭,斯可哉”。又說到“吾人為學,最要虛心?!痹鴩鳛橐幻娛聦㈩I,之所以有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史學功底,與他虛心求教密不可分,他回顧自己的科舉生涯,考了七次才中,“然每次不進,未嘗敢出一怨言,但深愧自己試場之詩文太叢而已”??梢娫恼母呱衅返潞吞撔木瘢『髲牟槐г顾?,只責怪自己在考場上寫的詩文不如他人,慚愧而已。他不僅這樣要求自己,也這樣要求子弟。在得知他的侄兒紀瑞成了縣案首,曾國藩囑咐要“為人與為學并進,切戒驕奢二字”,在做人和做學問方面一定不要驕傲、奢侈,也就是要虛心、節(jié)儉。[5]31
曾國藩曾經(jīng)這樣告誡曾家的后代:“天地間惟謙謹是載福之道,驕則滿,滿則傾矣。凡動口動筆,厭人之俗,嫌人之鄙,議人之短,發(fā)人之覆,皆驕也.無論所指未必果當,即使一一切當,已為天道所不許.吾家子弟滿腔驕傲之氣,開口便道人短長,笑人鄙陋,均非好氣象。”這是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子侄后代驕奢之風初有苗頭之時,他對后代們的當頭棒喝,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他在一封家信中還說道:“家中雇長沙園丁已到否?菜蔬茂盛否?諸子侄無傲氣否?傲為兇德,惰為喪氣,二者皆敗家之道。戒惰莫如早起,戒傲莫如多走路,少坐轎,望弟時時留心儆戒。如溫我有傲惰之處,亦寫信來規(guī)勵?!睆倪@里,我們可以看到曾國藩實施警戒自己增長的傲氣,也時刻關心著他的四位兄弟及子侄是否能夠做到戒驕戒躁。[3]239
(一)把學習與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相結合
至于為什么要讀書,自古以來就有豐富多彩的答案。北宋理學創(chuàng)始人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為信仰而讀書;宋真宗趙恒“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是為勸戒世人為考取功名而讀書;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輒欣然忘食”,是為修身養(yǎng)性而讀書。同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也身懷大志,他著名的詩句: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彰顯了他讀書只為天下的寬廣胸懷和遠大志向。而在曾國藩看來,讀書就是立志成為圣賢之人,能夠修身、齊家、治國而最終平天下。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生又該為何而讀書呢?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百年來中華民族的宏大愿景,也是全國各族人民和中國共產黨人為之奮斗的崇高理想。所以,青年學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讀書理應成為他們學習的遠大理想和目標,那就是要把他們的學習目標同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緊密聯(lián)系起來,為提高國家和民族的素質而讀書;要把為國效力,為民謀利,為社會的繁榮、安定、和睦作為自己的明確志向和奮斗目標;要把個人的前途與國家的命運緊密聯(lián)系起來,胸懷天下,情系眾生,立志成大事,立志有所作為;[5]要有責任有義務迎接時代給予的歷史使命,以堅定的遠大理想奮發(fā)圖強,以孜孜不息的精神不斷探索,創(chuàng)造新的青春業(yè)績,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發(fā)努力。
(二)把學習與培養(yǎng)持之以恒的求知精神相結合
曾國藩曾這樣督促他的兄弟:“諸弟在家讀書,不審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來,雖懶惰如故,而每日楷書寫日記,每日讀史十頁,每日記茶余偶談一則,此三事未嘗一日間斷?!痹鴩f的三件事情在他的戎馬一生的生涯之中從未間斷,一直堅持下來,就在他去世前的一天仍舊堅持寫完他的最后一篇日記,這正是他能夠實現(xiàn)他遠大抱負的,成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主要原因所在。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想學有所成,除了要樹立偉大志向之外,還要具有永不放棄的恒心。
當代青少年想要成就自己的事業(yè),實現(xiàn)自己的偉大理想,就必須在學習中堅持不渝,不屈不撓。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刻苦研究了幾十年,創(chuàng)立了“地質力學”的理論,他踏遍了祖國的萬里河山,為我國找到了大型油田。陳景潤幾十年的演算稿紙積累了幾麻袋,終于摘取了歌德巴赫猜想皇冠上的明珠。他們都成功了,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頑強的毅力和毫不動搖的持之以恒的精神。[7]要想成就一番事業(yè),必須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大家都熟悉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之所以能夠感動天帝,移走太行、王屋二山,正是因為他具有一顆鍥而不舍,堅韌不拔的恒心所致。
(三)把學習與培養(yǎng)勤奮刻苦的優(yōu)良學風相結合
曾國藩把“勤、儉、剛、明、忠、恕、謙、渾”八德做為自己修身養(yǎng)性的主要內容,同時也常以此作為家訓教育子侄。在這八德中他把勤放在首位,這與他注重身躬力行的思想有關,他認為勤是衡量一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主要標準,勤字為人生第一要義,無論居家、居官、居軍,皆以勤字為本。他認為:“勤則興,懶則敗”。[5]所以曾國藩常以做事不勤勞來自我反省。
當代青少年學習應該著力在“勤”上下功夫,逐漸養(yǎng)成勤奮刻苦的優(yōu)良學風。業(yè)精于勤而荒于嬉,學習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fā)展,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涌現(xiàn)。惟有勤奮學習、不斷學習,使學習成為常態(tài),才能順應時代潮流,緊跟時代步伐,不被社會所拋棄,才能走在科學技術的最前沿。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少的青年學生白白消耗了在校學習的大好時光,把時間浪費在網(wǎng)絡游戲過關后虛擬的成功之中;浪費在宿舍內昏昏的睡夢之中;浪費在花前月下的浪漫之中。他們把逃課、遲到、早退當作家常便飯,上課睡覺、玩手機,根本不知道老師講了什么。在校期間終日里游手好閑,渾渾噩噩,只有到了畢業(yè)的時候才幡然悔悟原來自己一無是處,但是已經(jīng)悔之晚矣。所以,青年學生從一進入大學校門開始就要弘揚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學風;發(fā)揚“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刻苦學習精神。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制定合理的作息時間和詳細的學習計劃,只爭朝夕,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的完成學業(yè),以艱苦扎實的奮斗成就人生,為實現(xiàn)自己的遠大理想而不懈努力。
(四)把學習與培養(yǎng)謙虛謹慎的學習態(tài)度相結合
孔子謙虛地認為“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是推崇謙虛謹慎、踏實勤懇的學習態(tài)度。曾國藩也在《家書》中提到:“吾人為學,最重虛心。”他雖學富五車,但在教育家人治學時從不吹噓夸耀自己的學識,總是提出自己的許多不足之處,頻頻自省以求更大的提升。[8]古語說得好:君子大過人處,只在虛心而已。毛主席告訴我們驕傲使人落后,謙虛使人進步的道理。陳毅有這樣一首詩:九牛一毫莫自夸,驕傲自滿必翻車。歷覽古今多少事,成由謙遜敗由奢。也在勉勵人們千萬不要驕傲自滿,要保持謙虛謹慎的態(tài)度。日本著名企業(yè)家松下幸之助以其謙虛謹慎的態(tài)度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在商業(yè)界鑄就輝煌,虛心學習,不斷進取,就是他的人才標準之一。
針對當代青少年不能吃苦耐勞,做事淺嘗輒止,學習半途而廢的現(xiàn)狀,我們必須高舉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引導他們繼承謙虛謹慎、勤奮刻苦、持之以恒的傳統(tǒng)美德,這也是共產黨人始終強調的優(yōu)良作風,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作為肩負實現(xiàn)中國夢偉大任務的青少年要把它牢記在心、發(fā)揚光大,并與自己的學習相結合,逐漸養(yǎng)成謙虛謹慎、虛心學習的良好風氣,才能吸取不同的想法,聆聽不同的意見,收集不同的智慧;才能扎實自己的專業(yè),拓展自己的視野;才能牢固樹立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才能既看到自己的優(yōu)勢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永不懈怠,積極進??;才能真正做到取長補短,求真務實,才能擔當起祖國賦予的歷史重任,最終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李學昌.儒家文化視角下優(yōu)化青少年道德觀念途徑研究[J].菏澤學院學報,2016(02):66-69.
[2]孫亞梅.以“正能量”教育推動學風建設的探索[J].菏澤學院學報,2016(06):121-123.
[3]方原,曹良玉.曾國藩修身思想與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關系研究[J].青年與社會,2013(09):46-47.
[4]王峰.曾國藩做人為官處世大智慧[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1:235-239.
[5]諸葛瑾.曾國藩與胡雪巖的智慧[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13-31.
[6]陳旭.曾國藩家訓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3(06):133-135.
[7]許麗英.曾圓藩修身養(yǎng)性之道與大學生個人品德建設[J].船山學刊,20l3(02):68-72.
[8]侯東.淺析《曾國藩家書》對當代大學生家庭教育的啟示[J].赤峰學院學報,2014(10):246-247.
Enlightenment of Zeng Guofan's Academic Thought on Cultivating Fine Study Style
LIXue-chang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Heze University,Heze Shandong274015,China)
Zeng Guofan was amaster of Confucianism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his academic thought not only influenced his descendants but also received unanimous praise from the world.Its profound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and simple truth is still ofmuch referential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style of study.
Zeng Guofan;academic thought;construction of study style
D296.1
:A
1673-2103(2017)01-0079-05
(責任編輯:王佩)
2016-09-16
菏澤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項課題“儒家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作用研究”(XY14SZ04)
李學昌(1973-),男,山東東營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