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平,張文鎖
(湖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2)
“健康中國”之體育與身心健康文化
張勇平,張文鎖
(湖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2)
體育與身心健康,是人類長期實踐活動的產物,具有顯著的文化學特征,并賦予豐厚的文化寓意和內涵。使得體育與身心健康的關聯(lián)性更加突出,文化屬性更加顯現(xiàn)。加強體育與身心健康的文化建設,從文化的視野和層面來詮釋體育與身心健康的文化意蘊,有利于實現(xiàn)人們對體育與身心健康的文化認同、自覺和自信,并積極引導人們科學、合理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去,有效地增進人們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積極融入到整個社會文化的建設和“健康中國”的發(fā)展洪流之中去,為“健康中國”做出積極的努力和有益的貢獻。
健康中國;體育;身心健康;文化
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中就“加強健康教育,發(fā)展健康文化”做出了明確的表述。而國務院關于《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的頒布,則成為“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期間的全民健身計劃實施、建設與發(fā)展的綱領性文件,并且就總體要求、主要任務、保障措施和組織實施做出了全面與深刻地表述。其中,在主要任務中的首要任務就是“弘揚體育文化,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庇纱丝梢?,進一步提升廣大民眾,尤其是青少年,對體育與身心健康的文化認同、自覺和自信,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就理所當然地成為我們當下和今后一段時期的重要課題。要上升到“健康中國”的高度加以論證,并積極融入到“健康中國”的建設與發(fā)展之中去,作為“健康中國”的重要任務和目標去實施。
體育,即身體教育。體育文化,即身體文化。[1]其產生與發(fā)展過程,均伴隨著人類的實踐活動,即與人類的實踐活動密不可分。體育文化,從本質上來說,是人類實踐的產物。[2]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社會的文化寓意與內涵也就越來越豐厚,文化屬性與特征也就越來越顯著,體育與身心健康也不例外。體育與身心健康問題,作為社會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是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對其中蘊含的文化特性與內涵進行詮釋,必將有利于人們對體育與身心健康的深刻認識和理解,有利于人們科學與合理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之中去,從而有效地獲得身心的愉悅與健康的發(fā)展。因此,我們必須要高度關注體育與身心健康問題,使人們能夠從文化的高度去理解和認識體育與身心健康,并在不斷的實踐中,獲得積極的、更有效的體驗和收益。
體育,從狹義上理解,即為身體教育。而從廣義上理解,除身體教育之外,還包含了德育、心育等多種教育特性。從認識論和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體育的職能和特性,決定了其在規(guī)范人的道德和行為,培育人的精神和意志品質等方面,都具有獨特的和其它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和科技的日新月異,工作上、學習上和生活上的競爭與壓力有增無減,人們的身體和心理健康,不同程度地受到一定的影響。因此,人們越來越關注身心健康問題,并努力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在這種情形下,體育鍛煉,進入了一些人的視野和頭腦,并付諸實踐,且獲得了較多的和有效的體驗——“健康與快樂”。而且,在不斷地影響與帶動身邊和周圍的人們積極參與到體育鍛煉的行列中來,使得更多的人越來越感受和體會到,體育鍛煉對身心健康的積極影響和作用,并從中獲得了更多的快樂體驗,“生命在于運動”、“我運動、我健康,我運動、我快樂?!薄罢埲顺燥垼蝗缯埲顺龊??!钡冉】档纳罾砟罡由钊肴诵?。從一定角度來說,人們重視體育與身心健康問題,是對生存和生活質量的關注,是自我意識逐漸成熟的表現(xiàn),使得體育與身心健康的文化屬性更加顯現(xiàn),體育與身心健康已成為當代社會文化建設與發(fā)展的必然需求,并逐漸成為一種新時尚、新常態(tài)。與“健康中國”的文化理念高度契合。
3.1 體育與身心健康文化
從其文化的本質性來說,體育與身心健康,就是人們在參與體育活動中,乃至社會活動中,所形成的影響個體自身保持平穩(wěn)心態(tài)與和諧行為的情緒體驗。[2]從其文化的現(xiàn)實性來看,體育與身心健康,就是人們不斷適應體育活動中,乃至社會活動中的環(huán)境變遷,并積極應對各種不同變化的過程,通過長期的和積極有效的體育實踐,人們不斷地應對與接受各種問題和挑戰(zhàn),逐漸地去分析與解決體育與身心健康問題。并在這種主動的過程中,獲得更多和更高的自我身心健康發(fā)展的能力的過程。體育與身心健康的文化特性和內涵是具有相對性的,在不同的體育文化背景和模式下,體育與身心健康的文化內涵的差異性就是顯而易見的,人們總是賦予身心健康其豐厚的文化色彩,不存在有游離于特定文化屬性的、純粹的體育與身心健康文化。從而,表現(xiàn)出體育與身心健康是具有顯具的相對性。
3.2 體育與身心健康文化
從其社會的本質上來說,它是屬于文化的范疇?!啊w育’作為對自己身體和精神的有目的、有意識的培育或改造活動,毫無疑問也是一種對人自身的‘人化’,它一開始就是超越本能和自然的實踐活動?!盵3]由此可見,“體育自身也在創(chuàng)造一種健康文化,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盵4]而且,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前進和發(fā)展,體育與身心健康的文化寓意和內涵,就會積淀得越來越顯現(xiàn)和豐厚,就會融入到越來越多的人們的生活當中去,并逐漸成為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積極地豐富了人們的業(yè)余文化生活,有效地增進了人們的身心健康水平。從而,更好地提升人們的工作和生活質量,改善社會環(huán)境,促進社會和諧。
3.3 體育與身心健康文化
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來說,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特性。在我國,各種養(yǎng)生導引術、武術技擊、民間游戲、劃龍舟、放風箏等體育活動,經歷了幾千年的承襲、發(fā)展、演變,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瑰寶,并越來越引起世界的關注。[1]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華民族同樣有責任和義務將優(yōu)秀的文化中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如武術、氣功、養(yǎng)生術、龍獅運動和龍舟等推向世界。[1]我們必須還要清醒地認識到,在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基礎之上,還要結合時代發(fā)展的特點和需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大膽實踐,勇于創(chuàng)新,賦予其新的內涵、活力和強大的生命力。努力提升世界人民對我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認同感,以其獨特的魅力與豐厚的內涵,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道展現(xiàn)在世界人民的面前,并闊步走向世界。
體育與身心健康文化內涵建設與發(fā)展,應注重和解決好以下幾方面的價值理念問題:
應提升到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體育與身心健康文化發(fā)展的高度,服從和服務于整個社會的大目標,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使其成為這個大目標體系中的一個子目標體系加以建設和發(fā)展,并不斷完善,并積極融入到“健康中國”的大環(huán)境中去,為“健康中國”做出應有的努力和有益的貢獻。
應積極地與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fā)展與大繁榮保持高度的一致,并真正地融入到其中去,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fā)展的主力軍,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把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培育人們的體育文化認同、自覺和自信為己任,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極大地改善人們的精神面貌,增進人們的身心健康水平,作為出發(fā)點和歸宿。
應有效的將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和先進的文化理念,融入到體育與身心健康文化的內涵當中去,大力發(fā)揮體育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凝心聚力、服務社會、促進發(fā)展的積極作用,激發(fā)人們的勞動熱情和創(chuàng)造力,提升社會的和諧指數(shù),增強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使體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真正實現(xiàn)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根本轉變。
對于體育與身心健康文化的建設,應在搞好頂層設計的基礎之上,確實做好貫徹和落實工作,加大指導和監(jiān)管的力度,引導其朝著正確的、健康的方向發(fā)展。近些年來,隨著豐富多彩的體育賽事和活動的廣泛開展,各種群眾體育團體、協(xié)會,如雨后春筍一般應運而生,有關部門要加強積極的引導和科學的管理,使其成為全民健身運動中的“體育之家”。對于體育與身心健康文化的建設,應深化體育相關機制、體制和體系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以“民族性、科學性、大眾性”為根本價值取向,努力營造有利于體育與身心健康發(fā)展的環(huán)境和氛圍,努力創(chuàng)造有利于體育與身心健康發(fā)展的空間和條件,在蓬蓬勃勃地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的同時,不斷豐厚體育與身心健康的文化內涵,注重實效性。
綜上所述,體育與身心健康具有顯著的文化屬性和特征,具有豐厚的文化內涵,具有明確的價值取向。體育與身心健康的文化建設,應置身于繁榮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環(huán)境之中去,應積極融入到建設“健康中國”的大健康之中去,應貫穿到踐行“全民健身”的大過程之中去;激勵廣大民眾,尤其是青少年,對體育與身心健康的文化認同、自覺和自信,倡導科學的健康理念和合理的生活方式,使體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成為一種新時尚、新常態(tài);為“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國”的目標實現(xiàn),做出積極的努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有益的貢獻。
[1]楊文軒,楊 霆.體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任其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意蘊.[J]教育研究,2007,(3):25~27.
[3]席煥久.體育人類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2.
[4]楊文軒,陳 琦.體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016—11—11
張勇平,(1962— ),男,副教授,湖北黃石人,研究方向為體育人文社會科學.
G806
A
2096-3149(2017)02- 0025-03
10.3969/j.issn.2096-3149.2017.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