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shù)學研究所 吳明靜
有一張老照片,叫《14號樓燈火輝煌》,這是從事核武器理論研究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九所科研人員很熟悉的照片。在暗黑的天幕下,一個個方形的光塊勾勒出一幢極普通的四層辦公樓。這張不起眼的照片背后蘊含著令九所人為之自豪的一段史實,它記錄了1965年氫彈理論攻關時期的九所。
眾所周知,氫彈理論突破過程異常艱難,各方面的科研工作非常艱辛枯燥。照片記錄的1965年,正是理論研究最為艱難的時候。照片中的14號樓就是當年九所的科研辦公樓。曾在這幢樓里工作過的李德元先生回憶說,1965年的北京,北太平莊以北還很荒涼,燈火通明的14號樓,從很遠處就可以看見。每每想起這燈火輝煌的一幕,這位耄耋老者都激動不已、感慨萬千。
當時,在彭桓武先生的帶領下,周光召、于敏、黃祖洽三位科學家,各自率一個研究小組,從不同方向?qū)鋸椩碚归_猛攻。人們提出過很多設想,可惜一條條道路一時間都沒打通。
時任二機部副部長的劉西堯,幾乎每周都會來九所實地了解科研進展。 研究進展不暢時,劉西堯副部長很著急。有一次他在會上大聲說,“各人把兜里的東西掏出來!”可沒有就是沒有。對這些嚴謹?shù)目茖W家而言,沒有可靠的論據(jù),誰也不會在領導面前夸夸其談。
有一天,劉西堯副部長專門來組織學習會,理論部的主任、副主任以及各研究室主任都要參加,學習內(nèi)容就是毛主席的實踐論和矛盾論。大家試圖用哲學引領科研工作走出困境。后來,實踐論和矛盾論果真在核武器理論研究和工程設計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遇到困難怎么辦?只有一條路,發(fā)揚學術民主、集中集體智慧。這也是九所突破掌握第一顆原子彈原理的成功經(jīng)驗。
那時,號稱“鳴放會”的學術討論會經(jīng)常舉行。在14號樓的三樓、四樓的大會議室,幾乎每天都有討論。不論是專家還是剛畢業(yè)的大學生,每個人都可以上臺發(fā)言,對別人的設想提出不同意見。彭桓武等大科學家特別鼓勵年輕人發(fā)表不同看法。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前副院長孫錦山當時剛剛參加工作,就某個部件的構型大膽發(fā)言就贏得了專家表揚,說新來的同志有想法。
除了民主大討論,部領導還安排專家講課,進一步提高科研人員理論水平。彭桓武、鄧稼先、于敏、周光召都為科研人員作報告,在所內(nèi)掀起了空前熱烈的學習熱潮。鄧稼先等人在那個時期撰寫的等離子體物理的講義至今還留存在九所檔案室。于敏的講座尤為受歡迎,他第二天講課,頭天晚上就有人搬椅子占座位。
無論白天黑夜,14號樓總是洋溢著一股工作熱情。科研人員加班加點,爭分奪秒,以至于當時的室主任和支部書記有一項重要任務:晚上十點要規(guī)勸科研人員下班。每天晚上,室主任和黨支部書記,一間辦公室一間辦公室巡視,勸說科研人員早點回家休息。許多人假裝離開,在樓下轉(zhuǎn)悠一圈,又回到辦公室繼續(xù)挑燈夜戰(zhàn)。
賀賢土院士和劉恭梁研究員當年都是經(jīng)常和室主任玩捉迷藏的年輕人,回憶往事,他們異口同聲說,不覺得累啊。
就在這一年10月,于敏率領研究小組到上海出差,利用上海的計算機資源繼續(xù)攻關。于敏對計算結(jié)果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在后來的3個月里,他帶領科研人員多方計算,反復討論,終于形成了一套從原理到構型基本完整的理論方案,這就是核武器研制史上著名的“百日會戰(zhàn)”。
好消息傳到北京后,14號樓里群情振奮!大家立即調(diào)整研究方向,組織了新的攻關。
但理論方案畢竟還是紙上的,還需要經(jīng)過試驗驗證。1966年12月底從隆冬嚴寒的羅布泊傳來又一個喜訊。九所人歡欣鼓舞,因為氫彈原理試驗成功了,氫彈全當量試驗就有把握了。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人民日報發(fā)了號外,外邊街道上群眾歡呼雀躍,自發(fā)游行,研究所內(nèi)卻平靜如常。氫彈原理突破了,九所科研人員立即轉(zhuǎn)向了新的研究任務。6月17日的勝利帶來全國又一次狂歡慶祝時,包括于敏先生在內(nèi)的一批科研人員,已經(jīng)安坐書齋,埋頭于新的更為艱巨的工作。有一些北京航空學院的師生跑到九所大門口,悄悄地在水泥地面上寫粉筆字:祖國感謝你們!人民感謝你們!
李德元先生后來擔任過九所所長,他感慨地說,九所做理論研究,講起來很激動人心,但實際上很枯燥單調(diào),那是一幫耐得住寂寞的人,整天埋頭“算題”,然后把計算結(jié)果細心地點在坐標紙上供大家討論,很難產(chǎn)生一般電視劇和電影所追求的戲劇效果。
當文化大革命的風暴也席卷到九所時,黃祖洽、秦元勛等理論部副主任相繼被打倒,他們每天早早站在樓洞門口,接受群眾批斗。不過,等上班時間一到,他們就摘下身上掛著的沉重的大牌子,立即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
李德元遭到批斗時被派去打掃14號樓三樓的廁所。他說,我打掃廁所又快又干凈,在樓梯口的舊桌子上寫完檢查后繼續(xù)算題。
回憶過去,李德元十分感慨:氫彈研制能夠趕在文化大革命開始之前獲得重大突破,中央專委的決策太關鍵了,西堯部長的當機立斷太重要了,1965年的加快攻關太及時了。
如今,樓仍在,人常新。如今一代代科研人員接過 “兩彈”事業(yè)的旗幟,繼續(xù)默默堅守武器研究。彭桓武先生“集體集體集集體,日新日新日日新”的贈言為九所科研文化打牢了堅實的根基。
2017年5月,九所采取圖片處理技術,重新創(chuàng)作攝影作品《燈火輝煌,北京花園路三號院,1965年》,紀念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50周年,還原歷史細節(jié),傳承兩彈精神。第一顆氫彈潔白的蘑菇云升騰之后50年,僅以此照片,邀請所有的愛國之士,邀請所有國防科技戰(zhàn)線的從業(yè)者,共享核武器人驕傲而堅定的犧牲,共享這一份隱秘而博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