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紹軍
天氣變冷后,張女士就在網(wǎng)上購買了一只電熱餅。臨睡前,她特意在加熱后的電熱餅外裝了一只布套,再將其放進被窩暖腳。這一覺便睡到近中午,等到起床時張女士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腳踝處起了一個水泡。難道是被電熱餅燙傷了?她感到很疑惑,自己昨晚明明試過溫度,并不十分燙手,況且電熱餅外面還有布套,怎么還會燙傷呢?
接診醫(yī)生檢查后告訴張女士,她的癥狀是“低溫燙傷”的表現(xiàn)。研究證明,會對人體皮膚造成燙傷的最低溫度是44℃,隨著溫度的升高,損傷也會相應加重。低溫燙傷一般是指長時間接觸中等溫度的熱源,從而造成皮膚的損傷。造成低溫燙傷的熱源溫度雖然不是很高,但如果接觸時間長,熱能同樣會從表層向深部組織傳導,造成皮膚真皮深層甚至皮下深部組織的損害。
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各種電熱餅、暖寶寶、USB取暖設備的走俏,低溫燙傷的患者不在少數(shù)。這些取暖設備雖然小巧便捷,但一旦使用不當,很容易在不知不覺間造成燙傷。
在燙傷者中最常見的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長期臥床者,這些人由于皮膚的感覺功能下降,對熱刺激的反應敏感性降低,比常人更易被燙傷。而中青年低溫燙傷者大多是由于醉酒或勞累,在熟睡時使用取暖設備不當所致。嬰幼兒的皮膚比成人嬌嫩,家長如果不加注意,長時間給孩子使用取暖設備,也很容易造成低溫燙傷。
長時間使用取暖設備后,一旦發(fā)現(xiàn)皮膚發(fā)紅、腫脹、脫皮或出現(xiàn)水泡等現(xiàn)象,即意味著發(fā)生了低溫燙傷。要提醒的是,最容易被燙傷的部位包括足跟、足底、小腿脛前、臀部等。低溫燙傷的面積通常很小,但千萬別小看被燙出來的小小的水泡,如果燙傷嚴重,損傷可能會深達真皮深層甚至導致全層皮膚壞死,在臨床診斷上就是深Ⅱ度或Ⅲ度燙傷。而且脛前、足跟等部位的皮下組織很薄,燙傷嚴重時甚至會深達骨質,造成傷口經(jīng)久不愈。有些患者兩三個月還不能愈合。嚴重者甚至還需進一步手術治療,而且愈合后可能會遺留不同程度的瘢痕。
一旦發(fā)現(xiàn)燙傷該怎樣正確處理呢?冷療是最有效的方法,具體做法是:用冷水對創(chuàng)面進行淋洗、冷敷或用包裹冰塊的毛巾等冷敷。冷療能使創(chuàng)面迅速降溫、減少熱力對組織的繼續(xù)損傷,減少創(chuàng)面滲出和水腫,同時還能減輕疼痛。冷療開始的時間越早越好,持續(xù)時間最好達到20分鐘以上,直至創(chuàng)面不感疼痛或疼痛顯著減輕為止。
如果發(fā)現(xiàn)皮膚局部有水泡形成或者表皮破潰,就應及時去醫(yī)院燒傷??七M行進一步治療。在就診途中可以用清潔的被單或毛巾外裹創(chuàng)面。千萬不要隨意涂抹有顏色的藥物,如紅汞、紫藥水等,以免影響醫(yī)生對創(chuàng)面深度的判斷。更不要自行涂抹油膏、醬油等所謂的“土方”,這些方法不僅對創(chuàng)面恢復毫無益處,還容易導致感染。
嬰幼兒、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者以及感覺功能障礙者在使用取暖設備時應格外警惕,要避免取暖設備長時間接觸皮膚及放在某一部位不動。皮膚和熱源之間要采取一定的隔離手段,比如厚一點的毛巾等,而且要確保其妥善包裹取暖設備,以免因包裹物脫落而燙傷。糖尿病患者及存在局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者要盡量避免使用皮膚接觸類的取暖物品,如果一定要使用,必須隨時注意皮膚情況,以免燙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