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愛林
在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之際,我省青年報告文學作家紀紅建的長篇報告文學《馬桑樹兒搭燈臺——湘西北紅色傳奇》在《中國作家》首發(fā),同時由湘潭大學出版社單行出版。此作品在宏大敘事中解讀歷史,為讀者打開了一扇了解神秘湘西紅軍長征的重要窗口,發(fā)表和出版后,引起了較大的社會反響。在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年后,這部深刻記錄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二方面軍長征出發(fā)地——桑植的普通百姓參加紅軍、投身革命,為民族獨立解放英勇奮斗、不怕犧牲的小歷史、微歷史,呼喚銘記用熱血與激情書寫的歷史的作品,引起了較為強烈的社會反響,確實令人欣慰。長征的勝利是我們黨堅定不移追求崇高理想與堅定信念的歷史成果,正是靠著堅定信念的支撐,我們黨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才得以完成。沒有這種信念,長征走不下來;沒有這種信念,我們也無法在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中取得勝利;沒有這種信念,我們更無法建設新的中國。紀紅建以抵達現(xiàn)場、深入采訪的方式,對發(fā)生在桑植的紅色故事進行多維度的挖掘、全方位的闡述,給人以警醒和啟示。
長征精神在民間具有頑強而巨大的生命力。雖然這部作品是關于紅軍的宏大題材,但紀紅建沒有采取傳統(tǒng)的“高大全”的敘述方式,而是巧妙地從細微處著手,以平民的視角,對那些完全散落并淹沒在民間鄉(xiāng)野之中的珍貴歷史進行了搶救與打撈、記述與思索。作品有很多真實故事,生動地表達了桑植軍民在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中忠誠擔當、堅守理想信念、堅定革命信仰,面對敵人的殘酷迫害和鎮(zhèn)壓依然進行著不屈不撓斗爭的情形。
紅軍時期,熊正榮有兄弟姐妹九個,六男三女。熊正榮的父親原本以為自己兒女多,以后會兒孫滿堂,然而沒想到的是,因為革命思想的影響,這個家庭開始發(fā)生重大的變化。受熊正榮大哥的影響,他們九個兄弟姐妹,有八個參加了紅軍,只有老六沒有參加。不是老六覺悟不高,而是因為他是家里最小的兒子,熊正榮的父母死活不同意。熊正榮的父親說,九個娃兒,八個當了紅軍,不少了,總得留一個在家,給我們養(yǎng)老送終吧!但老六跟著了迷似的,非得要去。熊正榮的父親最后生氣地說,幺兒,你要去,我就逮(打)斷你的腿,讓你一世也出不了門。熊正榮的母親更絕,天天守著老六,老六出去砍柴種地,她都要陪著,從來不讓他單獨行動,幾乎寸步不離。最終,熊家當紅軍的八個兄弟姐妹,只有熊正榮活著回來。當時的另一個紅軍熊正凱,他對于那時的現(xiàn)實社會非常痛恨,他說:“那狗日的地主土豪,還要漲租,都是些逮(吸)血鬼,專逮我們這些窮人的血,逮我們這些老實人的血,都狗日的啥子世道。”于是熊正凱毅然參加紅軍,并捎信回家說:革命不逮(打)贏,死也不回家。后來,熊正凱犧牲在了戰(zhàn)場。女兒隊隊員羅二妹面對敵人的鍘刀,沒有懼色,沒有反抗,非常淡定,不論敵人如何用刑,她始終沒有說出女兒隊隊員的名單和住處。最后,羅二妹被鍘刀砍死。再說賀滿姑,盡管她皮肉腐爛了,指頭斷了,骨頭碎了,還是沒有供出任何有關黨和紅軍的機密。敵人想盡了辦法審訊,動用了所有酷刑,居然沒得到半句口供,氣急敗壞的敵人最終把賀滿姑凌遲殺害。
尋找也是一種傳承,也是生命力的延續(xù)。從桑植走上長征路的紅軍,有的勝利到達了陜北,但更多的要么在途中的戰(zhàn)斗中犧牲,要么病死,要么失散。犧牲的、病死的、失散的,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再也沒有回過家鄉(xiāng)。親人當紅軍去了,音訊全無,作為父母,作為兄弟姐妹,他們的親人們誰不牽掛,誰不擔憂。或失散,或犧牲,這支踏上異鄉(xiāng)的英雄隊伍,他們的生死,他們的命運,就這樣層層疊疊、緊密地、盤根錯節(jié)地挽成了一個永拆不散的情結(jié)。庹文化的二爺爺去當紅軍時,還是十八九歲的小伙子,沒有成家,也沒有處對象。剛當兵那會,還經(jīng)常跟家里有聯(lián)系,或是通過戰(zhàn)友和老鄉(xiāng)捎信回家。后來二爺爺跟著紅軍長征了,就基本上沒有音信了。于是,他們家開始了漫長的尋找,庹文化爺爺那代找了后,又是她父親那代找,現(xiàn)在他們這代還在一直四處尋找二爺爺?shù)南侣?。退休教師劉紀勛家也一直在尋找大爺爺,雖然七十年過去了,依然沒有下落,但他們始終沒有放棄。劉紀勛說,他們家族一直在尋找大爺爺,不是為了給他平反,算個烈士什么的,就是想知道大爺爺魂落何方,不愿讓他一輩子都是孤魂野鬼。
這些故事,生動而又深刻地再現(xiàn)了紅軍時期桑植大地悲慘而又感人的場景,揭秘了這片土地遍地赤誠的真相,也客觀審視和解讀了被神秘化的湘西;同時,體現(xiàn)了大時代背景下個體人物的情緣、情感與命運,悲歡離合的時代命運與情感,呈現(xiàn)出紅軍、紅軍家屬、紅軍后代以及老區(qū)人民的信念與堅守,和堅韌不拔、不畏困難、不懼艱險的精神,以及紅色基因在這片土地上的薪火相傳。這樣的歷史故事,看似細微,但通過紀紅建生動的文筆文學而又人性地再現(xiàn)后,彰顯著長征精神在民間頑強巨大的生命力和震憾人心的力量。
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地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載體和具體體現(xiàn)。這點在紀紅建的《馬桑樹兒搭燈臺——湘西北紅色傳奇》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書中一曲曲風味濃郁的民歌,為讀者提供了強大的正能量。桑植是中國民歌之鄉(xiāng),這里聚居著二十八個能歌善舞的少數(shù)民族,兩千多年來,這里已經(jīng)匯集了山歌、小調(diào)、號子、花燈調(diào)等兩千三百多首,無疑是中華民族燦爛民族民間文化的優(yōu)秀代表。新中國成立后印制的第一本《中國民歌》,第一首就是桑植革命民歌《馬桑樹兒搭燈臺》。二〇〇六年五月二十日,桑植民歌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桑植民歌不是為歌而歌,最早同樣產(chǎn)生于勞動,那是在巖縫里生存,那是在絕壁上攀登,那是在艱苦拉纖中背負不了、忍受不住,抗爭自然的哀號和吶喊,那是天底下最催人淚下的苦歌!革命戰(zhàn)爭年代,桑植兒女用忠誠、血淚與生命譜寫了一曲曲或蕩氣回腸,或慷慨激昂,有獨特的靈性與高尚的靈魂的民歌。桑植能夠成為一片豐厚肥沃的革命熱土,孕育和滋養(yǎng)富有頑強生命力的革命種子,并非偶然,這與這片土地的人民不屈不撓,歷來不向剝削和壓迫低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有關,與大山賦予他們堅忍不拔的品質(zhì)有關。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長征勝利八十周年大會講話中強調(diào),長征精神,更多的是希望大家不忘初心,要把老一輩的革命精神發(fā)揮在我們當下的工作中。長征,這一震撼世界的革命壯舉,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以堅定信念、百折不撓、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為主要特征的長征精神,將一直照耀我們前行。國家的強大、民族的復興,依靠的是新一代。年輕人只有了解歷史,了解長征,踐行老一輩留下的長征精神,繼承革命傳統(tǒng),祖國才能更加富強。呼喚銘記用熱血與激情書寫的紅軍歷史,就是呼喚今天的人走好今天的長征路。這便是這部作品的靈魂與價值,也是這部作品給予人們的深刻啟示。
桑植是一片赤誠的土地。紀紅建翻閱大量歷史資料,進行深入細致的采訪,回答了“面對殘酷的迫害和鎮(zhèn)壓,是什么讓桑植人民如此堅定理想信念,滿腔赤誠地忠于革命”這個核心問題。更為可貴的是,紀紅建始終懷著擔當精神,懷著悲憫情懷,緊貼大地和人民寫作,挖掘透徹,最大限度地走向真實的歷史、歷史的真實;厚重思辨,在理性分析中反思現(xiàn)實,詩意抒情與客觀敘事巧妙結(jié)合,使長征這樣的硬題材的表達獲得了某種張弛有度的藝術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