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仁平+張雄
上海音樂學院院訓“和毅莊誠”是繼承了前身國立音樂??茖W校的校訓。這個校訓最早見載于1936年出版的《國立音樂??茖W校校舍落成紀念特刊》上。這是一份為紀念國立音專江灣新校址落成而出版的特刊,屬于學校的校內(nèi)刊物。從學校開院時的國立音樂院起,就有了基本上每年一冊的《一覽》,主要刊登學校的組織大綱、學則、課程設置、學分表、各種規(guī)章制度、教職員和學生名錄等,供學生使用。從1928g11月出版的《國立音樂院一覽》,到1929年11月的《國立音樂??茖W校???,再到1937年11月在“十周年紀念日”出版的最后一期《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一覽》,學校共出版了六期《一覽》。
國立音專的校訓“和毅莊誠”這四個字,究竟是誰提出的,誰書寫的,多年來—直是個不解之謎?;叵朐谛c八十周年時,愛好書法的老院長桑桐先生曾特意到圖書館特藏室尋找有關(guān)資料,以蔡元培、蕭友梅等人的筆跡作研究和比較,沒有得出結(jié)果,只能作罷;王瑞老師也到圖書館查資料,并首次對“和毅莊誠”作出了學術(shù)性解釋,刊登在學院校慶主頁上。
2016年,在校慶八十九周年之際,這個未解之謎又擺在了我們面前。我們重走老院長的路,除了蔡元培、蕭友梅,我們還比較了黃自、易韋齋、龍榆生甚至與國立音專有關(guān)的文化名人如葉恭綽的筆跡,都沒有結(jié)果。正當我們準備放棄努力之時,不經(jīng)意間翻到了一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廖輔叔題贈暨詩詞手跡選》,那是中央音樂學院的黃旭東老師編輯并贈送的,與此書一起贈送給上音圖書館的還有廖崇向、黃旭東編的《廖輔叔的藝術(shù)人生》(上、下冊)。當我們翻開《廖輔叔題贈暨詩詞手跡選》時,頓時眼睛一亮,真所謂“曾似相識”也——那筆跡與“校訓”無疑是一致的,而且某些字連個人特有的習慣寫法也相同。請看:
配圖中圈出來的字,尤其是“發(fā)”“壯”,與《特刊》上“和毅莊誠”中的“毅”“莊”,從字的相同部分可以判定為同一人筆跡。圈出的字“誠”與《特刊》上“和毅莊誠”中的“誠”共同的書寫特征是右半邊“成”的斜勾很斜,一般不這么寫。
由此聯(lián)想到,1935年國立音專聘請齊爾品擔任學校榮譽教員的聘書是廖輔叔書寫的,而且與校訓刊布是同一年代。我們拿出這份保存至今的聘書原件,與《特刊》上“校訓和毅莊誠”比對,兩者筆跡果然十分相似,尤其是聘書上的“請”,與聘書中的“訓”,邊旁“言”的寫法也完全一樣。
廖輔叔(1907-2002),中央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音樂學家、翻譯家、詩詞學家,1930年被國立音專聘為圖書館管理員,1934年9月后擔任事務員和文牘。從他為蕭友梅寫給齊爾品聘書一事可見,蕭友梅請他書寫校訓是完全可能的。
我們將我們的看法與《廖輔叔題贈暨詩詞手跡選》編者、廖輔叔先生的好友黃旭東先生交流,得到了他的肯定。為慎重起見,我們又通過黃旭東的女兒王天紅女士,請廖輔叔的女兒廖崇向女士作了鑒別,答案也是肯定的。
由此,可以確定,國立音專校訓“和毅莊誠”的確為廖輔叔所書。
如果要進一步考證校訓的提出者,我們認為當然是蕭友梅無疑了,盡管廖輔叔和當時在校教國文的詞學家龍沐勛(龍榆生)都有這個能力。
附帶要說的是:1936年的《紀念特刊》上與校訓同時刊出的,還有國立音專的?;?,即“藍地黃鐘銀琴式樣”(第87次校務會議議決)。
除了校徽,學校還規(guī)定過學生制服的鈕徽和帽徽式樣:“帽鈕徽用‘音字篆體凸形”(第23次校務會議議決)。
而校旗是1928年4月10日的第1次院務會議便議決了的:“校旗式樣案:用希臘古琴式樣,藍地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