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黨的十六大以來,各級政府把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文化權利作為全面和諧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這是國家建設、社會文明、民族進步的迫切要求,是全國人民進一步提高物質文化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愿望和要求。本文基于此背景,主要分為兩部分,試圖以《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出臺、內容、意義等為著眼點,從建設主體多元化、公眾需求與參與機制建設、整合資源促進共享等角度展開對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研究。
關鍵詞 城市公共文化服務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 公民需求 整合資源
作者簡介:孫暢,哈爾濱學院,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環(huán)境法、法律文化。
中圖分類號:D6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075
作為城市建設之一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更是需要我們的不斷探索和不斷努力。長久以來這都是政府的重要職責之一,在如今經濟高速發(fā)展、城市群體日益壯大、人民精神追求日益提高的社會大發(fā)展下,如何更全面具體地建設好公共文化服務,成為我們不斷探索和努力的目標。
一、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的內涵
(一)公共文化的內涵
公共文化區(qū)別于經營文化,它的形成是為了滿足全社會的共同文化需求,其特殊性體現在服務對象為全社會群眾,建設目的在于推進文化共享、創(chuàng)造,滿足人們的基本文化需求。就其全民性和非營利性而言,人們在群居生活中產生的文化就是公共文化,只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qū),其形態(tài)和內容總會發(fā)生一定程度的變化。
(二) 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的特點
通過分析公共文化的內涵可以發(fā)現,城市公共文化服務具有便捷性、公平性、公益性和基本性等特點。
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的便捷性是其由其自身的建設目的所決定的,其主要目的便是盡可能地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為群眾的文化生活帶來便利,使群眾能夠隨時對地地獲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
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的公平性體現在服務的操作上,文化部門在提供服務時會盡可能地在分配過程中做到公平公正,滿足群眾獲得服務的權利,使群眾能夠公平地享受文化服務。
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也就是非營利性。文化部門向群眾提供的文化服務基本上是免費的,極少數收費服務或者產品也只是象征性地收取少量費用。
此外,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性也是主要特點之一。文化服務的目的是提供便利,提供便利的范圍則主要是群眾的基本的文化需求。
二、公共文化服務的法律保障
(一)《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出臺的背景
長期以來,由于底子薄、欠賬多,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給予高度重視。各地黨委政府和文化部門切實加大建設力度,公共文化建設取得顯著成績。在這樣的背景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制定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為貫徹落實中央精神,2014年初,全國人大教科文衛(wèi)委員會牽頭啟動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立法工作。立法工作歷時3年,經過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和多次修改完善,在2016年12月25日的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上正式表決通過。
(二)《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主要內容
1.明確政府建設公共文化設施的責任:
前面說過,政府是現在我國文化服務建設的主體之一,也是主要提供者。因此各級政府在保障公眾基本文化權益、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方面擔任主要責任。首先,政府應確立起公共文化服務的最低標準,這在文化服務建設主體多元化的發(fā)展中更加重要。政府要依據公眾權利和自身財政收入來提供文化服務,無謂的奢侈豪華文化設施絕對不可取。其次,政府要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給予大力支持扶助,主要通過機制創(chuàng)新和體制完善等方式。然后政府應提供信息共享平臺,促進交流合作,同時對建設效果進行評估觀測。最后,政府應培育和發(fā)展文化服務的媒介,依靠中間力量實現統(tǒng)計、指導和管理。
2.規(guī)定公共文化設施拆除與重建的程序:
明確了拆除公共文化設施應先建后拆或建拆同步,這就能夠保障公眾在享受文化服務的時間上不會出現較長的錯節(jié)。目前城市建設速度加快,很多地方在建設的時候不注重保護公共文化設施,或者肆意拆除公共文化設施;還有的地方在拆除后沒有重建或者延誤重建,或者重建的位置較遠、規(guī)模變小,這些問題都會導致公眾不能及時充分享受文化服務。法律還規(guī)定了新建文化設施前,對選址應征求公眾意見及贊同,不能強拆強建;對設施的功能和特點,也應該廣泛征求意見,保證設施作用充分發(fā)揮。
3.規(guī)定加強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和網絡建設:
為充分利用數字和網絡技術創(chuàng)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草案規(guī)定國家要鼓勵和支持公共文化服務和科技融合,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如某城市推出“城市公共文化云”的服務項目,將文化資源與互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結合,上傳到“云”空間,既方便又環(huán)保。這樣公眾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享受文化服務,提高文化素質。在數字文化方面的建設有比較大的發(fā)展空間,兼容性較強,而且從當今社會智能發(fā)展情況來看,數字文化網絡建設更加符合公眾的需求,后期的維護和更新也會更加便利通暢。
三、法制視野下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一)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主體的多元化
1.從公共文化產品提供方式來看,公共文化建設的主體大致有四種:
一是由政府提供服務,這是我們傳統(tǒng)上理解的建設主體;二是由社會組織提供;三是由企業(yè)提供;四是由個人提供;五是由政府部門、社會組織、企業(yè)或個人共同提供。但公眾說到建設主體的時候大多表現出局外人的態(tài)度,面對已建設好的公共文化設施沒有親切感和參與感,要么單純享受,要么批判指責。大眾的意識里,政府一直是公共文化建設的主體,公民只負責單方面接受,導致公共文化的觀念僅僅停留在參與和享受上。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qū),政府的責任應該是保證公共文化服務被提供,而不是總去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歸根到底,廣大人民群眾才是公共文化建設主體,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賴以存在和發(fā)展的根基。不能從根本上抑制公眾的建設意識。
2.公共文化政策是創(chuàng)造公共文化繁榮的基石,公益意識和非政府組織是促進公共文化發(fā)展的基礎,社會力量的大力參與是公共文化發(fā)展的趨勢:
國外經驗表明,政府財政對公共文化的投入很有限,它們的責任主要是表現在公共政策制定上。以美國為例,80%以上的公共圖書館、文化館都是非政府組織捐贈建設,政府很少補貼財政,或者建設后通過明碼售賣命名權等方式吸引資金,促使后期公共財政資金回籠。在西方國家,公眾對公眾文化的贊助大多表現在對公益事業(yè)的捐贈中。然而這在我國還沒有得到同樣的熱衷對待。我國公共文化設施90%以上由政府買單,而美國這個比例恰好反過來。服務人民的建設還是要依靠人民來建設,我國在宣傳引導公眾熱愛公益事業(yè)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建立公民需求表達機制和公共參與機制
2015年以來,全國各?。▍^(qū)、市)先后出臺并落實關于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和標準,有了一系列實施行動,提出的標準指標和服務項目也各具特色。文化享有是選擇性需求,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因此公共文化服務需要多樣化、多載體、多形態(tài)、多渠道、多方式,適應多種基本需求。這就要求我們要建立起相應的機制來促進公民對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表達,以及公民自身的參與。
1.建立公民需求表達機制:
馬列主義群眾觀點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的主人,是社會公共管理權力的所有者,是黨和政府的力量源泉,是歷史前進的不懈動力,因此,人民群眾的利益相關就不能忽視。而公共文化服務是人民能夠切身感受和享受的服務,在這方面的公眾需求更是不能忽視。當前我國公民公共文化需求表達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一是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的需求表達不成熟,或者說利益表達意識比較淡薄。幾千年封建專制使廣大人民群眾形成逆來順受、忍氣吞聲的思維;二是公民的共文化需求表達機會不均等,不同群體占據的社會資源不一樣,有強勢有弱勢,導致弱勢群體的訴求無法得到相應的重視;三是對公民在公共文化需求表達方面的體制建設不健全,這就導致遇到實際問題時沒有具體的規(guī)范可參考,沒有正規(guī)的渠道可解決;四是公眾對公共文化需求表達的渠道不暢通以及表達效能不平衡。政府可以通過關鍵公眾接觸、公民會議、咨詢委員會、公民調查、由公民發(fā)起的接觸、協(xié)商與斡旋等公民參與的技術性方法建立公民需求表達機制,形成政府與公民良性互動的局面 。
2. 建立公民公共參與機制:
參與機制應多元化。在現行社會大環(huán)境下,已初步具備了以政府為主導的公共服務供給的多中心治理模式。要明確政府、市場、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形成多元參與和互補機制,同時建立政府與民間組織的合作伙伴關系,并明確社區(qū)定位,充分發(fā)揮社區(qū)作用?!豆参幕毡U戏ā分袑Υ艘沧龀隽艘恍┮?guī)定,如加強政府支持,規(guī)定國家采取政府購買服務這種方式來支持公民和法人參與;鼓勵支持公眾成立相關社會組織,這能夠很有效地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和專業(yè)化;明確鼓勵文化志愿服務,并建立管理評價教育和激勵保障措施;財稅政策上也要讓公益團體以及用于公共文化建設的財務享受稅收優(yōu)惠,還應設立專項基金。
(三) 整合文化資源,促進社會文化資源的共享
公共文化服務的四個基本屬性是:公益性,不以盈利為目的,免費或者低費;基本性,滿足老百姓基本的需求;均等性,人人享有,不論地域、民族、性別等差異;便利性,公眾出門就可以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務。但要很好地同時滿足這四個屬性卻并不容易。我國區(qū)域經濟不均衡,很多地方生存都是問題,更不要說享受文化服務。因此,在現有經濟條件下更好整合文化資源,是促進資源共享、體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性的一個方法。
政府(建設主體)運用公共行政手段和相關政策對文化資源進行整合,能實現文化資源共享,使公民享受到較便利、近距離、頻率高的公共文化服務,這樣公民文化權利就能得到保障,公共文化服務的功能和性質就能得以充分體現。這種關系是正相關的遞進關系,整合力度越大,享受權利就越多。文化資源的整合可以提高文化設施的運行效率和效益,優(yōu)化社會文化資源的配置。這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一是推進人力資源的共享。即文化專家、講師以及公益文化志愿者資源的共享,是在整合社會資源,社會化共建的基礎上構筑的,在公益文化活動中擔任重要角色;二是推進物力資源的共享。充分整合公共文化設施資源,可以補充政府投入的不足,避免重復建設及資源浪費,實現區(qū)域文化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利用;三是推進文化數字資源的共享。在互聯網與信息資源發(fā)展迅猛的今天,信息資源共享成為文化共享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未來,數字資源共享也將成為主要共享對象。
四、結語
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尤其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是關乎我們每一個人的社會建設。隨著政府職能的進一步改善,更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為之努力,不斷根據現狀進行調整和探索。
注釋:
王磊.公民參與對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增進機制研究.華北金融.2015(3).10-12.
參考文獻:
[1]高玉娟、肖瑤.城市社區(q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邊疆經濟與文化.2013(10).
[2]任佰鵬.建立公民公共文化需求表達機制的重要意義.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2012,24(2).
[3]齊越.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山西財經大學.2016.
[4]董祎.青島市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與發(fā)展研究.青島理工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