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莉敏
在小學,信息科技的課堂應該是如今走在科技最前沿的學科之一,要讓孩子們在日新月異的科技發(fā)展中不斷習得更多更新的知識與技能,是每個信息技術教師需要去進一步思考和學習的問題。那現(xiàn)在的孩子們所需求的和我們課堂教學所缺少的又是什么呢?帶著這樣的疑惑我進行了一系列嘗試,很多時候課堂盡管很順暢,但是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進行了系統(tǒng)的教學重建。
【學情分析】
由于我校學生在二年級開設有信息科技課程,我也是針對低年齡段的孩子們,在他們對于計算機的使用和操作尚處在初級階段,對于文件和文件夾管理能力基本為零,即使是三年級的孩子們在對文件和文件夾的管理上也是薄弱環(huán)節(jié)。因此,考慮在孩子們二年級的階段先給予他們對于文件和文件夾關系一定認知的鋪墊,從而設計這樣一節(jié)新授課程——《環(huán)游亞洲——文件的基本操作》。
【內容設計】
這節(jié)課的設計正好結合學?,F(xiàn)階段正在開展的國際文化節(jié)活動——“走進亞洲”,我也圍繞這個出發(fā)點進行課堂活動的開展,將亞洲每個區(qū)域的分布、國家從屬那個區(qū)域、每個國家有哪些特產進行分層級的文件和文件夾的歸類,讓學生通過四個環(huán)節(jié)的活動分別走進:西亞、南亞、東亞、東南亞,也在每個環(huán)節(jié)融合進四個知識點:查看文件、移動文件、復制文件、刪除文件,讓孩子們在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游覽亞洲各國風土人情,更能豐富這次文化節(jié)的知識面。
【環(huán)節(jié)一】
原設計:
一、了解西亞特產
1.通過引入的“考考你”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理清亞洲內的區(qū)域分布。
2.學生帶著問題“這3個國家的特產分別是什么?”進行任務一:尋找“西亞”文件夾中的特產。
3.提問引導學生回答查看文件的方法,提醒注意“后退”和“向上”的使用。
新設計:
一、東亞——我們的家園
1.通過引入“考考你”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理清亞洲內的區(qū)域分布。
2.任務一:找到家的位置(亞洲——東亞——中國——上?!獙嶒炐W)。
3.學生回答總結方法,提出“文件夾”按鈕調出左側“資源管理器”。
4.提問:老師為何不將“實驗小學”文件夾放在最外面,大家不是更容易找了?
5.學生思考回答,引入下個環(huán)節(jié)。
設計比較:
可以看出兩次設計的最大不同體現(xiàn)為三點:
(1)是將任務從原來的直接讓學生找“西亞”文件夾內的特產,變成找自己學校的位置。這一改變是考慮到了學生在原設計的課堂教學中對于文件夾層次結構的不清晰,以至于在之后的教學進行中學生對于文件夾關系的混淆,而產生很多的誤操作和不理解。既然如此我就索性將“實驗小學”引入到文件夾中,讓學生通過:亞洲——東亞——中國——上?!獙嶒炐W,層層深入找到學校的所在地。
(2)單單地一層層地去找還是有所欠缺的,所以,我引入了“資源管理器”這個功能,這個功能很好地將文件的層級以樹形結構展示給大家,圖形化的結構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件夾之間的管理和上下級關系。
(3)加入一個問題去引導學生思考,讓孩子們去發(fā)現(xiàn)文件夾散亂擺法是不方便的,當我們去給他們分門別類地歸類之后,文件就能更方便有效地去尋找和管理。
【環(huán)節(jié)二】
原設計:
二、整理東亞特產
1.提問:知道東亞有哪些國家?特產分別是什么?
2.學生回答問題,并進行任務二:把特產歸類到“東亞”每個國家的文件夾中(提供小幫主文件)。
3.提問:你是用什么方法進行歸類的?
4.總結移動的方法并引入下個環(huán)節(jié)。
三、帶回南亞特產
1.小組討論查找并選擇一種帶回家的特產。
2.任務三:找“南亞”特產圖片放入“實驗小學”文件夾。
3.總結復制的方法,比較移動和復制的區(qū)別。
4.引入下個環(huán)節(jié)。
新設計:
二、南亞——豐富的特產
1.提問:知道南亞有哪些國家和特產嗎?
2.學生回答,進行任務二:選擇喜歡的特產帶回“實驗小學”文件夾(提供小幫主文件)。
a.學習能力稍差學生:帶回家一種南亞特產;
b.一般學生:帶回家三種南亞特產;
c.有一定能力的學生:帶回三種非南亞特產;
3.問答總結移動文件的兩種方法:復制和粘貼。
4.學生小組討論:復制和剪切的區(qū)別,并分享意見。
5.提問:你們覺得復制和剪切是不是我們的好幫手?為什么?
6.學生思考回答,引入下個環(huán)節(jié)。
設計比較:
首先,可以看出本環(huán)節(jié)的新老設計的變化比較大,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板塊的縮減,原先的兩個板塊變成了現(xiàn)在的一個板塊。這樣的設計正是發(fā)現(xiàn)學生在這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學習過程中,孩子們在不斷地接受新知識的同時,往往能自己去思考的空間越來越少了;他們在一個個的任務進行中一直在嘗試和操作,問題也一直在產生并不斷積累,因此,學習遇到了障礙。所以,為何不給他們更多的空間去思考和探究呢?板塊就這樣由兩個化為了一個。
其次,同樣是將特產帶回家,在任務的設計上我也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不同難易度的操作任務,讓有能力的學生來提升自己的操作水平,學習能力稍差的學生來嘗試完成簡單的任務。而大部分學生則進行適合他們的任務,最終讓孩子們在規(guī)定的時間都能達到自己的目標,體會到解決問題和掌握技能的喜悅。
再次,在板塊結束前又給孩子們提出一個問題:你們覺得復制和剪切是不是我們的好幫手?為什么?學生在學習到知識的同時讓他們進一步去思考,剛才所學本領是干什么用的?為什么要去學習和使用這個本領?激發(fā)他們的思維,讓他們不斷去思考并學以致用。
【環(huán)節(jié)三】
原設計:
四、清理東南亞特產。
1.提問:你們在本次文化節(jié)研究的國家是哪?能介紹一下它嗎?
2.學生回答,進行任務四:將不屬于“緬甸”文件夾內的特產刪除。
3.學生總結刪除的方法。
五、點評總結
1.學生、老師點評。
2.學生總結本堂課知識要點。
新設計:
三、東南亞——緬甸大清查
1.提問:你們在本次文化節(jié)研究的國家是?能介紹一下它嗎?
2.學生回答,并提問:你們看看“緬甸”的文件夾覺得它現(xiàn)在怎么樣?
3.學生查看、思考并回答,進行任務三:將不屬于“緬甸”文件夾內的特產刪除。
4.學生總結刪除的方法。
四、點評總結
1.學生、老師點評。
2.學生總結本堂課知識要點,并提煉價值觀。
設計比較: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當中,我做的改動較小,是師生對話交流版塊,我給他們這樣一個問題:“你們看看‘緬甸的文件夾覺得它現(xiàn)在怎么樣?”前提是學生的“緬甸”文件夾內容是混亂擺放的,并且有很多不屬于該國家的特產。之所以做這樣處理,就是要讓學生先通過觀察去了解文件夾的當前狀況,讓他們去發(fā)現(xiàn)文件夾現(xiàn)在是很不整齊的;同時切合他們在國際文化節(jié)對于這個國家的探究和了解,讓他們去發(fā)現(xiàn)還有很多不屬于這個文件夾的內容。孩子們有了這樣一個思考的過程,去分辨文件夾是否規(guī)整,產生自主想去整理的能動性,這樣的設計更切合他們的需求和實際,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效率。
在總結的時候,教師要多導向,多引發(fā)他們去想一想這節(jié)的要點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去使用?學了這些本領有什么用?在今后還能在其他地方也遷移類似的方法嗎?等一系列的思考,使學生能掌握更多學習的方法,更加有效、快樂地學習。
【啟示】
一堂精彩的課,不缺少各種豐富的情境,不缺少各種教學的道具素材,更不缺少所要傳授的知識和技能。往往缺少的是老師對于學生的思考的關注。因此,如何去啟發(fā)學生去思考,挖掘他們思維深度,這是每個教師都必須深思之處。
一、結合生活,尋找共同之處
學生學習單一任務,枯燥而乏味,即使已經(jīng)掌握了那些課堂中所要求的知識和技能,但在運用中卻出現(xiàn)了各種問題,這樣的課堂容易讓孩子們漸行漸遠,甚至于他們不再喜歡你的課堂。而如果僅僅以情境的帶入去彌補,反而偏離了孩子們的實際生活。畢竟學習知識和本領是為了他們在今后能活用到日常生活中,為生活服務。因此,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要開發(fā)并利用更多貼近孩子們日常生活的材料,如最近發(fā)生的新聞要點,身邊的校園活動,或者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科普常識等。并且要聯(lián)通這些知識與本領技巧的共同之處。比如,本節(jié)課就將文件的管理和學習中亞洲的分布有機結合,為課堂增添樂趣獲得知識的同時,也拓展了他們的知識面。
二、多走一步,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課堂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必然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相關的。每個環(huán)節(jié)的知識要點總是點到為止,或跟著流程走的教案明顯是不利于學生思維的充分開發(fā)的。學生會逐漸形成只要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即可的急于求成的心態(tài),而不愿意去思考,這非常不利于學生的成長。要改變其實很簡單,多走一步,增加一個拓展學生思維深度的步驟即可。這個步驟在我的課堂是通過師生提問的相互交流來達到的,老師的提問要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提出自己的疑惑和思考,讓孩子們自然而然地發(fā)現(xiàn)學習這些知識的妙處所在,課堂因此才會迸發(fā)更多思維碰撞的火花。
三、簡化環(huán)節(jié),給予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
俗話說:“貪多嚼不爛?!痹诮虒W中就是指不要給孩子們太多的教學內容,否則他們不能很好地掌握、內化這些知識。也就是說課堂傳授的知識不宜過多,而是要精。學習一項技能不是一蹴而就,多給孩子們體驗實踐和思考探究的空間,讓他們將知識技能掌握扎實了,才更能推進之后的課堂教學。所以,我在這新的設計中剔除了一個環(huán)節(jié)——整理東亞特產,就是讓學生將雜亂的文件放入它們的文件夾中去。而選擇將這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篩減也是綜合考慮環(huán)節(jié)在實施過程對于學生的重要程度、學生把控的能力、教學時間上的掌控而綜合做出來的。我發(fā)現(xiàn),對于文件需要歸類的概念已經(jīng)在“任務一”中理清,而后續(xù)的操作過程也是建立在融入該環(huán)節(jié)的基礎之上,所以簡化了環(huán)節(jié)。這一下子就將緊湊的教學過程留出更多的“留白”,充分給予孩子們足夠的思考空間。
四、分層練習,難易度的把控
課堂的主體永遠是孩子們,課堂教學內容和練習的設計也無疑是針對他們的。單一的任務是不足的,課堂的整體必然具有它的差異性,孩子們學習能力的不同更是我們需要去關注的重點。所以,對于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給他們布置不同難易度的課堂練習也是必要的:學力不足的需要老師初步的指導,學有余力的需要更多的拓展思維和練習,而大多數(shù)孩子們還要有他們的基礎任務。這樣由整體到個體的教學分層練習,分布到每個孩子身上都有不偏離本堂課知識點的收獲和不同的能力積累。再由個體回到整體,讓課堂更加有效,讓學生的思維在各個層面綻放光彩。
總的來說,小學信息科技的課堂不僅是學知識和科技的繽紛殿堂,更需要的是“走心”的思維碰撞之所。老師要挖掘學生的思維深度,為孩子們的成長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