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馨,鐘安華
(武漢紡織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3)
1940-2000年日本女性體型特征及原型特點分析
趙 馨,鐘安華
(武漢紡織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3)
服裝原型圍繞人體體型的發(fā)展而發(fā)展。通過探討1940-2000年日本女性體型特征及原型特點,分析日本人體體型與原型之間的關聯(lián)性,找出影響服裝原型的重要標準是人體體型的變化。
原型;人體體型;相關性;日本女性體型
時代不斷變化,全球化已經(jīng)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服裝更是獨領風騷。為了能更好地發(fā)展服裝結(jié)構(gòu),人們一方面要學習新的觀點、新的實驗器材與設備等,另一方面也要對已經(jīng)存在并且發(fā)展得比較完善、使用廣泛的原型紙樣進行深入的研究,深度地剖析它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挖掘其優(yōu)勢,為未來女裝原型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綜合運用新、舊原型的發(fā)展特點去推動我國服裝原型的研究方法的進一步發(fā)展。
日本文化原型自1930年第一代原型誕生,到2001年最后一次修訂,已經(jīng)更新到第八代[1]。第八代原型已經(jīng)是日本較成熟的女裝原型。由于日本與中國在人體型特征上比較接近,日本文化式原型是比較適合于東方人體體型的,因此日本文化式原型在中國的應用十分廣泛。劉瑞璞根據(jù)中國人體的特征,對日本文化式原型進行了修正與完善,創(chuàng)建了女裝標準基本紙樣[2]。日本文化原型常作為服裝版型的教學理論,我國服裝原型受日本文化式原型的影響較大,因此,對不同時代日本原型的分析有其積極的意義。
1.1 體型特征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得到1940-2000年日本女性的尺寸(見表1)。表1顯示出1940-2000年中3個階段(1940-1951年,1954-1968年,1968-2000年)的女性大、中、小的3個號型的人體尺寸?,F(xiàn)主要參考同號型、不同年代的女性人體尺寸,對比研究在不同時期的原型差異。如表1所示,在不同時期,日本婦女的身體各部位的尺寸發(fā)生了變化。對比3個時期的M號型女性身材尺寸,背長在37~38 cm之間變化;胸圍3個時期為82、84、84 cm,有逐步增加的趨勢,這個可能和當時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水平有關;腰圍為70、66、62 cm,腰圍在逐步減??;臀圍為90、92、92 cm,肩寬為36、38、37 cm;背寬為34、35、35 cm;胸寬為34、34、35 cm。臂圍、頭圍、頸圍、腕圍與腰長等基本保持不變。同時期不同號型婦女身材尺寸也發(fā)生了變化,如背長、胸圍、腰圍、臀圍的檔差變小等。
1.2 原型特點
在1940-2000年間日本的文化式原型出現(xiàn)了3次更新,也就是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原型文化式原型?,F(xiàn)主要介紹這一時期日本原型的特點。
第四代原型(圖1)誕生于1951-1954年。第四代原型與第三代文化式原型相比有較大改革,原型前中心的撇胸取消,撇胸其實是胸省的一部分,也就是第四代原型減少了女性胸部特征的表現(xiàn)。一方面是受社會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與1940-2000年出現(xiàn)的化纖面料有關,化纖面料沒有良好的歸撥性能,會出現(xiàn)前止口外斜、領口后傾等弊病。第四代原型時期M號型女性的胸圍增加(表1)。關于胸部松量的問題,去掉了撇胸,集中處理胸省于腰部及側(cè)縫。前側(cè)縫線改為傾斜的,相較于撇胸來說是加大了省量,突出了女性胸部造型。此外,胸部的基本放松量減為10 cm。適當?shù)臏p小松量,這可能與當時的服裝流行趨勢有關。
第五代原型誕生于1954-1968年(圖2)。該原型在第四代原型基礎上根據(jù)人體體型變化作了局部調(diào)整。
表1 1940-1980年日本女性標準尺寸 單位:cm
圖1 第四代文化式原型
原型的前肩斜增加了1度,后肩斜減少了1度,使得前后肩平均斜度在前一代的基礎上沒有變化。即在沒有改變原型合體性的前提下,稍微改變原型肩部的造型。前后橫開領的造型沒有變化,由于1954-1968年間M型號女體胸圍數(shù)據(jù)的變化,使得前后領窩尺寸稍微有增加。
圖2 第五代文化式原型
第六代原型誕生于1968-1983年(圖3)。由于女性體型的變化,該時代女性標準尺寸又有一些變化。1940-2000年期間女性的背寬尺寸有所減小,由于該時代的女裝的流行趨勢是追求服裝的舒適性、穿著便利性與實用性。在原型結(jié)構(gòu)中后背寬進一步擴大,以體現(xiàn)人體活動的便捷性。前衣身的側(cè)頸點向前移動,符合人體頸部略微向前傾斜的結(jié)構(gòu),符合流行趨勢。為體現(xiàn)女性豐滿的胸部造型,前腰節(jié)線較上一代下降增加。第六代原型的前后肩平均斜度仍保持不變,前肩斜進一步增加,后肩斜減小,后肩比前肩小,符合人體肩部造型(圖4)。
圖3 第六代文化式原型
圖4 三代原型的疊加對比圖
分析日本文化式女裝原型在1940-2000年間的3次變化可知,影響原型變化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適應人體體型的變化、流行趨勢以及滿足人體活動必要的舒適性等。
2.1 原型形狀變化
通過對四、五、六代的原型疊加對比,可以看出三代都是梯式原型,沒有較大形狀的變化。這主要與當時的發(fā)展背景及服裝專業(yè)知識水平有限有關。
2.2 原型松量變化
三代原型在計算公式上面并無差別,都是B/2+5cm,造成差別的原因是每個時期M型號的婦女的胸圍(B)尺寸發(fā)生了變化,所以在視覺上造成了原型松量上的差別。
2.3 前中心線下降量變化
前中心線下降尺寸與人體體型及流行都有密切關系。在1940-2000年期間,女性的胸部尺寸不斷增加,受提倡體現(xiàn)女性特征的社會風俗影響,原型的前中心線下降不斷增加。
2.4 袖窿造型變化
袖窿的變化是最明顯的。第四代原型的袖窿很明顯在后腋窩符合點處不是十分圓順,第五代在第四代的基礎上,在前、后腋窩點處有稍微的挖深。袖窿弧線向前挖深,是符合手臂向前運動的趨勢。第六代綜合了前兩代的優(yōu)點,適當在上一代的基礎上,減小了袖窿向前挖深??傮w來說,袖窿弧線是沿著順應人體手臂前屈的機動性的路線在不斷地改進。
2.5 背寬變化
在1940-2000年期間,女體背寬是先上升后下降,而原型背寬尺寸是持續(xù)上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適應人體體型的變化及符合時代的流行趨勢等。
綜上,影響服裝原型更新的因素有許多,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人體的體型變化特征,而人體體型的變化始終是不變的,這是今后服裝原型發(fā)展需要緊緊依靠的基礎。
[1] 閻玉秀,金子敏.日本文化式女裝原型的演變[J].浙江工程學院學報,2003,20(1):55-59.
[2] 劉瑞璞,劉維和.女裝紙樣設計原理與技巧:2版[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
Analysis on the Japanese Female Body Feature and Its Prototype Characteristics in 1940~2000 Years
ZHAO Xin, ZHONG An-hua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430073, China)
The Japanese female body feature and its prototype characteristics in 1940-2000 were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ody size and the prototype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hange of human body shape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ce factors.
prototype; human body size; relationship; Japanese female body feature
2016-09-28
趙 馨(1992-),女,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舒適功能服裝,E-mail:1518853776@qq.com。
TS941.2
A
1673-0356(2017)01-0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