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
對他們來說,人生的幸福來源于“找到一個自認為合理的方法節(jié),省了一件事的流程”;而痛苦來源于“上個月花錢購買的一個APP應用又免費了”。
“量化生活(quantified self)”這個詞最早由美國雜志《Wired》的Gary Wolf和Kevin Kelly在2007年提出,核心是“通過自我追蹤進行自我認知”,他們描述的這部分人熱衷于用科技方式記錄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數(shù)據(jù),作為優(yōu)化生活的依據(jù)。
身邊不乏這樣的朋友:清早起來第一眼先看App的更新狀況;刷牙前就要戴好Apple Watch/Fitbit;出門前必看空氣質量和溫度,PM2.5破百就戴口罩;用OmnlFocus規(guī)劃工作,僅僅是項目分類就有五六個層級;叫外賣通常只吃包裝盒上明確標注卡路里的食物,通常一邊吃一邊記賬和記算卡路里數(shù)據(jù);下班前確保AppleWatch上有關站立、運動量和步行的三個環(huán)都是完成任務的閉合狀態(tài);回家路上先用家庭控制應用打開空調和空氣凈化器……
我們暫且把具有這種行為的人,稱為“量化人類”。
不確定自己是否把生活量化?可以先來做一個小測試:
符合你的情況計1分,不符合計0分
1每天計步,作為分析自己運動量的參照。
2吃東西會留意或記錄卡路里,會為此調整自己的飲食。
3至少有一個智能手環(huán)或者智能手表。
4至少使用一個GTD軟件,每天也確實能按List完成計劃。
5有記賬習慣,每一筆錢都知道具體花在哪里,從哪張金融卡中消費?
6方法論偏執(zhí),在搞清楚方法之前不輕易運動、出行、吃陌生的水果、或是沒嘗試過的速食。
7依賴各種訂閱式配送服務,比如牛奶、果汁、鮮花、代餐、襯衫……
8經(jīng)常用“猜你喜歡”功能閱讀和聽音樂,對調教類APP興趣盎然。
9購買過100元以上的正版效率軟件或者郵箱應用,更或者思維導圖應用……
10不太愿意買自己沒聽過的品牌,去沒去過的店鋪,至少得先“知乎”一輪再決定。
11相比外觀和價格,更愿意分析產(chǎn)品的參數(shù)再做購買決策,從電視機到球鞋都一樣。
12信賴數(shù)據(jù)的力量,甚至依賴數(shù)據(jù)分析尋找自己的戀人。
13人不在美國,卻會購買一個亞馬遜美國的Prime會員。
0-3分
你是一個生活自由度相對較大的人,能隨性安排自己的人生,你的所有文件夾都叫“新建文件夾”,64G的手機有十幾個G的聊天記錄和照片,貫徹這一種“先Mark而永遠不看”的閱讀策略,生活幸福度比較高,最大的困擾僅僅是新年計劃十多年來從未完成。
3-6分
你是一個有心量化自己生活的人,堅信“磨刀不誤砍柴工”。而通常買刀就花掉很多錢和時間。你常常走在時代的前沿,了解各種科技趨勢和限免策略,可以說是一個生活的強者。
6-8分
你非常有條理,是身邊人心中的“量化控”,人生最大的困難是無法忍受有未完成的計劃,看到身邊的同事有幾萬封未讀郵件,就有暈厥的反應。
8-13分
恭喜你,已是一個極度量化的人,你的世界充滿規(guī)則,井然有序,常有人問你“你活著還有什么意思”?但你依然在科技的加持下笑看風云,相信自律帶來的自由。
一些針對可穿戴設備的使用狀況調查,用戶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白領和學生占了70%左右,20-29歲之間的人最多。他們大多數(shù)在城市里工作生活,單身或獨居,比較喜歡嘗試新事物。他們不一定懂計算機,但可以稱得上是生活品質方面的geek。
9個關鍵詞,大致可以了解“量化人類”
除了“記錄生活數(shù)據(jù)”這種簡單的量化行為之外,他們通常信賴通過技術手段進行個人管理;喜歡標準化的工作和生活;有一定的方法論偏執(zhí)癥,他們通常在未了解做一件事完整靠譜的方法之前,絕不輕易行動;無法忍受無序混亂的狀態(tài),所以混亂的電腦桌面常常使得他們百爪撓心。
他們對于這種量化過的生活欣然自得,當然,不會有一個人完全把生活過成一堆數(shù)字,但其中的若干習慣和偏好,還是在不少人的生活中得以體現(xiàn)。有9個關鍵詞,大致可以囊括他們的一些性格特質:
1 秩序敏感
對秩序通常非常敏感,這種秩序可能并非是表面上看起來的“工作臺面井井有條”“家居清潔一塵不染”,而是符合他們心中對做事流程的節(jié)奏和規(guī)劃。一個量化青年可能坐在亂七八糟的書堆中,卻有明確的做事安排和時間表。這種秩序敏感還體現(xiàn)在他們無法忍受“IPAD”這樣錯誤的大小寫,也無法忍受英文和數(shù)字前后不空格的行為。
2 信賴工具
希望用工具將自己的日?,嵤麦w系化和簡單化,他們通常是工具控,他們的手機里可能有各種最新最簡約版本的番茄鐘、月度計劃、思維導圖應用、睡眠追蹤應用、記賬和日記應用。為了獲得這些應用,他們還會關注一批推薦應用的網(wǎng)站或者公眾號,及時獲得限免資訊、更新提醒和新版本測評。在遇到任何可以變得流程化的事件,他們都會摩拳擦掌找出最合適的工具。
3 方法論偏執(zhí)
篤信方法論,在熟知一件事情具體的做法和最佳路徑之前他們無法開始行動,他們會需要花時間了解Insanity和HIIT的差別而推遲運動計劃,他們會因為不確定買哪一本參考書而推遲學習計劃,為了避免走彎路浪費時間和精力,而往往造成行動力減弱的態(tài)勢。
4 自律
比起所謂“成功學”,更喜歡“知乎式”的“通過個人管理,實現(xiàn)對自己生活的掌控”,他們也很信服“自律帶來自由”的說法。比如:與其擔心錢不夠花,不如設定好預算,記錄開銷,把沒用完的budget拿去炒美股;與其時時擔心發(fā)胖,不如靠記錄卡路里來管理自己的口腹之欲,知道今天還有500大卡沒有吃,就可以欣然為自己加餐一只雞腿。
5 購物理性
雖然為了高效生活會買很多東西,但面對市面上的各種商品,他們更能保持清醒和理性。消費的時候,量化人類追求可確定、可掌控帶來的安全感。因為不想在消費的時候遇到雷區(qū),他們信賴連鎖店和大品牌。比起情懷和浮夸的品牌故事,他們相信營銷中科學化的論述和對產(chǎn)品功能的全面分析。在買東西之前,他們也更喜歡看測評。
6 訂閱
喜歡訂閱的概念,這相當于一個制定好規(guī)則的世界,只需一個啟動鍵就可以平穩(wěn)地運轉起來。避免措手不及,在餓極了時,卻要面對空空的冰箱和儲物柜,是他們無法接受的事實。他們希望商品能定期送上門,他們不用穿過半個城市到精品咖啡館,或者每周都上一次淘寶挑選,就能收到喜歡的咖啡豆;在忙得團團轉的時候,也能定期收到一束鮮花,哪怕是自己買單。
7 可操作
他們中很大一部分可能是“生活小苦手”,但又享受一個人有品質的生活,因此他們希望生活中的一切都可操作、可執(zhí)行。比如洗衣液上最好注明“3-5件衣服使用1/4瓶蓋”;食材包要把各種食材的分量比例都備好,并且寫清楚烹飪方法,相比“鹽少許”、“淀粉若干”的中式食譜,它們會更喜歡可以精確計量的西式菜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