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瑋
每一個孩子都是傳播愛的天使,是我們平凡人生的幸福源泉。一旦為人父母,就意味肩上扛起一份永遠不能推卸的責任。但是,我們心甘情愿,我們樂此不疲
孩子是家庭的未來,是父母血脈的延續(xù)。我們因為孩子而成為人父或者人母,但是事實上很少有人因此而感謝孩子。不是嗎?經(jīng)過十月懷胎,一朝孩子呱呱墜地,我們會為自己成為“爸爸”或者成為“媽媽”而歡欣雀躍,會感謝老天感謝伴侶感謝命運等等。對于嬌嫩的孩子,父母們會細心呵護,會嚴格教養(yǎng),卻不會感謝。
孩子長大成人后,就像雛鳥長大了,羽翼豐滿,總會有離開父母舊巢的一天,振翅高飛,他們將飛向更廣闊的世界。在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時光里,我珍愛每個生命,珍惜每分每秒,珍視每份情感,珍藏每個瞬間,時常感恩我的生命中能有如此美好的緣份……
1+1=4:表示愛的“算式”
那一年的春天,那一天的凌晨三點,離預產(chǎn)期還有幾天的妻子突然出現(xiàn)臨產(chǎn)跡象。平生第一次面臨這種狀況,我不免手足無措。幸好岳母前幾天已從湖南趕到北京,她指揮我往包里裝上需要的東西。之后,我背著一個小包,岳母攙著妻子,我們匆匆忙忙趕往最近的北京婦女兒童醫(yī)院。由于是之前建檔的定點醫(yī)院,進行了初檢后,妻子順利地進入了產(chǎn)房。
焦急的等待中,時間的流逝顯得格外的緩慢。漸漸地,天亮了,紅日升上城市的天空。那個陽光明媚、生機盎然的春日之晨,女兒余果呱呱墜地?!罢l是吳ZF的家屬?生了一個女孩,非常健康!”護士非常及時地在走廊里向我們告知這個好消息。那一刻,我滿心的歡喜,又感慨不已:“從今天起,我有女兒了,我是爸爸了!”
妻子和孩子還在產(chǎn)房觀察,岳母在走廊等候。我沖出醫(yī)院,來到大街上。我找到一家鮮花店,定制一束送給妻子的鮮花。我并不是一個浪漫的人,送花這種舉動對于我來說是平生第一次。我不知道,這個時候還有什么更合適的方式,能夠表達我對妻子的心意——也許這一束鮮艷芬芳的花便能最直白又最具深意地傳達我的心聲。
妻子和女兒被安排住進了8號房間。我舉著鮮花進來時,妻子靜靜地睡著了。岳母正舉著奶瓶在給初生的小嬰兒喂水,我便站在一邊看著,看女兒那小小的嫩嫩的如同蓓蕾一般的小嘴撮著奶嘴,用盡力氣吮吸著奶瓶里的水。女兒喝了一點水后,岳母便把孩子遞給我。我第一次抱起了自己的女兒——她穿著連體的小花衫,小小的身體柔軟得幾乎就像沒有骨頭。我的胳膊僵硬地伸得直直的——既不敢稍微有一點晃動又不敢太使勁,生怕沒抱好,一不小心傷到孩子。
妻子醒了,我把女兒放在妻子身邊,準備給她們母女照一張具有紀念意義的合影。妻子覺得照相機閃光對初生的小嬰兒眼睛不好,不樂意照相。于是,我就給她們照了這么一張合影照片——女兒躺在床上,妻子半躺著,她用手掌半遮住女兒的眼睛。
女兒四歲生日的第二天,我們的家庭又迎來了一位新成員——在我們殷切期盼下,超過預產(chǎn)期幾天后,兒子余岳架勢十足地登上了他的人生舞臺。
那天下午,晴天麗日間突然飄起了牛毛細雨。醫(yī)院窗外高大的梧桐樹,剛長出的新葉被雨水一滋潤,青翠欲滴。稍遠處的綠化帶里,一片青草綠得發(fā)亮。我正陶醉在這“春雨如酥,潤物無聲”的意境中,突然聽到手機響了,一看:“生了!”原來是妻子發(fā)給我的短信。我正在嘀咕是男孩還是女孩,產(chǎn)房門口有人在大聲叫著“誰是吳ZF的家屬?剛生了一個胖兒子!”
接生的醫(yī)生在病房見到我時,向我豎起了大拇指,“您的妻子真?zhèn)ゴ?!真?zhèn)ゴ螅。≌鎮(zhèn)ゴ螅。?!”原來,妻子在生產(chǎn)過程中非常冷靜而且非常勇敢,配合醫(yī)生的指導,所以即使孩子個子大媽媽個子相對小,但是生產(chǎn)過程非常順利。
我事先已經(jīng)給孩子制作好了一個大生日賀卡,并購買了當天的報紙近十份。孩子出生后,我第一時間趕到不遠處的郵局給生日賀卡蓋上當?shù)禺斕斓泥]戳,然后請接生的醫(yī)生和護士在上面簽上名字,作為永久的紀念。
當天下午幼兒園放學后,我領著女兒來醫(yī)院看媽媽和弟弟。她已有兩天沒見到媽媽了,很想媽媽。女兒一路上蹦蹦跳跳,非常高興。
女兒的眼睛清澈得如同一汪泉水,此刻那汪泉水似乎閃動著歡樂的波光??粗鴥蓚€小腦袋親密地挨到一起時,我心里的甜蜜無法言喻?!皟蓚€小寶貝,以后爸爸會成為你們強大的依靠。有了你們,爸爸覺得自己充滿力量,無比強大!”
書香:生命的“養(yǎng)分”
兩個孩子小的時候,都喜歡聽媽媽講故事,晚上總要求媽媽講幾個故事才肯上床睡覺。妻子是個很有耐心的人,她從不厭煩給孩子講故事,并且她會講的故事也多,每每講得繪聲繪色。我記得,兒子小的時候總會“耍賴”,聽完幾個故事后還不滿足,便纏著媽媽“再講一個,再講一個”。
妻子在講所編的故事前,先讓孩子說出幾個希望在故事里出現(xiàn)的詞,然后根據(jù)這幾個詞,即興編一個有趣的故事。而且,每每到了故事發(fā)展的轉折點或是緊要關頭,妻子會有意停下,讓孩子開動小腦筋自己接著往下編。
有些時候,我在一邊寫作,妻子帶兩個孩子在一側共讀。最初,是妻子拿著書給孩子讀,孩子邊聽邊看,不知不覺地認識了大量的漢字。慢慢地就變成了他們仨互讀,孩子漸漸從“聽媽媽講故事”過渡到自己看書。有時候妻子給兩孩子念,有時候孩子分別讀給妻子聽,我在一旁偷聽。再大一些,孩子開始跟妻子講述故事帶給自己的觸動,妻子就給孩子講講故事中所蘊含的人情道理。就這樣,孩子在享受閱讀的親子時光中愛上了閱讀與寫作。
就在那個時期,女兒寫作的數(shù)量大增,質量也有了飛躍,有逾百篇文章發(fā)表在各類刊物。而且,她還出版了《金色的小腳印》《最女生》《“00后”的心事》三本個人專著及“陽光姐姐”系列的多本選本《旋轉星星島》《冰雪公主尋夢記》《果味夏天淑女派》,得到了包括央視等數(shù)十家媒體的報道。從她的文字里,可以看到她的成長,尤其可以看到她那純真善良美好的心靈,正如一位給她寫書評的“大朋友”所言,“滿滿的正能量”。
也許是受到姐姐的直接影響,兒子也非常喜歡讀書寫作。女兒要出第一本書《金色的小腳印》時,兒子為姐姐這本書寫了“序”,他不甘示弱地寫道,“我也要像姐姐一樣,出一本厚厚的書”。果然,一年以后,兒子的第一本書《小筆尖下的童真》如愿出版了。
2015年,我家被推薦選評為“北京十大書香之家”:2016年又被推選為全國“書香之家”,我個人也被評為“全國十大藏書人物”。迄今為止,我在崗位和專業(yè)上獲得各類榮譽也不算少,但是我把“書香”這份榮譽看得最重,因為這些榮譽是全家人共同獲得。同時,我也希望濃濃的書香繼續(xù)滋養(yǎng)我們這個家庭。
旅游:成長在“路上”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讀可以豐富人生體驗,那么,帶著孩子們走近自然、走進社會,可以讓他們在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中讀到無字之書,學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這些年來,我們一家人以“旅游”的名義走南闖北,到過許多地方,也留下許多難忘的記憶。
有一年國慶期間,我們全家去了承德、隆化、赤峰。之前我們想的是去南方,可是節(jié)假日去熱門旅游目的地的車票特別緊張,我們只好轉而在北京周邊旅游。沒想到,即使是周邊城市,也只有站票。當時,妻子打起退堂鼓。我一錘定音:“就是站票,我們也要出發(fā)?!?/p>
在火車上,我們站了一個多小時后才找到空座位。到了承德,我們馬上買票去參觀避暑山莊、班禪行宮。為了節(jié)省時間,我們當晚并沒有在承德住宿,而是乘坐火車趕去隆化。第二天一早,我們在隆化參觀了與英雄董存瑞有關的所有景點。第三天,我們又坐上去赤峰的火車。在赤峰,我們最后的一個活動是登紅山主峰。登山很累,可是登頂成功后我們覺得身心俱爽。
這樣的旅行,別人可能會覺得難以想象,認為完全是自討苦吃??墒牵覀儏s從中得到意外的收獲,感悟到還有一種親子教育叫做“在路上”。
這種快節(jié)奏的旅游確實非常辛苦,有時為了趕火車我們不得不爭分奪秒,連走帶跑。但是,孩子們和我們在一起,沒有抱怨,沒有嬌氣,非常懂事,也學會了忍耐,學會了自律。相比別人旅游“曬美景美食”,“曬舒適”,“曬奢華”,我更在意的是孩子們在這種簡單的旅行當中接受到了“吃苦教育”,這是生長在都市的他們平常生活中所缺乏的,是拿錢都買不到的難得的人生體驗。
而且,和父母一起奔波在一個遙遠陌生的城市里,或者共同跋涉在一處雄偉陡峭的山路上,又或者各抒己見熱烈議論著旅途上邂逅的人和事等等,這種接地氣的旅游,不時地給孩子們打開生活的全新一面。從中,孩子們能體會到家的溫暖,感悟到親情的親密無間,體驗到人世間的紛繁復雜。這些關于人生的經(jīng)驗,必定會自動累積在他們的知識庫里。日后當他們踏上漫長人生征程時,這將會是給他們安慰與啟示的“心靈雞湯”。
2016年暑假,我們一家飛越千山萬水來到俄羅斯,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留下我們的足跡。眾所周知,俄羅斯是一個文化藝術的天堂,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更是處處洋溢著古典高雅的藝術氣息。這一趟旅行,確實稱得上文化之旅、藝術之旅。在俄期間,我們全家比賽似的各自寫各自的旅行日記。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所有父母的共同心愿。愿景肯定是美好的,過程就難以肯定了,也許美好,也許痛苦。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社會粗暴灌輸給孩子的是“成王敗寇”的功利教育,到處充斥的是“金錢至上”的浮華躁動。應該給孩子樹立怎樣的人生觀、價值觀?怎樣的教育,才能讓孩子在物欲橫流的世界,保持耳清目明,堅定地追求真理?我們和其他家長一樣,時常會思索這樣的問題。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不能耽誤,不能錯過,所以讓我們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多多陪伴孩子吧!我認為,影響或決定孩子早期成長的不是學校,而是家庭。成長中的孩子,需要有濃濃的“書香”熏染,需要入世了解世間百態(tài),需要拿起筆書寫所見所聞所思所悟。孩子一天天成長的同時,我們也在成長——希望我們都能成長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責任編輯 王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