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文
(袁州區(qū)慈化鎮(zhèn)慈化小學,江西 宜春 336000)
全面優(yōu)化小學語文教育的措施
張 文
(袁州區(qū)慈化鎮(zhèn)慈化小學,江西 宜春 336000)
實現(xiàn)小學語文教育與文化教育的融合,需要對小學語文教育進行全面優(yōu)化。要改變小學語文教學的指導思想,要逐步推行先學漢字、后學拼音,要將語文教學形象化生活化,要實現(xiàn)小學語文教學考核的重大轉變,要切實提高小學語文教師的素質和素養(yǎng)。
語文教育;文化自信;形象化;先認漢字
思想觀念、文化習慣、主要觀點、個人性格的形成與塑造,主要是在幼兒期和青少年時期完成。從文化社會化的角度來說,文化學習和習得必須從兒童時期開始。因此,要真正樹立牢固的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真正做到讓個人認知、認可、依戀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就必須從兒童抓起。在國家的正式教育階段,就必須從小學開始,做好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傳承工作。
實現(xiàn)語文教育與文化教育的融合,是做好語文教育的必然要求。語文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僅要求學生認識語言文字本身,而且要讓學生領會語言文字豐富的含義。與表音文字不同,漢語是非常典型的表意文字。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漢語豐富的內涵,多音字、多意字現(xiàn)象非常普遍。在不同的語境中,漢字的音義就會產生變化。正是由于這種音義之間的多樣性和交叉性,推動了漢語的豐富發(fā)展,使得漢語的表達充滿了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小學語文教育,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漢字的準確含義,更要讓學生把握漢語豐富的意義,讓學生在靈活使用和交叉運用中,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就此而言,漢語教學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語言文字的單獨含義,而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了解語言文字背后的具體語境,特別是語境之中的豐富含義。這就要求對語境、語言文字的起源有較為豐富的了解。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與傳承,離不開語文教育。語言文字是概念化和高度濃縮的歷史與文化,是文化最基礎也是最根本的載體。語文教育,是兒童、學生學習和社會化最早、最重要的途徑。在語文教育之前,文化的教育和傳承難以順利展開。因此,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和傳承,必須從小學語文教育開始。如果將語文教育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完全割裂開來,對語文教育和傳統(tǒng)文化教育而言,都將帶來非常嚴重的不良后果。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小學語文教育是語文教育的第一顆扣子,如果這顆扣子扣歪了,整個語文教育就會走在錯誤的道路上。一旦小學語文教育放棄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和傳承功能,錯誤的思想觀念、盲目崇洋媚外的文化就會注入到小學生的腦海之中,就會從根本上瓦解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一方面忽視語文教育,忽視語文教育中的文化傳承和價值觀教育;另一方面又極端追捧英語教育,甚至讓兒童最早學習英美的語言文化,花高價讓兒童到英美國家參加各種文化體驗活動。這種現(xiàn)象在當前一些學生家長中不同程度的存在。長此以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合法性基礎將不復存在,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將被徹底顛覆。
在小學教育階段,實現(xiàn)語言教育與文化教育的融合,是實現(xiàn)小學語言教育目標和宗旨的根本要求,也是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根本要求。在全球文化沖突、軟實力之爭日益激烈的條件下,忽視語文教育、忽視語文教育與文化教育的融合,將會帶來嚴重的后果。
小學語文教育與文化教育的融合,必須從指導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考核和師資力量等方面出發(fā),進一步優(yōu)化小學語文教育。有一些語文教師,仍然堅持應試教育的思路,將語文教育完全視為工具教育。認為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正確地拼讀和書寫漢字,再根據(jù)考試大綱的要求,讓學生死記硬背一些句子和段落,根據(jù)固定的格式造句、寫作文。在考試中拿到高分,就是好的語文教育。這種教育和思維方式,將語文淪為簡單精確的表意工具,意圖用應試教育的方法讓學生掌握這門工具,與文化教育和素質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馳。
語文教育與文化教育的融合,首先要改變語文教學的指導思想。語文教師要將語文教育作為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和載體。通過語文教育,展現(xiàn)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要讓學生通過語言學習,掌握了解中國深厚而豐富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每一個漢字、詞組背后,往往蘊含著特定的歷史故事、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和文化內涵。讓學生掌握這些文化內涵,并通過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同時也讓學生在漢語的豐富內涵中,培育出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語文教育形象化,就是遵循漢字的基本規(guī)律,以更形象化的方法來表達漢字,將漢字背后的真正內涵表達出來。就小學語文教育的漢字內容來說,大多數(shù)漢字都可以通過圖像、故事的方式表達出來。用圖像、故事的方式來表達漢字,不僅豐富了漢字的內容和意涵,還原了漢字傳承的文化內容,更讓漢字學習變得形象有趣,讓學生更加容易接受。語言教育生活化,就是要根據(jù)時代的變化,將語言的內容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語言文字是內容和意義的載體,是文化之網(wǎng)和生活之網(wǎng)上面的一個個節(jié)點。語文的學習也應該遵循這樣的規(guī)律,讓學生回到語文的本質。教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多運用生活中的場景和事例,幫助學生增加對于語言文字的了解。就這一點來說,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方法,尤其是一些民國年間的語文教材和教學方法,值得借鑒。
拼音是漢語發(fā)展史上的重大成果,讓漢語教學更為便利。然而漢語本身就是一個表意系統(tǒng),而非表音系統(tǒng)。從漢字六法里面就可以看出,簡單而基本的漢字實際上就是通過象形、指示、會意這三種基本的方法造就的。這就意味著,在一些相對簡單而基本的漢字中都有特定的含義,這些含義與文字的結合就是傳統(tǒng)文化的體現(xiàn)。小學教育階段,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的語文教育,都是從一些最基本的漢字開始。對于這些漢字而言,先拼音后漢字往往會讓學生忽視漢字的象形內容和豐富含義。先漢字后拼音,則更容易讓學生了解這些漢字背后的象形內涵和豐富意義。這樣的學習方式,更符合漢字的本質特色。
單一應試教育的考核方式,對小學語文教育與文化教育的融合,會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小學語文教育考核,首先應該將語言考核與文字考核結合起來,將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結合起來,也就是必須將口試與筆試結合起來。其次,要將語文考核與文化考核結合起來。在考核過程中,不應該只是簡單考查學生對文字的拼讀和書寫能力,更要注重學生能否清晰表達語言文字的含義,是否掌握了語言文字背后的象形世界和文化內涵。第三,要將知識考核與行為考核結合起來。文化不僅是知識,更是信仰、價值觀和行為規(guī)范。好的語文教育,要做到語文與文化并行,知識與行為并行。讓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真正內化到學生的行為和修養(yǎng)當中,讓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成為學生提高自身素質、氣質、修養(yǎng)的重要內容。就此而言,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也應當成為語文考核的重要內容。
小學語文教育,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做好小學語文教育,實現(xiàn)語文教育與文化教育的融合,對小學語文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一是小學語文教師應有較高的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缺乏相應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與修養(yǎng),就很難做到語文教育與文化教育的融合;二是小學語文教師應具有較高的道德修養(yǎng)與人文素養(yǎng),學為人師、行為人范,語文教師承擔著更重要的模范作用;三是要求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具有開放的頭腦和靈活的教學方法,能夠不斷地將生活與教學結合起來,讓學生真正做到將語文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
張 文(1970—),男,江西宜春人,袁州區(qū)慈化鎮(zhèn)慈化小學,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責任編輯 徐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