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元明
幾年前看到一篇文章講,“別老說‘春節(jié)吃餃子”。作者是寧波人,到北京上大學之前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餃子,可是每到春節(jié),電視臺總充斥著回家吃餃子的畫面,他們似乎傳遞這樣一個信息:中國人都是吃餃子的??墒聦嵣?,我們也是中國人,但我們不吃餃子,很有些憤憤不平的味道。
寧波兄弟說得沒錯。春節(jié)吃餃子,主要是北方人,南方人大都是吃湯圓。我的老家重慶,幾十年前還屬于四川,以吃稻米為主,過年就是吃湯圓的。
記得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和中期,農(nóng)村狀況還好,吃飯基本不成問題,過年幾乎家家都推湯圓。做法有點復雜。臘月三十前,先把糯米泡上,過一兩天,就連水帶米一塊上磨推,就像磨豆腐一樣;然后將磨好的米漿裝一大口袋吊起來,水流干了,就成了湯圓面。一般一磨就是十幾二十斤,要吃到正月十五,不像吃餃子,隨時就可以揉面。這推磨是個硬功夫,時間長,又費力,全家齊上陣,小孩也要搭把手。
餡也不簡單,見母親做過:買來核桃仁、芝麻、花生等,炒一下,然后搗碎,加上紅糖與熱豬油拌勻了,又香又甜。也是一次就做一大盆,夠整個春節(jié)期間用的。
包湯圓也有講究。先抓一塊面,在手掌中壓平了,捏成一個窩兒,再捏一塊餡,放在窩里,團圓了,如乒乓球大小。
初一早上,必定吃湯圓,然后就可以上街看熱鬧了。初二開始走親訪友,上午10點左右都會吃到主人家的湯圓,叫做“打腰站”,就是墊補一下;午飯一般比較晚,因為人多,又要豐盛,要多費時間,不能讓客人餓著。
估計這湯圓,就是團團圓圓的意思,這更符合過年的本意。
到了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年還得過,記得那年三十晚上,母親拿了一斤左右的米,磨成面。然后用稻草燒成灰,用開水一泡,再把灰水濾出來,和面搓成一個個面團,說是“灰水湯圓”,放到初一早上吃的??蓛蓚€弟弟才幾歲,眼巴巴望著“湯圓”就是不肯睡。無奈,母親給他倆一人煮了兩個吃了才心滿意足了。
1973年春節(jié),我上南開大學第一年回重慶過年。那時是憑票買副食品,其中一項就是湯圓面和湯圓芯子票。我憑證件也領到一份,高高興興過了個團圓年。
往事已矣,現(xiàn)在家鄉(xiāng)人的生活已經(jīng)大變,但吃湯圓過年的風俗沒有變。其實,北方的餃子、南方的湯圓也只是一個大概。中國這么大,56個民族,過年的風俗各地又有所不同,過年除了吃餃子、湯圓之外,肯定還有吃別的,如果把它們都翻騰出來研究一番,必定豐富多彩。
每年過年,我必定買幾盒北京稻香村的黑芝麻湯圓,那味道還說得過去。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