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岐恩
(嶺南師范學院粵西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廣東湛江524048)
·哲學研究·
正當及其合理性闡釋
崔岐恩
(嶺南師范學院粵西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廣東湛江524048)
正當一直是倫理學、政治學中的核心命題之一。在古希臘倫理學中,正當、善、美好生活三者內在統(tǒng)一,但是在康德之后日益分離?!罢敗奔粗溉藗儯ò▊€體和群體)在行動時所應該堅持和體現(xiàn)的合理性原則,同時也是人們評價其他人行為“對錯”(真理意義)、“好壞”(法理意義)、或“高尚與低俗”(倫理意義)的價值標準?;谡?shù)娜S解析,可以得出結論:正當即合理。合理性原則具體化為三種小寫的“理”:合真理——真理性正當;合倫理——倫理性正當;合法理——法理性正當。具體領域“理”(right)是大寫“理”(RIGHT)之種,大寫“理”是具體領域“理”之屬。最完美的實踐行為應該在三種意義上都具備正當性或者達到某種和諧,即“厚正當”,只有“厚正當”才與最理想的“正當”完全對應。
正當;合理;真理性正當;倫理性正當;法理性正當
正當一直是倫理學、政治學中的核心命題之一,如西季威克提出:倫理學與政治學這兩個學科共同的獨特目標是系統(tǒng)思考“如何行為才算是正當?shù)摹保?]49。在古希臘倫理學中,正當、善、美好生活三者內在統(tǒng)一,但是在康德之后日益分離。越來越多的倫理學者提出善無法與正當劃等號,如羅斯強調:正當更多的意義在于行為的合法性,而善則取決于動機,因此正當?shù)奈幢厣贫普呶幢卣敚?]。唐凱麟則認為“正當”所指為非道德行為,即無關乎善惡問題[3]??档?、西季威克、羅斯、羅爾斯、波特等把正當(right)與應當(ought)視為意義相同的概念[4]。但也有很多人并不認同,如布勞德反對道:“應當?shù)亩际钦數(shù)模钦數(shù)奈幢囟际菓數(shù)摹保?]?!皯敗笨煞譃榈赖聭斉c非道德應當(知識應當)兩種。西季威克同時認為正當是人們實踐推理的第一個直接尺度,但是它絕不同于善[1]49。生態(tài)倫理學者萊奧波爾德說,“一種事情趨向于保護生物共同體的完整性、穩(wěn)定和優(yōu)美時,它就是正當?shù)模斔鼈兣c此相反時,它就是不正當?shù)摹保?]。生物倫理學家彼得·辛格認為正當?shù)氖虑榫褪潜M力滿足由行為引起的所有人的偏好[7]。廖申白教授認為,正當行為,“通常以滿足那行為所處的同其他相關行為關系的那些特有約束性的方式去做出的行為,這種行為對我們自身或相關他人是適度的、合宜的,因而是正當?shù)??!保?]85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學》中提出外在自由與內在自由(擁有實踐理性的人進行自我立法是人的內在自由),自由法則相應有外在律法(實踐理性的權利法則,由外在立法機關規(guī)定的義務即法律義務或權利義務)與內在律法(實踐理性的道德法則,即善德的義務或倫理的義務)。正當行為是出于我們對外在律法的尊重?!斗嗾摗分械抡Z“Recht”公正、正當、權利等義,且隱含道德性正當[9]50-54。在康德看來,“可普遍化原則”是判斷行為是否正當?shù)囊粋€標準??档禄谡敚嗬┑钠毡橐?guī)律,認為正當同他人自由兼容,行動者只要不侵犯他人正當,不必苛求行動者自身德性的完善,而僅需行動本身的正當即可(如同性戀等)??档轮蟮臋嗬撘?guī)范倫理學有個明顯的趨向——善、正當、德性各自分崩離析。正當不以善目的為根基,也不再內嵌于德性,而是從人的實踐理性的外在自由中直接引申出獨立的正當概念。此正當須通過社會正義來實現(xiàn),以制度、律法、權利等為表征。羅爾斯的《正義論》成為此種進路的標桿。對于全球化、多元化社會共同生活而言,社會正義是首要價值,因此相比德性而言,正當(法權)更具優(yōu)先價值。事實上,今天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市場經濟中,法理性正當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生活正常運行的堅實基礎。
赫斯特豪斯在解析行動正當性的三種邏輯結構(道義論、功利論、品質論)[10]后,力推規(guī)范美德倫理學(Normative Virtue Ethics)。在他看來,規(guī)范美德倫理學對行為正當性的辯護基于行為者的美德品質。換言之,這種倫理學行為正當性的主張是以行動者為中心的(Agent-Based),這有別于其他如道義論或功利主義的正當性辯護——他們以行動為中心(Action-Centered)[11]。這正是規(guī)范美德倫理學之優(yōu)勢,本文企圖為將來建構價值品質倫理學(Value Character Ethics)初做探索就是借鑒于此,希望把基于行動本身的行為正當性的價值原則與基于行為者本身的內在品質相融合。
目前,關于正當已經出現(xiàn)多維的理解,正當既有道德性又含非道德性,既專注行動本身又不放棄目的善。如合目的性的建制性正當與基于內在沖動的原生性正當之間的關系問題成為不同“道德謀劃”間的派別之爭,也是道德“反知識論”、“反理論”的爭論焦點[12]。
石中英以“主體提出或滿足需要的正當性原則”[13],來定義倫理學、哲學領域的價值。他認為正當性原則并非直接相關于客體本身屬性,而是與主體行為直接有關,是支配與引導主體行為的重要因素。在此意義上,“正當”即指人們(包括個體和群體)在行動時所應該堅持和體現(xiàn)的價值原則,同時也是人們評價其他人行為“對錯”(真理意義)、“好壞”(法理意義)、或“高尚與低俗”(倫理意義)的重要標準。正當或正當性雖如羅斯所言[14]難以做統(tǒng)一的定義,但是我們可嘗試從三種意義上進行應用分析:真理意義的正當the truth or fact)、倫理意義的正當the right(being in accordance with whatis just,good,or proper)[15]、法理意義的正當the rightor legitimate(accordantwith law or with established legal forms and require?ments)[16]。為何從這三個方面對正當性進行分析?三分法主要來源于石中英的價值思想,同時還參考了蔣開富[17]、金觀濤[18]423-462等的觀點。
真理意義、倫理意義和法理意義都含有一個“理”,為了遵從“奧卡姆剃刀”,特此提出一個簡明精要的概念——正當即合理(大寫的“理”RIGHT,異于日常用語之“理”、也異于具體理域之“理”。后兩類可稱為小寫的“理”right)。這也契合了金觀濤的觀點:“理”是正當性的最終根據(jù)[18]423-462。其實,在倫理學史上,“正當”、“善”、“合理”這些概念一直相伴左右,彼此從未遠離,如西季威克認為“善的”就是“合理地被欲求的”;“個人為了他人的更大幸福而犧牲他自己的善或幸福實際上也是正當?shù)摹保?]2。弗蘭克納認為,倫理學方法可解釋為某種“合理”程序,據(jù)此我們可以決定每個人“應當”做什么——或者對他們來說做什么才是“正當?shù)摹?。陳江進說,“正當是指人們只要按此行動就肯定是根本合理的”[19]。
正當性原則即合理性原則。合理性原則具體化為3種小寫的“理”:合真理(right truly)——真理正當性;合倫理(right morally)——倫理正當性;合法理(right legally)——法理正當性。具體領域“理”(right)是大寫“理”(RIGHT)之種,大寫“理”是具體領域“理”之屬?,F(xiàn)實行動中的正當性依據(jù)何種“理”,需要價值智慧運作。價值智慧就是價值主體在各種情感、天賦、理性和經驗的作用下對價值原則進行判斷與擇取、解構與重構、內化與實踐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多元智能[20]。價值理性的能量有限,在由價值智慧選定“理”之后,在具體的理域中方能凸顯理性的運作功能。最完美的實踐行為應該在三種意義上都具備正當性或者達到某種和諧,可以被稱為三維正當,也可稱為“厚正當”[21],只有“厚正當”才與“應當”完全對應。三者關系如此:真理意義的正當性是基礎,也是正當性的背景性條件;倫理意義的正當性乃核心,常常起著終極價值的角色;法理意義的正當性是對前兩者的確認和固化,經常有滯后性。人類在邁向終極的幸福社會過程中,三者間總是處于緊張的互動中。首先是真理及其實踐的基礎作用,使得由此決定的倫理正當性和法理正當性在總體上螺旋式上升。人類從初級階段走向高級階段,因其理智而逐漸從必然王國邁向自由王國,進而因其“自由”,人才能真正踐履并享有倫理正當性和法理正當性。在人類對“自由”的獲得性歷程中,其正當性也同步演進,日益合理、完備。在其中任意兩種意義上具備正當性,可稱為二維正當;僅僅滿足一個意義上的正當性,可稱為一維正當。在現(xiàn)實中,很難達到厚正當,因而我們所謂的正當性總是不完備的。一維正當如只合倫理:“好心辦壞事”、“老好人”;一維正當如只合法理:“合規(guī)行為產生壞效果”、“大義滅親”、“公報私仇”、“愚忠”;一維正當如只合真理:“太較真兒”、“認死理”。
真理即客觀規(guī)律或事實真相,真理性正當即合真理——遵循客觀規(guī)律、實事求是和取得某種客觀功效。作為行為正當性的理據(jù)之一,這里所說的“真理”有別于自然科學中那些與價值無涉的真理,即切近于倫理學中所說的“良知”[8]413。??抡f,“真理其實是在某一歷史環(huán)境中被當作真理的事物”,因此合真理其實是以當時人們所掌握的知識為判據(jù)。[22]。
皮爾士也認為:“真理這個概念要通過一種永無止境的探索、試驗活動來獲得理解,而且真理服從于為我們的經驗所認可的東西。那是在某一階段、某一范圍達到真的效果,是暫時的真理?!保?3]74-77王成兵在解析皮爾士科學形而上學觀時說,不管是“意義的澄清”還是“信念的確立”,最終要達到的都是對實在的真理性的把握[23]74-77。雖然這里的真理性相殊于本文之義,但“意義”、“信念”很難脫離與價值的干系,也即價值和某一境遇的所謂真理天然具有聯(lián)系。誠如龔群所說,“價值問題是以事實問題為前提的。價值如果離開了事實,就抽掉了價值問題的客觀基礎。”[24]
張岱年認為,正確的認識,稱之為真。謀求滿足主體的需要,必須對于客體和主體自身有正確的認識,即對于客觀世界與人類自身有正確的認識[25]。這里“謀求滿足主體的需要”與石中英對價值的界定“主體提出和滿足需要的正當性原則”具有很強的相通性,也即關涉到價值。張岱年也認識到價值與“真”的內在關聯(lián)性,“真”便是正確認識、客觀規(guī)律、經驗事實等??陀^規(guī)律或經驗事實被人所掌握或體悟就化為人們所知的“知識”,知識是真理的化身、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結果,同時也是人們指導自己行為的準則之一[26]。正如實用主義者的主張,知識是“行動的工具”,“真理”就是“符合實際效用”或“行動的成功”[27]。這一點契合于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德性是既使得一個人好又使得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動的品質”[28]。如果我們評價一個行為是正當?shù)亩鴮嶋H上卻沒有成功,那么這種正當只是一種個人玄虛。用實用主義奠基者詹姆斯的一句名言來說就是“有用的就是真理”。所以真理意義上的正當還意味著行為符合實際、取得某種功效,但并非純粹個人功利主義的。馬克思所說的客觀尺度(人類必須按照客觀世界本來面目去認識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從真理)與主觀尺度(人類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認識和改造世界,使社會適應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啟示我們:真正的正當行為應該在“真”(真理)與“正”(正當)上力求達到統(tǒng)一。美德倫理學家也強調這樣的事實:“若我們教育孩子們要誠實,那么僅僅教育他們不要說謊難以奏效。我們必須教育他們要珍視真理?!保?9]
維特根斯坦說,意義存在于用法之中。在這里我們將規(guī)律、事實、科學權當同一組近義的概念。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煊茫⑶叶枷嗤ㄓ谥R。在古希臘,“德性”(virtue)即人的能力和優(yōu)秀性,包含優(yōu)秀的價值品質。蘇格拉底說“德性即知識”[30],開啟了倫理學探索的一個基本方向,即“德性”與“知識”的基本維度。這也是倫理學中價值與真理關系問題的基本視域。蘇格拉底認為,“沒有人是故意做惡的”,惡行乃是由于缺少善知識之故,因而擁有關于善的知識就成為價值行為的前提。人類對自然、社會以及自身的認識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這些認識結果作為真理的一部分,是對客觀規(guī)律的把握,經過提煉凝結可稱之為知識或科學知識。人類行為無時無刻不受制于科學知識,知識的水平與標準成為人類行為正當性的基礎性標尺。當然,從真理的意義探討正當性,是有很大風險。然而基于如下理由,是否能夠成立呢?
第一,雖然真理意義的正當并非簡單地相關于行為的物理性質,而是行為的方式。但是方式也依據(jù)一定的客觀規(guī)律??档绿岢觥耙凑漳阃瑫r也能成為普遍規(guī)律的準則去行動”[31],自由規(guī)律、道德律和善良意志難道沒有客觀規(guī)律嗎?客觀規(guī)律不僅是關于自然的,還有關于社會的和人自身的,而正當著重言說的對象是后兩個。馬斯洛說:“包羅一切的一般法則,即在它們充滿事實這一屬性上,事實的現(xiàn)實性的增加會同時導致這些行為的義務屬性的增加?!保?2]我們可以說,現(xiàn)實性產生義務性,義務性增強價值使命感。某事或某行為越“是”未必越正當,越“不是”則一定離厚正當越遠。
第二,正當與善在德性倫理學中的同質性過渡到規(guī)范倫理學中二者分立,我們發(fā)現(xiàn),正當?shù)膬仍谝蠛幸环N共性,那就是對某種客觀法則的滿足——在亞里士多德那里,意味著適度、中道,在康德那里則是責任、義務。廖申白說:“說一個行為是正當?shù)?,是說它滿足它所處的同其他相關行為關系的那種特有約束性……”[8]83筆者認為,這里所說的“約束性”也包含了基于客觀規(guī)律或經驗事實的客觀法則?!罢斠惨馕吨袨榫邆淇煽坷碛珊透鶕?jù),因為這些行為與事情是出于對一個值得尊重的力量的尊重”[8]255。這里“可靠理由和根據(jù)”、“值得尊重的力量”似乎不應該排除真理或客觀規(guī)律。
真理意義的正當性具有客觀性、科學性。俗語的“合理”(小寫的“理”,異于元概念“正當即合理”中大寫的“理”)。石中英在其專著《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一書中認為,在可預見的范圍內,人類有四種知識型(原始知識型、古代知識型、現(xiàn)代知識型、后現(xiàn)代知識型[33]。當代建基于后現(xiàn)代知識型的教育改革和教師行為是否正當(在此也可用“恰當”,英語中均可用Right)正是教育評價中需要重點考察的內容。從真理維度來看,這種知識性質的變革呼喚著正當性教學行為——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意識、懷疑意識、批判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使學生從小懂得知識都是相對的,任何真理都需批判和建構。所以正當性教學行為應以問題為核心、師生共同探索真理、價值。
真理正當性的典型實踐者如布魯諾。由神甫養(yǎng)育長大的孤兒布魯諾捍衛(wèi)和發(fā)展哥白尼的日心說,提出“宇宙無限論”,并把它傳遍歐洲,被世人譽為是反教會、反經院哲學的無畏戰(zhàn)士,是捍衛(wèi)真理的殉道者。他的行為在真理意義上具備正當性,但其正當性不完善表現(xiàn)在法理意義上(違背當時教義、教廷)和倫理意義上(僭越師長、忤逆不孝)。有些人為了倫理意義和法理意義的正當性,而裝瘋賣傻、難得糊涂,故意如鴕鳥把頭埋在地下,因而大部分人的生活都建立在假相之上,也即是缺乏真理意義的正當性。
基于真理意義的正當性原則主要有:追求真理、求真務實、實事求是、胸懷坦蕩、光明磊落、誠實、認真、求實、尚思、崇理、理性、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質疑精神、批判意識、精益求精、尋根問底、一絲不茍、勤儉節(jié)約、勤學苦練、學而不厭、不恥下問、追根求源,等等。
倫理指人與人相處的良心[8]382-389和道德善,倫理性正當即合倫理——基于人與人相處的良心和道德善而行事。此種意義的正當性具有目的性、內在性。俗語的“合情”(小寫的“理”,異于元概念“正當即合理”中大寫的“理”)。如袁世凱稱帝等,雖然在倫理意義上具有1維程度正當性,然而明顯違背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我們對其批判主要基于真理意義和法理意義上的不正當。
摩爾在《倫理學原理》中宣稱,“正當”意味著“能產生盡可能多的善”[34]。楊義芹認為惡即不正當,就是不利于社會存在與發(fā)展;凡有利于社會存在與發(fā)展的就是善,也就是正當?shù)模?5]。有人認為,符合道德目的者,便是所謂的正當;違背道德目的者,便是所謂的不正當[36]。正如石里克說:“道德上的善只是更一般的善的特殊情形。”[37]在傳統(tǒng)的德性倫理學中,目的、善、德性是內在統(tǒng)一的,德性中自然就蘊含著正當概念[9]50-54。德性論者認為,善永遠優(yōu)先于正當,“怎樣過一種好生活,怎么成為有德性的人”是首要關注點。康德就認為,德福統(tǒng)一就是最高善[38]。而正當就包含在德性之內,并不需要展開。
“有用性”是經濟價值,“真”是科學價值,“善”和“正當性”是倫理價值,“美”是藝術價值,“力”是軍事價值,“巧”是技術價值?!吧啤弊鳛閭惱韮r值在中華文化的價值系統(tǒng)中,它是統(tǒng)攝和支配其它一切價值的?!罢斝韵扔谟杏眯浴薄ⅰ暗赂哂诹Α?、“義重于利”、“文以載道”、“詩以言志”、“智知善惡”、“學以成德”、“技以揚善”等都是中華文化關于善的價值統(tǒng)攝各種文化價值的精煉概述。中華文化的價值觀集中體現(xiàn)在“止于至善”的思想中?!爸褂谥辽啤笔巧频淖罡呔辰??!爸褂谥辽啤背鲎浴洞髮W》:“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笔澜绺髅褡逦幕幸粋€共性,那就是以追求真善美的價值為共同目標,但它們在對真善美的理解和對真善美的價值層次安排及其內在聯(lián)系等方面有較大不同。“至善”是中華文化最高的價值追求,因而其他價值追求都被“善”所統(tǒng)攝,都服從于“善”。
在個體的具體行動中,若僅從倫理角度判斷是否正當,那就意味著“只要一個人的動機是好的,不管他做什么都行?!倍@從直覺上看也是站不住腳的。如韓東屏曾舉“好心辦壞事”的例子:某人突發(fā)心臟病時,一個遵循見義勇為價值原則的路人背起病人就往醫(yī)院跑,結果由于不知顛簸對心臟病人有害而導致病人死亡[39]。很多人認為這是善行,正是基于倫理維度正當性,而忽視了真理維度正當性。所以完善的正當性應該從真理、倫理和法理三個角度來透視。如真正的仁愛包括準確發(fā)現(xiàn)哪些人需要幫助,在何種程度上他們需要幫助,幫與不幫會產生何種后果,等等。這表明仁愛以及其他令人贊賞的善目的本質上包含對發(fā)生在行動者相關情境的真實性的關注,也即從真理維度上論證正當性。再如,甘肅某鄉(xiāng)村女教師用性交易的錢幫助貧寒學生改善學習條件,盡管幫助學生這個“行為片段”具有倫理正當性(無償幫助的道德善)和真理正當性(赤貧學生得不到幫助就會輟學;經過各種努力無果;對于該女教師來說已沒有其他更有效的手段),但性交易這個行為缺少法理正當性和某種倫理正當性,或者說該教師以犧牲自己行為的某些正當性而獲得某些外在的善(如學生的美好生活),因而總體上是否正當,需作綜合考量。
法理即關于契約、法律的內在邏輯與精神主旨。法理性正當即合法理——遵循契約、法律及其內在邏輯與精神主旨。這種內在邏輯或精神主旨切近于亞當斯密所說的“與人類天性一致的正當性原則”[40],也即滿足上一節(jié)倫理正當性的某些約束條件。倫理性正當和真理性正當披上“政治外衣”可能搖身一變成了法理性正當——這是一種真的正當性;真理性不正當、倫理性不正當或“與人類天性不一致的正當性原則”披上“政治外衣”也會魚龍混珠成了法理性正當——這是一種偽正當性。按照亞當·斯密的分析,偽正當性附著在少數(shù)強權者的法律上,基于這種強權者法律的正當性已經為真正的正當埋下了陷阱。所以法理意義的正當性首先包括但不僅限于守法,還包含對法(規(guī)則、制度、契約、法律等)本身的批判和建構。
契約與法理的關聯(lián)進而與價值正當?shù)逆溄釉催h流長。古羅馬時人們把契約當作為神授意的結果,契約行為應對神靈負責。因此,契約是神圣的,任何契約中欺詐、掠奪和不正當行為必遭天譴,而格守信用會得到神靈的保佑[41]。契約精神就是一種理性、自由、平等、互利至上的精神和品格,它意味價值正當是人理性選擇的結果,是人自己為自己立法。休謨認為,利己心才是正義法則的真正根源;個體間的利己心彼此沖突,所以需要契約。人們行為正當意味著不要毀約,契約精神是對價值品質的最好詮釋,因為服從契約更能滿足大多數(shù)人總體的善[42]。近代契約觀念認為契約即正義,契約內容是當事人之間自由意志的選擇或真實意思的表現(xiàn),當事人之間可以任意訂立契約,契約被認為體現(xiàn)了最大公平原則。羅爾斯采取排除法[43]論證了社會契約是制訂社會合作公平條款和正義原則的最有“合理性”、“直覺性”的方式,并指出是公正的理性或合情合理性成分在契約制定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44]。
法理與正當性的耦合源遠流長。在古希臘城邦與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政治紛爭,權力與正義的不平衡使得政治思考有了必要。人們對“權力應該掌握在誰的手里”的追問反映出人們對法理正當性的關切,先人們其實已對追問做出回應——誰最了解城邦的美德與善業(yè)。柏拉圖認為,只有哲人的智慧方能駕馭節(jié)制與激情,才能把個人的仁愛與城邦的正義和諧起來。亞里士多德將合法理與作為公正的德性相聯(lián)系:“合法理和平等當然是正當?shù)?,而不合法理和不平等是不正當?shù)??!保?5]誠如康德所言,“正當?shù)男袨閮H僅是出于我們對外在性律法的尊重”[46]??档略凇兜赖滦味蠈W》第一部分《法權論》中專門探討“Re?cht”(德語詞,表正當、公正、權利等)。他認為與別人自由共存的正當勿需行動者自身德性之完善,只需行動本身正當。這種與他人自由并存的正當主要處理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外在實踐關系,并不優(yōu)先考慮個體意愿的內容和目的,只考慮形式本身?!拔覜Q不應當做其他的事情,我所能意愿的,就是我的準則應當成為一種普遍的立法?!保?7]如當一位老師面臨學生處于地震危險中,無論他是否出自心甘情愿的真心、是否強健、是否會急救,也無論當時地震有多危險,他都應當義無返顧地救學生于危難。至于他是否能把學生救出,他將會遭遇何種后果,則勿需考慮,因為普遍性律令(法理)不允許考慮這些外在因素??档轮蟮臋嗬撘?guī)范倫理學有個明顯的趨向——善、正當、德性各自分崩離析。正當不以善目的為根基,也不再內嵌于德性或品質,而是從人的實踐理性的外在自由中直接引申出獨立的正當概念。此正當須通過社會正義來實現(xiàn),羅爾斯1971年大作《正義論》正是沿此路徑的重大探索。這種正當更多地體現(xiàn)為一種法律、正義、規(guī)則、權利、制度、秩序,須通過外在建構的社會政治來實現(xiàn)。這將為彌補價值實踐中個體品質的脆弱性留下空間。
亞里士多德曾把公正與合乎法(lawful)聯(lián)系起來,而公正其實可被理解為一種正當,從而,正當與法理就有了內在的聯(lián)系?!胺ā笔且环N強制性的價值原則,盡管它不同于道德律,但在價值原則性上,與價值領域的“當然之則”又有相通之處。立法行為本身內含著價值判斷,它是一套價值觀念的體系化。在立法之前,立法者也總是基于特定社會關系和價值原則來立法的[48]。而以“法”來注解價值正當,則從一個方面確認了價值品質與價值原則之間的聯(lián)系。在法治社會,我們尤須警惕把法理性正當推向極致,忘記法理性正當僅僅是厚正當?shù)?/3維,僭越這個度便是另外一種“法理不正當”。
另外,合法理首先包括但不僅限于守法,還包含對法(規(guī)則、制度、契約、律法等)本身的批判和建構。對法理的批判和建構是更深層次的法理性正當,它要求主體具備高超的價值智慧方可駕馭,從而消解“偽法理”,使法律不僅體現(xiàn)出法理正當性,還體現(xiàn)出倫理意義和真理意義的正當性。
基于法理意義的正當性原則主要有:服從約定、重諾守信、忠誠、愛國、守法、敬業(yè)、盡職、責任、公正、和諧、秩序、維護穩(wěn)定等。
最完美的實踐行為應該在三種意義上都具備正當性,即合情合理又合法可以被稱為三維正當,或厚正當(thick right);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正在嘗試三者合一的可能性,如亞里士多德(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康德、馬克思。三種意義的正當性在“原初狀態(tài)”(羅爾斯)或“理念世界”(柏拉圖)應該是統(tǒng)一的,因而可以實現(xiàn)完備性。然而在現(xiàn)實世界三者之間會有各種沖突。另外,真理性正當具備較大的普遍性(即不同主體的共識性、通約性),“真理無國界”即含此意;倫理性正當?shù)钠毡樾宰畹?,因為良心和道德善迄今為止僅僅在抽象的意義上被達成某種共識,而每個主體“內在心靈的呼喚”各不相同;法理性正當?shù)钠毡樾跃又校窃趯φ胬硇哉敽蛡惱韺W正當?shù)拇_認與固化中,政治博弈的結果。
作為正當性依據(jù)的真理、倫理、法理都有相對性、境遇性和變動性。如:我的一個表哥和一個表妹兩小無猜、青梅竹馬,互相愛慕準備結婚。這種行為在古代有正當性嗎?今天為何正當性不足?這里顯示了人類對科學知識的認識變遷,即真理的相對性和變動性。今天相對于古代,我們對遺傳學、優(yōu)生學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近親成員從共同祖先那里獲得同一基因,很可能按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方式傳遞給子女,則其子女會因突變純合子而發(fā)病。所以從“目前所掌握的”真理意義上說,我的表兄妹結婚不正當。而今天法律規(guī)定“近親禁止結婚”也是基于目前人類所掌握的真理或知識。但從倫理意義上看,這是“親上加親”,無論古今,都是正當?shù)摹?/p>
中國傳統(tǒng)政治的突出特點就是以倫理正當性代替法理正當性,法理倫理化與倫理法理化并行。其實,倫理與法理各有邊界,它們在互補中促進社會的動態(tài)和諧。若無倫理,則法理根基不深,難以令人心服;若無法理,則倫理不穩(wěn),難以服眾。美國學者班菲爾德所描繪的現(xiàn)代社會“去道德化”境況,就是呈示了倫理性正當在人們心中日漸式微。現(xiàn)代化這個奇異的東西推崇法理性正當、追逐真理性正當,最終驅人碎片化和原子化,形成“公地悲劇”和“囚徒困境”。
人們在特定價值形勢中,須對所有相關的具有價值意義的特征作出考察,分析所有價值理由,最終做出實際的價值行為。不同場域的主體,對正當性的優(yōu)先性訴求也不盡相同,如對政治場域的公務員而言,法理性正當一般具有優(yōu)先性;對教育領域的教師而言,倫理性正當具有優(yōu)先性;而對學術領域的研究人員而言,真理性正當一般具有優(yōu)先性。但是,一方面“優(yōu)先”并不意味著排他,另一方面,“厚正當”才是最高旨趣。實際上,每當兩維正當性之間發(fā)生價值沖突時,當我們引入第三維正當性時,總會產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A+B>C之效。
人們的價值實踐中,社會得以良性運作,須以“事實為根據(jù)、法理為準繩、人性化為內核”作為宏觀管理思想。如果我們企圖尋找一種固定的、單一的善勢必會把價值問題轉嫁給價值智慧。實際上,好的價值行為的確需要卓越的價值智慧、或者西方哲學所說的“實踐智慧”??鬃釉凇吨杏埂防镆云渲腔鄹嬖V我們“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亞里士多德箴言“美德乃是一種中庸之道”,畢達哥拉斯名言“在一切事情里,中庸是最好的”。看來我們應該學習中外先賢價值智慧“叩其兩端,執(zhí)兩用中”,堅持中道而行。
[1][英]西季威克.倫理學方法[M].廖申白,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2]倪愫襄.善惡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112.
[3]唐凱麟.德治建設中一個重要問題——把握行為“應當”、“失當”和“正當”的維度[J].道德與文明,2001,(5).
[4]王海明.新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46.
[5][英]布勞德.五種倫理學理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134.
[6]LEPOLD A.A Sand Country Almanac[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6:224-225.
[7]辛格.2012年4月24日京師哲學講壇《關于功利主義的論證》的講話[EB/OL].http://www.bnu.edu.cn/xzhd/44730.htm.
[8]廖申白.倫理學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9]劉靜.正當與德性的分離——康德在倫理學主題現(xiàn)代轉向中的作用[J].道德與文明,2011,(1).
[10]赫斯特豪斯.規(guī)范美德倫理學[J].邵顯俠,譯.求是學刊,2004,(2):6-14.
[11]ROSALIND HURSTHOUS.Normative Virtue Ethics.How Should One Live[M].Roger Crisp.Oxford:Clarendon Press,1996.
[12]王強.何謂“認同行動”?——規(guī)范倫理學的一種拓展性分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96-102.
[13]石中英.關于當前我國中小學價值教育幾個問題的思考[J].人民教育,2010,(8):6-10.
[14]ROSS W D.Foundations of Ethics[M].Bakhsh Press,March 15,2007:54-55.
[15][美]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3-4.
[16][法]夸克.合法性與政治[M].佟心平,王遠飛,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1-11.
[17]蔣開富.正當性的語義學與語用學分析[J].廣西社會科學,2005,(5):149-150.
[18]金觀濤,劉青峰.天理、公理和真理——中國文化“合理性論證”以及“正當性”標準思想史研究[J].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01,41(10).
[19]陳江進,郭琰.試析西季威克的實踐理性二元論及其理論意義[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8,(1):51-56.
[20]崔岐恩,張曉霞.價值品質及其結構[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4):35-43.
[21][美]希拉里·普特南.理性、歷史與真理[M].童世駿,李光程,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3):157.
[22]鄧正來.規(guī)則·秩序·無知[M].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2004:序言6-7.
[23]王成兵,林建武.論皮爾士的科學形而上學觀[J].江漢論壇,2007,(5).
[24]龔群.關于道德價值的概念及其層次[J].哲學動態(tài),1998,(1).
[25]張岱年.論價值的層次[J].中國社會科學,1990,(3):3-10.
[26]張文修,梁怡,吳志偉.信息系統(tǒng)與知識發(fā)現(xiàn)[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1.
[27]俞吾金.杜威實用主義與現(xiàn)代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8][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苗力田,譯.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0:15-20.
[29]Rosolind Hursthouse.Normative Virtue Ethics[G]//How Should One Live,ed.Roger Crisp.Oxford:Claren?don Press,1996.
[30]苗力田.古希臘哲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200-201.
[31]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8.
[32]彭運石.事實與價值的融合——馬斯洛內在價值論述評[J].求索,1999,(1).
[33]石中英.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21-30.
[34][英]羅斯(Ross,D.),斯特拉頓·萊克(Stratton-Lake,P.).正當與善[M].林南,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60-65.
[35]楊義芹.公正、善、正當辨析[J].山東社會科學,2010,(5):163-166.
[36]王海明.倫理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28.
[37][德]石里克.倫理學問題[M].張國珍,趙又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22.
[38]謝地坤.從道德的“至善”到道德的“底限”——讀阿多諾《道德哲學的問題》[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2,(2).
[39]韓東屏.論對行為的道德評價方法[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10-14.
[40]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孫善春,李春長,譯.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427-428.
[41]王國銀.德性倫理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16.
[42]休謨.人性論:下冊[M].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560-570.
[43]楊偉清.正當與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2.
[44][美]羅爾斯.政治自由主義[M].萬俊人,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35.
[45]苗力田.亞里士多德選集:倫理學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02.
[46]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8.
[47]謝地坤.從道德的“至善”到道德“底限”——讀阿多諾《道德哲學的問題》[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2,(2).
[48]解興權.通向正義之路——法律推理的方法論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194-195.
On the Right and Its Rationality
CUI Qi?en
(Academy of Education,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48,China)
The right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core propositions in ethics and politics.In ancient Greek ethics,the right,the good and happy life shared inherent unity,but after Kant they were increasingly separa?ted.the right refers to not only reasonable principle that people(including individuals and groups)in action should insist on and embody,but also value standard that people evaluate other people's behavior on-right or wrong(truth meaning),good or bad(legal meaning),and noble and vulgar(ethical meaning).Based on a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RIGHT is rationality.The principle of rationality can be embodied in three kinds ofrights by lower case:righttruth(truth rationality),rightethics(ethics rational?ity),and right legitimacy(legitimacy rationality).The right in specific field is species of the capital RIGHT,and capital RIGHT is genera of the rightin specific field.The mostperfectpractice should be justified in three senses or achieve some kind of harmony,that is Thick Right,only which can fully correspond to ideal right.
the right;rationality;truth right;ethics right;legitimacy right
B82-02
A
1009-1971(2017)03-0088-08
[責任編輯:唐魁玉]
2016-10-24
嶺南師范學院博士專項“師范生價值品質現(xiàn)狀及改進研究”(ZW1303);嶺南師范學院中青年骨干教師境外研修計劃
崔岐恩(1975—),男,陜西勉縣人,副研究員,博士,從事價值教育、符號教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