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案連載(六)"/>
潘遠根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湖南長沙410208)
悟透寒熱說辨證
——醫(yī)案連載(六)
潘遠根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湖南長沙410208)
肌肉痛;瘙癢;無汗
本文引用:潘遠根.悟透寒熱說辨證——醫(yī)案連載(六)[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7,37(1):42-44.
鄧某某,女,47歲。
2015年4月29日初診:一身痛,感覺手臂、大腿常有一處處結(jié)成塊壘疼痛,揉搓后慢慢消散;膝關(guān)節(jié)上下樓時痛重,按摩后可以緩解;晚上有點口苦,怕冷,手心發(fā)熱;月經(jīng)去年開始不規(guī)則。脈微滑,舌極淺淡,胖,齒痕深,苔少。處溫陽化濕湯加減:炙黃芪40 g,紅參10 g,麻黃6 g,附子15 g,羌活10 g,砂仁10 g,干姜10 g,細辛3 g,炒白術(shù)30 g,茯苓20 g,當歸15 g,川芎25 g,黃連3 g,威靈仙10 g,薏苡仁30 g。
5月6日:感覺不明顯,近來睡不太好,下半晚胸背出汗,矢氣多,喉中如有物梗。繼上方加減:炙黃芪40 g,紅參10 g,麻黃6 g,附子15 g,羌活10 g,防風10 g,干姜10 g,細辛3 g,桂枝15 g,炒白術(shù)30 g,茯苓20 g,當歸15 g,川芎25 g,黃連3 g,青蒿10 g,甘草10 g。
5月13日:感覺見好,出汗減輕,身痛緩和一些,手臂、大腿處的塊壘已經(jīng)不再出現(xiàn)。睡眠仍然不太好。近幾年來看過很多醫(yī)生,越來越差,兩腳發(fā)冷,夏天不能受風,別人吹電扇、開空調(diào)時得躲很遠,夏天腳還得穿棉鞋,已經(jīng)沒有信心治療了,以為治不好。上次的藥吃過以后感覺身體暖和一些,人就感到好過得多,吃藥后有了信心。繼上方加減:炙黃芪40 g,紅參10 g,麻黃5 g,附子15 g,防風10 g,干姜15 g,細辛4 g,桂枝15 g,炒白術(shù)30 g,茯苓30 g,當歸30 g,川芎30 g,黃連3 g,青蒿10 g,磁石30 g,炙甘草10 g。
6月10日:上方服14劑,現(xiàn)在睡眠可以了,沒有原來那樣畏冷。繼上方加減:炙黃芪50 g,紅參10 g,麻黃5 g,附子25 g,防風10 g,干姜25 g,細辛6 g,桂枝15 g,蒼術(shù)30 g,炒白術(shù)30 g,茯苓30 g,當歸20 g,川芎30 g,黃連3 g,青蒿10 g,通草6 g,滑石粉10 g,甘草10 g。
按:這個病就是個寒濕身痛,并不特別復雜,但何以經(jīng)過很多醫(yī)生的治療未見好轉(zhuǎn),反倒越治越重,導致病人幾乎喪失了治療的信心?這病唯一具有特征的是,病情發(fā)作時臂和腿會發(fā)生一個個硬塊樣東西,疼痛不已,需要揉搓才能消散,這也不過就是寒濕之氣結(jié)聚不散而已,待陽旺氣充自可消散,也不至于成為久治不愈,越來越重的理由。不過,病人對藥物的敏感性似乎不是很強,用溫陽化濕方藥,且藥力應當也較強的情況下,第一個7劑服下來竟然也全無效驗,病人沒有什么感覺。好在我對病人的病情認準了,不變更治療思路,稍加調(diào)整藥味,繼續(xù)再服7劑。藥后這才見到療效,病人感覺到了希望。這時她才把多年來就醫(yī)的結(jié)果告訴我,覺得現(xiàn)在有信心了。
這個病人治療期間訴說過失眠、下半晚胸背部出汗的問題,只這個病人的身上,睡眠不好仍然是陰盛于下,格陽于上,虛陽擾動引起來的。出汗只見于后半夜,也是陽虛生發(fā)受阻的結(jié)果。這個時候的治療放心去溫陽散寒,不要因為出汗又想到盜汗陰虛方面去了。藥后復診訴睡眠改善不大,加磁石后睡眠轉(zhuǎn)安。
陳某,女,55歲。
2013年7月4日初診:三四年來雙下肢特別畏寒發(fā)冷,熱天要穿內(nèi)褲防寒,用熱水洗后下肢雖覺好點,但馬上會有一團東西堵在胃里面;無汗,如果洗熱水澡出汗后就渾身發(fā)癢,起皮疹,現(xiàn)在皮膚瘙癢,小腿、手臂紅疹,腰痛。脈沉細緩,舌淺淡,苔薄白。處溫陽建中湯:黃芪30 g,紅參10 g,附子20 g,砂仁20 g,干姜20 g,細辛3 g,桂枝10 g,炒白術(shù)30 g,麻黃10 g,白芥子10 g,黃連3 g,吳茱萸6 g,枳實10 g,甘草10 g。
7月15日:沒那么怕冷了,胃部的冰冷感減輕,尿稍多,但睡眠差些。小腿和前臂仍然還有癢感,有紅疹。檢查有脂肪肝,血液粘稠。繼上方加減:黃芪30 g,紅參10 g,附子20 g,砂仁20 g,干姜20 g,細辛3 g,桂枝10 g,炒白術(shù)30 g,麻黃10 g,白芥子10 g,黃連3 g,吳茱萸6 g,蟬衣10 g,竹茹10 g,枳實10 g,甘草10 g。
9月9日因他病就診,謂怕冷好轉(zhuǎn),手臂小腿已經(jīng)不癢了,洗熱水也不再發(fā)。
按:病人陽虛的表現(xiàn)很明顯,從癥狀到舌象脈象都證實這個觀點,問題在如何溫陽驅(qū)寒。遵從“寒者熱之”的原則,病人自己用熱水泡洗下肢,應該是對的,但何以洗后會有氣團堵住胃口?因無汗而洗熱水澡發(fā)汗,出汗后發(fā)有渾身皮膚起疹瘙癢?病起三、四年治療未效,估計就糾結(jié)在這個地方。
病人應當是寒盛于下,而且寒氣很重,就必然伴隨陽虛,陰寒盛于下會產(chǎn)生格熱格陽的后果,陰陽不能交通,虛陽或浮于上,或浮于外。單純溫陽補陽,若不予溝通陰陽的藥物反佐,通常會引起浮陽擾動。這個病人用熱水泡腳驅(qū)寒,雖然腿腳稍感緩和而氣團梗于胃口;洗熱水澡發(fā)汗,汗出而渾身瘙癢,都是浮陽不能下潛,或擾動脾胃,或擾動肌膚的結(jié)局。我認為這個病一是必須大力溫陽,陽盛才能驅(qū)散寒氣;而是需用反佐,引導陽氣下潛陰中,以使陰陽和調(diào),達到陰平陽秘的內(nèi)環(huán)境。所以處方中在一派溫陽藥里,以3 g黃連作引導,藥后癥狀大為改觀。復診雖然還有點腿癢臂癢,已不為大害了。仍以潛陽丹、陽和湯為基礎(chǔ),加強補養(yǎng)陽氣、溫里逐寒。差不多兩個月后病人因感冒就診時,說怕冷的感覺已經(jīng)大為好轉(zhuǎn),對其感冒,處以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數(shù)劑即愈。
向某某,男,60歲。
2016年2月5日初診:右腿站久了大腿皮膚發(fā)燒,稍久感覺腹股溝堵,皮膚不紅,觸摸沒有感覺,早起舌子也有熱感。脈沉細微滑,舌淺淡,苔薄白微膩。當歸四逆湯加味:黃芪30 g,參須10 g,麻黃10 g,杏仁10 g,當歸15 g,川芎15 g,白芍15 g,桂枝10 g,細辛3 g,青蒿10 g,地骨皮15 g,通草6 g,干姜15 g,黃連3 g,大棗5 g,甘草6 g。
2月24日:大腿皮膚發(fā)燒程度減輕,多在下午5~6點鐘發(fā),站久了超過半小時就發(fā);腿部有沉重感,有點口干。上方加減:黃芪40 g,參須10 g,麻黃10 g,附子10 g,細辛3 g,當歸15 g,川芎25 g,炒白術(shù)25 g,知母10 g,青蒿10 g,地骨皮15 g,干姜15 g,黃連3 g,黃柏15 g,甘草10 g。
3月7日:大腿已經(jīng)沒有發(fā)燒感了,但感覺皮膚肌肉僵硬,有堵住的感覺,影響走路,四肢關(guān)節(jié)在天變時極不舒服,口唇還有點發(fā)干。上方加減:黃芪60 g,紅參10 g,麻黃10 g,附子15 g,細辛3 g,桂枝10 g,當歸30 g,川芎30 g,蒼術(shù)30 g,威靈仙15 g,白芥子15 g,升麻6 g,黃連5 g,吳茱萸6 g,枳實10 g,炙甘草10 g。
3月21日:這個周日室外活動時間較長,病發(fā)得較重,現(xiàn)感覺腰沉重,腿堵,走路時腿抬起90度癥狀減輕,但大腿麻如蟲行,不能久站。下午5~7點最容易發(fā)作,上午輕。上方加減:黃芪50 g,紅參15 g,麻黃10 g,附子25 g,細辛5 g,桂枝30 g,當歸15 g,川芎30 g,紅花10 g,炒白術(shù)30 g,威靈仙15 g,白芥子15 g,青蒿6 g,黃連5 g,吳茱萸6 g,枳實10 g,炙甘草10 g。
4月11日:已經(jīng)好了90%,大概每隔3~4 d會小發(fā)一次(原來每天發(fā)),但發(fā)熱很輕;腰部還有沉重感。上方加減:黃芪50 g,紅參15 g,麻黃10 g,附子20 g,細辛5 g,藿香10 g,干姜30 g,茯苓20 g,當歸15 g,川芎30 g,紅花10 g,蒼術(shù)30 g,白芥子15 g,柴胡6 g,黃連5 g,吳茱萸6 g,炙甘草10 g。
按:病人因站久后感覺大腿皮膚發(fā)熱,連帶右腹股溝有堵塞感,但僅有發(fā)燒的感覺,觸摸并無熱感,再加腰部覺沉重,從舌脈象看,絕非陰虛發(fā)熱,而是陽虛氣弱,內(nèi)環(huán)境陰寒偏重,經(jīng)脈氣血運行不暢,陽氣郁聚于局部,導致熱感,其實并非虛熱虛火,治療給予溫壯陽氣,通暢經(jīng)脈,可期病證消散。間斷服藥兩個多月,病人感覺很興奮,從每天要發(fā)作幾次,到現(xiàn)在3~4 d才有一次很輕的發(fā)作,認為已經(jīng)好了90%。
王某某,男,50歲。
2015年3月24日初診:頭痛半個月,從后頸部到頭頂,可能是感冒導致,不是很痛,但很重,昏昏沉沉;大腿外側(cè)皮膚有一塊發(fā)冷,不出汗,左側(cè)重;雙膝蓋好像水濕了一樣難受、怕冷,大便稀溏時癥狀加重。脈濡緩,舌淺淡,苔薄白。處溫陽散寒湯加減:炙黃芪30 g,麻黃6 g,附子10 g,參須10 g,干姜10 g,細辛5 g,桂枝10 g,炒白術(shù)30 g,當歸30 g,柴胡6 g,白芍30 g,川芎30 g,黃連4 g,吳茱萸6 g,滑石粉10 g,甘草10 g。
4月7日:各方面癥狀均好轉(zhuǎn)。但藥后感覺口干,睡眠不好。繼上方加減:炙黃芪30 g,麻黃6 g,附子12 g,參須10 g,干姜10 g,細辛3 g,桂枝10 g,蒼術(shù)30 g,炒白術(shù)30 g,當歸30 g,麥冬15 g,白芍30 g,川芎30 g,黃連4 g,薏苡仁30 g,甘草6 g。
5月5日:藥后腿有點汗了,汗后感覺很舒服,頭汗多。繼上方加減:炙黃芪30 g,麻黃6 g,附子15 g,參須10 g,干姜10 g,細辛5 g,桂枝10 g,蒼術(shù)30 g,黃柏15 g,炒白術(shù)30 g,獨活15 g,當歸30 g,牛膝30 g,川芎30 g,黃連4 g,炙甘草10 g。
5月26日:癥狀繼續(xù)減輕,出汗后舒服些,仍然還有畏寒怕冷,在冷氣環(huán)境里畏寒感會游走。上方加減:炙黃芪50 g,麻黃10 g,附子30 g,參須10 g,藿香10 g,干姜20 g,細辛5 g,蒼術(shù)30 g,炒白術(shù)30 g,獨活15 g,青蒿10 g,當歸30 g,牛膝30 g,川芎30 g,黃連4 g,吳茱萸6 g。
6月9日:感覺好很多了,冷的地方出汗后有小坨坨,坐冷凳子還有不舒服的感覺,現(xiàn)在如果頭上出汗則大腿不太舒服,一起出汗就感覺很好。上方加減:炙黃芪80 g,麻黃8 g,附子30 g,紅參10 g,干姜20 g,細辛5 g,蒼術(shù)30 g,炒白術(shù)30 g,獨活20 g,青蒿10 g,當歸30 g,牛膝30 g,川芎30 g,黃連4 g,黃柏10 g,炙甘草10 g。
按:這個病人的情況分兩部分,頭痛半個月,可視為新病;大腿外側(cè)皮膚發(fā)冷不出汗、雙膝如浸水中則是痼疾。無論是新病還是痼疾,病人的內(nèi)環(huán)境基礎(chǔ)則是一個:陰寒內(nèi)盛。這從癥狀的冷痛、怕冷、雙膝如浸水中,脈舌的表現(xiàn),可以肯定這個基礎(chǔ)。所以,治療就直接溫陽散寒,不單在頭痛上做文章,但川芎用到30 g還是在針對頭痛。病人對藥物很敏感,7劑藥后就有明顯癥狀減輕的感受。
這個病的奇特地方是兩大腿外側(cè)皮膚冰冷無汗,病人感覺特難受,看了很多地方,藥力總是到不了這兩塊地方。沒有考察過其他醫(yī)生的遣方用藥,這種陰盛于下的病證,不去溫散陰寒,筆者真不知道還有其他什么更捷徑的方法來對付這病了。
(本文編輯 李路丹)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rough Completely Understanding Chills and Fever Theory
Serialized Medical Records(VI) PAN Yuangen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
muscle pain;pruritus;adiapneustia
R249
B
2015-11-18
潘遠根,男,教授,主要從事中醫(yī)理論、臨床和文獻研究工作,E-mail:ygpan155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