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捷
一臺揉茶機背后的歷史
閆捷
以揉茶機為代表的一大批茶葉機器的引進使用和仿制成功,稱得上是我國近代茶葉機械化的開端,也見證了我國茶葉市場在國際市場上鼎盛繁華的一段歷史。
本欄目與中國農業(yè)博物館合辦
揉茶機,又叫茶葉揉捻機,主要用于紅茶、綠茶、烏龍茶等茶葉的揉捻加工。在茶葉的制作過程中,“揉捻”是一道重要工序,在對萎凋的茶葉進行揉捻的過程中,一方面茶葉細胞組織經過破壞,茶汁外溢,加速了多酚類化合物的酶促氧化進程,為茶葉形成特有的內質奠定基礎;另一方面揉捻采用強烈擠揉、卷曲等作用方式,將茶葉塑造成不同形狀或不同大小的顆粒,塑造出美觀的外形,因此可以說“揉捻”是茶葉形成內質和塑造優(yōu)美外形的關鍵。
在中國農業(yè)博物館“中華農耕文明——近現(xiàn)代農業(yè)”展廳內陳列著一臺揉茶機。機器全身鐵制,高139厘米,屬于典型的“臼井”式揉茶機,由基座、揉桶、揉盤、蒸汽系統(tǒng)等幾個部分組成,其中揉桶內徑27厘米,揉盤內徑55厘米,揉桶高度40厘米,以蒸汽為動力,可以實現(xiàn)對茶葉的連續(xù)揉捻。
這臺揉茶機制造于日本,機器桶盤邊緣鑄著日本工匠姓名,至今仍清晰可見。1936年由福建省福安茶葉改良場引進并使用,算得上是我國除臺灣地區(qū)外最早使用的茶葉機械之一。以揉茶機為代表的一大批茶葉機器的引進使用和仿制成功,稱得上是我國近代茶葉機械化的開端,也見證了我國茶葉市場在國際市場上鼎盛繁華的一段歷史。
我國茶葉生產歷史悠久,是世界上飲茶、種茶、制茶最早的國家。1851年,福建省福安縣坦洋村胡姓村民從建寧茶客處學得紅茶制法并試制成功,因其制茶功夫非同一般,被稱為“坦洋工夫”。1853年,清政府同意福州為茶葉出口碼頭。在“坦洋工夫”的帶領之下,“白琳工夫”和“政和工夫”也相繼創(chuàng)制成功,形成了當時國際上著名的“閩紅三大工夫”,閩東紅茶發(fā)展迅速。
1915年,福建省實業(yè)廳選送的福安商會茶即“坦洋工夫”紅茶。在“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參加國際評比,憑借精湛的工藝和茶葉的優(yōu)良品質,勢頭壓過歐美、印度、斯里蘭卡等國家和地區(qū)的茶葉,一舉奪得金牌,奠定了其作為世界名牌和民族代表的歷史地位。
1922年,閩紅茶葉的國際貿易逐漸恢復,東山再起,此后直至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的這一階段是閩東茶業(yè)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閩東生產的茶葉多是紅茶,主要銷往歐美國家,少量銷往日本。巨額的生產量需要大量的原料作保證。以坦洋為例,茶行數十家,每年雇工數千人,產量2萬余擔,福安的坦洋、穆陽,福鼎的白琳,政和的鐵山,壽寧的斜灘,周寧的東洋均是當時閩東的重點茶區(qū)。1934年,福安茶地面積達6萬畝,占全省茶地面積的10.3%;茶葉產量達5.1萬擔,占全省茶葉產量的21.7%,居于全省第一位。茶葉產值達大洋178萬元,其中有4.2萬擔銷于福州,每擔最高大洋40元,最低大洋30元。
1934年從日本引進的揉茶機(中國農業(yè)博物館館藏)
然而,我國的茶葉生產由于一直沿襲一家一戶小農經營,完全以手工操作,茶葉生產效率較低,根本無法滿足茶葉出口的市場需求。與此同時,明清以后,歐洲、日本經濟發(fā)展很快,在包括茶葉機械在內的許多方面都趕上并很快超過了我國。歐洲一些發(fā)達國家尤其是英國、荷蘭等,還有亞洲的日本,紛紛創(chuàng)辦茶葉加工工業(yè)。為了提高生產力,研造茶葉加工機械,烘干機、揉捻機、篩分機、切茶機和揀茶器等多種紅茶初制、精制機械被研制出來,為現(xiàn)代茶葉加工機械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印度、斯里蘭卡等主要產茶國起初均采用我國茶葉的加工方法和加工工具,到21世紀初在紅茶加工中已基本實現(xiàn)機械化。
為了提高茶葉生產效率,自清末開始,我國開始陸續(xù)從國外引進并仿制先進的茶葉加工機械設備。1902年,臺灣總督府殖產局首先在桃園安平鎮(zhèn)設置茶試驗場,從英國引進了揉捻機、干燥機、篩分機等。1926年,臺灣設立精制工廠,引進機械并進行仿制。20世紀30年代,安徽祁門茶葉試驗場從印度引進一套萎凋設備。
1935年,“福建省建設廳福安茶業(yè)改良場”成立。1936年,改良場從日本引進萎調機、揉捻機、解塊機、干燥機等全套制造紅茶的機械設備,使福建制茶業(yè)由人工制茶過渡到機械制茶。中國農業(yè)博物館中陳列的揉茶機就是這個時期引進的。機械化的紅茶生產,大大提高了紅茶的生產效率和出口量,1937年改良場共生產機制紅茶81箱(每箱40公斤),由英國裕昌洋行以每50公斤75兩銀元的高價成交,打入歐洲市場,遠遠高出此前每50公斤56兩銀元的最高價位,創(chuàng)歷史天價,成為轟動茶葉界的一大盛事。同年,改良場所在的閩東地區(qū)茶葉總產量8302.85噸,茶葉產量占全省茶葉總產量的63%,出口茶葉5774.5噸,產銷均創(chuàng)歷史之最。包括這臺揉茶機在內的全套茶葉機械設備的引進、仿制、改良和廣泛使用,大大提高了制茶品質,加速實現(xiàn)了我國的茶葉機械化發(fā)展。
整整80年過去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fā)展,農業(yè)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現(xiàn)代的揉茶機早已更新?lián)Q代,系統(tǒng)更為多樣,動力也從蒸汽變?yōu)榱穗娏?,揉速更快,使用更為便捷。這臺最早期使用的揉茶機作為人類千萬種傳統(tǒng)農具中的一個小角色,在生產中走向衰落,逐漸退出舞臺,淡出人們的生活。然而它作為一個時期的代表,一個時代的烙印,如同一個老人,安靜沉穩(wěn)地坐在中國農業(yè)博物館的展廳里,向前來參觀的人們訴說著往日的歷史,在農業(yè)文化遺產的寶庫里散發(fā)著如同老酒一般的香醇。
機器上還鑄有日本制造等字樣
揉茶機上的“伊達”字樣是日本工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