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昊楠
編者按:亓吳楠,故宮宮廷鐘表修復師的第四代傳人,其參與修復的一對乾隆時期的銅鍍金鄉(xiāng)村景色水法鐘不僅珍稀,而且修復難度極大。從中,我們可以窺探出一段清官做鐘處的興衰史,與一種延續(xù)御鐘生命的使命。
自鳴鐘,自明代后期傳入中國后,就以其精密的構造、巧妙的設計一直備受宮廷的青睞。從萬歷皇帝贊譽為神物,到順治皇帝的“見所未見,聞所未聞”,這種來自西洋的奇珍被眾多帝王喜愛、把玩,而乾隆皇帝對自鳴鐘的癡迷幾近瘋狂,他不遺余力地收集各種奇鐘異表,并多次下旨廣東海關官員,讓他們不惜重金購買西洋鐘表,并在宮中親自指揮制作,使鐘表的收藏和制作達到了有清一代的高潮。乾隆一朝,授意購買、制造、改造鐘表的諭旨比比皆是。
為迎合乾隆皇帝對奢侈豪華生活的追求,粵海關監(jiān)督等官員不斷花費巨額銀兩,向英國購買或訂做鐘表進貢內廷,由此中國便成為了進口英國鐘表的主要國家。在今天故宮博物院現存的鐘表中,以英國鐘表數量最為豐富,工藝最為精湛,轉動玩意最為奇巧。這些英國鐘表造型美觀、工藝精致、色彩華麗、題材廣泛,多以中國古典建筑形式的亭臺樓閣為造型,也間有歐式建筑造型。鐘內設有人物、動物、變花、轉花、水法等轉動景觀,并以大自然及田園風光為背景。它們大多數以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動物形象作為裝飾題材,反映了西方人迥異于東方的審美情趣。同時,為了迎合東方人的審美需求,英國還制造出融中西方藝術于一身的鐘表。
修復,讓御鐘的演奏再次亮起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眾多英國鐘表中,有一對銅鍍金鄉(xiāng)村景色水法鐘,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一對大型鐘表。由于年久失修,破損極其嚴重。為迎接故宮建院90周年,鐘表修復室決定花費一年時間將其徹底修復完成,恢復其所有運轉功能,使其華貴面貌恢復如初。
此鐘分為上中下三層,上層為三套系統(tǒng)的走時打點打刻的計時儀器,每隔15分鐘鐘表都會自動打刻,到整點時打刻報完后,隨即開始報時打點。
修復前首先要拍照存檔,然后將鐘表拆解為上、中、下三個部分進行修理。上部的走時機芯為三套系統(tǒng),跟通常的三套木樓鐘機芯類似,將其全部拆解,經清洗后進行修復組裝,經調試后達到準時打刻打點即可。中部包括紡車旋轉、水輪風車運轉、兩部分多排水法,以及轉鴨、狗叫及大小雞啄米扇動翅膀等表演景觀,其中紡車、水輪風車、水法都是通過齒輪間的傳帶來進行運轉的,而轉鴨、狗叫、小雞啄米等是靠撥輪對其下方的連桿裝置反復撥動進行運轉的,修復時必須清除連桿間的銹蝕,還有連桿與動物體內運動連接點的有效距離,以避免因銹蝕帶來的摩擦阻力,及影響各種動作的表演幅度。
下層是整個機器的核心部分,分為兩個動力系統(tǒng)。左側是音樂動力機芯,它負責運轉時所發(fā)出的各種音樂以及底部雙道門的自動開關,同時還負責中部的自開門裝置。右側機芯為總動力系統(tǒng),主要負責底部五面水法與前左右三面跑船與跑人的表演,與此同時還帶動中部的紡車旋轉、水輪風車運轉、兩部分多排水法,以及轉鴨、狗叫及大小雞啄米扇動翅膀的各種動力表演??傊?,機械之復雜,表演之繁多,是世界上極其少見的復雜鐘表之一,堪稱為極品鐘表中的極品。
下部的修復首先將下部左側的音樂動力機芯拆除,經過清洗修復,將其放回原位,同時將它負責運轉的底部雙道門自動開關和中部的自開門裝置連接在一起,經過反復調試,必須達到一個精確的位置才能做到音樂奏起,中下部門開啟,音樂關閉,門恰好關閉,要做到分秒不差方可。然后將其右側機芯進行清洗修復,同時也要將底部五面水法與前左右三面跑船與跑人進行清洗調試,水法與跑人修復后必須先裝入底部,用手感知其靈活度,如運轉自如為佳,如運轉吃力,必須找出摩擦阻力所在,經打磨、拋光、上油、調動位置等一系列操作,直至運轉自如為止。同理帶動中部的紡車旋轉、水輪風車運轉及兩部分多排水法的所有傳動輪,都要做到以上效果才行。由于轉鴨、狗叫及大小雞啄米扇動翅膀的各種動力表演需要撥動連桿,這就需要強勁的動力,由于舊發(fā)條老化,我們更換了新的訂制發(fā)條,解決了發(fā)條無力帶動各種表演的難題。由于底座底板為木質材質,受溫濕度影響極大,一旦熱脹冷縮都會影響底部機芯與各個連接裝置的位置,就會造成齒輪遠離或擠靠等現象影響鐘的運轉,因此我們在底座底部打眼穿棍加以固定,盡可能減少其大幅度變化。但歸根結底恒溫恒濕是對鐘表最好的保障。
通過近一年的繁復調試,這兩件水法鐘終于褪去歷史的塵埃,隨著音樂響起,各個部件表演依次開始,一派生機盎然的田園氣象。淵源,清官做鐘處的興衰
由于帝王的青睞,僅通過海外的購買已不能完全滿足宮廷的需求。清宮于康熙十九年(1680)(一說康熙三十年(1691))在內務府下屬的造辦處專門設置了負責鐘表制造、修復及保管的機構——做鐘處。起初設在養(yǎng)心殿,后移至慈寧宮茶膳房及白虎殿后,雍正年間部分遷于圓明園六所。
做鐘處前身是自鳴鐘處。自鳴鐘處位于紫禁城乾清宮東廡之端凝殿南,因其地收藏西洋鐘表得名。自鳴鐘處設立準確時間無法斷定,但文獻記載表明,它設立的下限是在康熙時期。
做鐘處一詞首見雍正元年話計檔。大量檔案表明,由制鐘作坊發(fā)展成為做鐘處經歷了一定的過程。從雍正元年(1723)至乾隆四年(1739)八月前,所有制作鐘表事宜都列錄在自鳴鐘處下,而不是做鐘處下,便可以說明這一點。至于其脫離自鳴鐘處成為獨立機構,肩負起宮中鐘表制作職責,已是乾隆四年八月以后的事了。從此自鳴鐘和做鐘處各負其責,互不管轄,成為并存的兩個機構,都錄屬于內務府造辦處。
做鐘處不僅是皇家的御用作坊,也是中西自然科學交流與融合的一個重要場所,皇帝也時常光顧。那么,這些做工精巧的鐘表又是出自何人之手?通過翻查檔案資料可以發(fā)現,1693年康熙從國內外召集優(yōu)秀的工匠到皇家的御用作坊供職,從那時起做鐘處人員也在逐年增多,中西工匠開始在這里共同工作,人員構成逐漸形成了如下的組合。
一是由國內各地鐘表制作中心選派優(yōu)秀的工匠到皇家供職,尤其是廣州鐘匠。據廣州博物館人員考證,“廣匠是由廣東督撫挑選至宮內服役的做鐘能手,乾隆時期,廣匠一般每月錢糧四、五兩,口分銀(飯銀)二、三兩。個別廣匠進京安家時,給安家銀八、九兩。廣匠一般是終身服役,到六十歲方可離去,如果因病或某種原因中途退職,由廣東督撫另選鐘匠頂替。”當時廣州有大批生產高質量產品的工匠,他們制作的鐘表一部分供朝廷使用,另一部分是市場上的時髦商品?,F在宮中收藏的亭、臺、樓、閣等造型的廣州精品代表了廣東工匠最高制作水平。這些來自廣州、江浙一帶做鐘能手應是做鐘處的技術骨干。
二是做鐘太監(jiān),他們是宮中最早向西方傳教士學習自鳴鐘機械結構和維修的技術人員。在明朝末年歐洲傳教士利瑪竇所進貢品中,最令萬歷帝感興趣的就是自鳴鐘,計有大小兩座。萬歷帝欽定欽天監(jiān)的四名太監(jiān)去跟利瑪竇學習鐘表技術,但做鐘處太監(jiān)人數不多,他們會按照各自的職官和職掌各行其責,起著上傳下達的重要作用。
三是來自歐洲的傳教士,他們是御制鐘主要設計人員和技術指導,是做鐘處技術人員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法國人沙如玉在雍正六年七月二十五日(公元1728年8月30日)抵華,在巴多明(Dominique Poeenin,1665-1741,法國人)推薦下,第二年春天被召入京,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三月初九日,首領太監(jiān)趙進忠傅怡親王諭:“著西洋人沙如玉在造辦處做自鳴鐘活計,欽此?!苯K雍正一朝,沙如玉一直在造辦處供職,檔案中多處記載了他制作鐘表的情況。根據中國皇帝的需要,沙如玉發(fā)明了報更自鳴鐘(簡稱更鐘),在《養(yǎng)心殿造辦處史料輯覽》書中就記載了造辦處各行業(yè)的名手,其中做鐘處在不同時期也有一部分歐洲鐘表專家在宮中供職記載。總之,一批批歐洲傳教士來宮中供職,對成功創(chuàng)建做鐘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到1736年在他們指導下的工匠就有百多人。
由于皇帝親自參與和督導以及皇家巨大財力的支持,做鐘處的鐘表制造水平迅速提高,至乾隆時期,迎來中國宮廷鐘表業(yè)最輝煌的時代?,F留存下來的御制鐘也以“乾隆年制”的居多。僅乾隆十一至二十年間,做鐘處生產鐘表就能達到四十四件之多,而這些御制鐘件件都是精品。
嘉慶以后,做鐘處逐漸衰落,制鐘較少。直到1924年,溥儀出宮后做鐘處結束其使命。但仍有少數維修人員在宮中從事古鐘表的保養(yǎng)與修復。而他們成為了日后故宮博物院鐘表修復師的鼻祖。傳承,守護宮廷鐘表的生命
據《故宮博物院歷程》一書記載,“在1925年故宮博物院剛成立的時候,還沒有設立多工種的修復機構,只是在古物館內有少數幾個人,從事裱畫與鐘表,小件硬木器的修復工作”。
從這些記載可以充分證明古鐘表的修復工作一直在繼續(xù),而徐文磷老前輩,他作為第一代傳人,將古鐘表研究與修復技術傳承下來,并先后培養(yǎng)了徐芳洲(徐文磷之子)、白金棟、馬玉良、陳賀然四位學生,他們是宮中修復古鐘表第二代傳人。
1960年又在原文物修整組基礎上正式成立了文物修復工廠,各專業(yè)已有較大發(fā)展。進入60年代以后,先后有秦世明、王津、齊鋼女士師從于馬玉良先生,他們應是第三代傳人。
至今經鐘表室修復的古代鐘表都已得到了有效保護,正如故宮鄭院長在《故宮鐘表》一書中指出的那樣,宮中大量鐘表藏品都是各國當時最有代表性的產品?!坝葹榭少F的是多數至今仍能正常使用,這還得感謝故宮博物院幾代人認真鉆研并勤奮敬業(yè)的鐘表維修人員?!?(編輯/雷煥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