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鶯 建超
走在技術的前列 走向品質的高端
曉鶯 建超
訪女幕墻專家劉玉琦
劉玉琦,國內建筑幕墻領域知名的女專家,不僅擅長幕墻的結構設計和建設管理,而且擅長幕墻設計的多媒體表現(xiàn),現(xiàn)任天津奧福威工程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天津奧福威工程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有一流的幕墻深化設計團隊以及一流的BIM團隊和外墻燈影設備團隊,能夠實現(xiàn)幕墻從設計到施工的無縫對接,從建筑結構到外觀,直接達成設計效果,在保證質量的同時,節(jié)省了對接的成本和工期,一體化的解決業(yè)主對幕墻建設的各項需求。
記者在各種有關幕墻的研討會上見到過劉玉琦,多次聽她有關幕墻多媒體設計的專題報告。為了能從專家視角介紹我國幕墻設計的有關情況,我們專程去天津拜訪了她。
年近花甲的劉玉琦,一襲黑裙,上著墨綠色印花短風衣,上了一點點淡妝,看上去比她的實際年齡要年輕,顯得很干練。她開著她的奔馳車專程來車站接我們,車中理查德·克萊德曼柔和的鋼琴抒情曲輕柔地回蕩著,我們的談話很快進入了采訪的主題——幕墻。
“我現(xiàn)在有兩個辦公地點,一個在我的管理公司,另一個在我的設計院,還有兩個工地。我基本上在工地,再忙每周二、四是必須在工地上的。我去年有四個工程,都相對比較大,像渤海銀行10萬平米,數(shù)字廣播大樓7萬平米,現(xiàn)在剛剛完成的是5萬平米的渤海廣場。我今年又接了幾個大工程,都是10萬平米的?!眲⒂耒贿呴_車一邊娓娓道來。
記者:這么多的工程和事情,您管得過來嗎?
劉玉琦:還好,我的工程項目基本都在天津本地,這樣我可以交叉進行。所以每次參加行業(yè)的論壇,我都是匆匆忙忙。前一陣我剛剛處理完渤海銀行爆炸的事情。
記者:渤海爆炸案跟您的作品有關系嗎?
劉玉琦:有一個工程是渤海銀行后臺服務中心,是給計算機做程序管理的,等于給銀行做后臺。那是個限額設計,錢不多。甲方要求有限的錢內,要把它做好、做漂亮。按照這個設計標準,我將德國的嚴實(音)鋼結構技術和旭格鋁合金技術配合在一起:前面是鋁合金幕墻,后面的龍骨是鋼結構。渤海爆炸后組織進行現(xiàn)場建筑物的破壞鑒定,鑒定的時候我也很開心,當時建筑相對位移都有二百毫米了,但是石材、玻璃都還在上面,外表看起來還能用,沒脫落下來,所以保險公司想留下來。當然,實際上爆炸沖擊波的力量對于建筑的龍骨,對于整個高層的相關設施,沖擊力和震動感都是很大的,破壞還是很嚴重的,但這已經超出了我們幕墻的規(guī)范和要求,不再是建筑師的責任。這座建筑最后還是拆除重建,但當時爆炸后的幕墻基本完好至少能夠減少對人員和財產的傷害?,F(xiàn)在甲方還繼續(xù)請我做他的顧問,整個的拆除、技術方面等,我繼續(xù)為這個甲方服務。
記者:現(xiàn)在的建筑責任跟以前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劉玉琦:現(xiàn)在的建筑安全責任已經上升到法律的層面,弄不好當事人會坐牢的?,F(xiàn)在可不是以前那種一拍大腿就定事、一拍屁股就走人的年代,對承諾的事情要一諾千金,要負法律責任。
記者:天津對建筑安全這塊抓的緊嗎?
渤海銀行后臺服務中心
劉玉琦:我感覺我們天津對法律責任這塊抓的不錯?,F(xiàn)在我就負責天津市超高層的安全評審,我是專家組的組長。施工企業(yè)寫完了施工組織設計后,必須讓我們這些人再給審核一遍。我們在審核時也是很仔細的,像哪兒有不合格的地方,哪兒有安全隱患以及哪兒還有其他問題,我們都給層層把關,把關以后我們簽完字他們才能上會去論證。論證后,建委的人,專家組長,加上有關各方,大家集體再審核,然后集體簽字,都審核簽字合格了才能出紅頭文件。之后,技術監(jiān)督局的督察大隊,拿著我們集體合簽的紅頭文件,去各個工地進行檢查,對照合簽文件中提到的問題逐一檢查,挺負責任。我感覺天津市在這方面的管理還是挺有先進性的。
記者:關于天津對安全管理的先進性您能否再給我們舉個實際例子?
劉玉琦:例子挺多的。比如說前一段時間我們在南港工業(yè)區(qū)論證了一個工程,他們的周邊環(huán)境非常惡劣,有個大的石油儲存罐,是八百米內可見到的。還有四周都是化工廠。這么惡劣的條件,如果一旦不慎形成爆炸,那是很危險的,這個責任就太大了,而他們用的建筑玻璃沒有鋼化。對方說,我們是夾膠玻璃,外邊、里面都是鋼化,這種玻璃夾在中間這還不行嗎?我們指出:玻璃沒有鋼化就是不安全的玻璃,你們請誰過來論證,也是這個結論。
我們作為安全委員會的人,雖然沒有政府那樣的執(zhí)法力度,但我們要起到一個告知的作用。建委一看到這個文件中我們的意見,就勒令他們去整改?,F(xiàn)在這個工程還在停著,不能施工。政府組織專家進行建筑設計和施工方面的會審,這對建筑安全來說是一個福音。建筑是民生大計,責任重大,所以我覺得安全是建筑設計師最大的責任。
記者:幕墻技術是我國改革開放之后的產物,從第一個建筑幕墻開始到現(xiàn)在也有近20年的時間,您的幕墻技術是怎么學的呢?
劉玉琦:實際上我從1976就開始干幕墻了,因為我的單位是天津鋁合金廠。天津鋁合金廠的鋁合金型材,是1982、1983年全國的金牌產品。1984年因為給北京的長城飯店供應材料,我接觸到玻璃幕墻。雖然說那個建筑使用的是進口材料,但有很多輔材是我們廠提供的,因為那時北京還沒有鋁合金廠。
長城飯店是咱們國家第一個玻璃幕墻建筑,總指揮是陳建東老師。我們那時給他供材料,認識了他,我就要求跟陳老師學徒。1992年底,我想學隱框玻璃幕墻,當時我的工資很低,但培訓收費很高,我和招生辦商量能不能優(yōu)惠一點,當時裝飾協(xié)會的幕墻委員會是依托天津鋁合金廠成立的,秘書長就是我們原來的董事長。所以他們答應了我的要求,還找到了份工作讓我邊工作邊學習,解決了我的學費。由于是邊工作邊學習,所以我有機會跟著他們全國各地去做設計,在全國各地邊做邊學。
我越做越感到知識不夠用,90年代末,我又在北京報名參加學習,幕墻委員會的彭振國秘書長索性就讓我以借調的方式當委員會的技術部主任。在彭振國老師那里我可以接觸很多的專家,真是如魚得水。我在委員會負責組織專家到各地進行咨詢、指導,可以接觸到全國的幕墻專家,這可是我學習的智慧庫??!我們國家的第一個幕墻規(guī)范——幕墻的技術標準就是那時候編的,是全國第一個幕墻標準。
記者:您從1984年的長城飯店建設就開始接觸幕墻建造,您感覺我們 國家的幕墻技術發(fā)展如此之快的原因是什么?
劉玉琦:我感覺首先得益于改革開放讓國人開了眼界;其次得益于我們中國人的勤奮好學,學得快;還有國力的增強,越來越多的建筑采用了玻璃幕墻和其他幕墻的設計。我認為幕墻建設最形象的說法就是“給大樓穿衣服”,別看就給大樓穿件衣服說得簡單,但它包括防雷、抗震、保溫、隔熱,還有很多的光學作用等等,就是要不斷地學習很多很多的東西,包括燈光、綠化、綠植,我現(xiàn)在也在不停地學。而且現(xiàn)在的新材料特別多,特別是表皮這一塊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我感覺自己鉆進去以后里面很多很多的營養(yǎng)吸收不盡。
在歐洲考察
2004年,我第一次跟著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xié)會鋁門窗幕墻委員會去德國參觀學習。當時什么東西都新奇,我在展會上看到一款幕墻設計的軟件,覺得非常有用,于是我不惜花了幾千歐元現(xiàn)金自費買了一個軟件回來。這個軟件真是讓我覺得如魚得水,它減輕了我70%的工作量,若沒有這個軟件我在行業(yè)的領先優(yōu)勢可能還不能這么強。
當時買這個軟件的時候還有一個小插曲,當?shù)聡丝次乙娴馁I他們的這個軟件時,堅決不賣給我,也就是不賣給中國人,說中國人都是來盜版的。我跟對方說,我明天就走了,我就著急要買這軟件。對方給我一套英文版,讓我先學習學習。我說不用,我就買你這個軟件。他一看我很誠肯,當時就給他錢,對方也很誠信,就賣給我了,還專門派了一個老師到酒店教了我一天一宿。
我們做幕墻的實質,是給建筑穿衣服,用中國人的話說是“面子工程”。隨著多媒體和3D技術的發(fā)展,我們如果能夠用多媒體技術把設計演示給甲方,用動漫的形式,把大樓所有的景觀、材料,包括燈光效果演示出來,甲方就能夠直接對建筑設計發(fā)表意見:哪里不喜歡,哪個感到很贊,都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很容易做出決策。這比僅憑圖紙介紹,甲方沒有綜合概念和立體感受這樣的交流具有強得多的競爭優(yōu)勢。所以,這個軟件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增強了市場競爭的能力。
記者:這個軟件令您受益匪淺?
劉玉琦:是的,德國的這個專門設計幕墻的軟件叫ATHENA。我買了他們的軟件之后,就開始學著用這個東西,一步一步地跟著這個設計在我們的業(yè)務里面不斷地應用,不停地跟進。德國軟件有很好的技術支持,德國卡普蘭軟件公司不但賣軟件給我們,還給我做技術支持!公司總經理陶貝爾是一位建筑師也是一個機械設計師。我們經常找他探討幕墻工程設計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他都會熱情接待,逐一解決問題,是我的良師益友!我得益于德國人的誠信,更得益于他們的技術。
我現(xiàn)在是他們的VIP客戶,我的卡到了那兒一刷,所有新的技術數(shù)據(jù)都會發(fā)到我的郵箱里去了。這里面濃縮了德國的十幾個幕墻公司的圖庫,包括五金材料,他們的標準配件,玻璃的配置,還有膠,還包括一些計算公式,以及他們的模型庫,我都會有。這個軟件還不是BIM軟件,是多媒體三維設計軟件。但他們的數(shù)據(jù)庫很全,配套產品信息都集成在這個軟件的數(shù)據(jù)庫里。他們開發(fā)的這個軟件,使用起來時間不長,但是發(fā)展得很快,據(jù)說旭格有三百個工程師專門做幕墻設計,他們每人一個,都用這個軟件。
實際上BIM和多媒體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那些異型幕墻,放線定點不好定就得用三維建模,先定兩個點,然后就算出異型的點和曲面的點。比如我們要做個彎曲的、扭曲的立體空間的幕墻,你的尺寸在平面圖和立面圖都要用三角函數(shù)導尺寸,而在三維圖里面就可以直接量起來,并將其建立起來。所謂的BIM只不過把三維模變成實際的節(jié)點,并且有下料、加工整個的清單,將其一整套工作的系統(tǒng)化了。包括需要的資料、數(shù)據(jù),還有信息化管理,從頭到尾所有的東西都要做BIM。BIM并不僅僅是三維建模,而是整體性的信息化管理。很多工程設計出來后,很難知道實現(xiàn)出來的樣子。就算用實體模型實現(xiàn)出來,和原設計相差也是很大的。但BIM能保證把設計出來的東西原汁原味地顯現(xiàn)出來,并且能依據(jù)BIM提供的數(shù)據(jù)達到最優(yōu)化的成本和最快的施工速度。另外還有它的施工工藝:一是簡單,二是精準,然后使得整個工期也非常快。
配件三維模型和相關信息都是BIM的一部分,所有配件的排序都按照材質、尺寸、要求等都設置在里面,就等于過去的產品說明書。原來是廠家送紙質的產品說明書供設計師選用,現(xiàn)在都集成在BIM里面了,需要時直接從數(shù)據(jù)庫調用信息。這個軟件就有一系列這些配件的支撐技術和數(shù)據(jù)庫,數(shù)據(jù)庫包括旭格、海德魯、阿魯克、嚴實、藿克等這些德國著名幕墻配套公司的產品。
天津華北城二期
記者:除了德國,您別的國家也去嗎?
劉玉琦:我世界各地都去,只要有幕墻的工程我們就去,畢竟德國沒這么多的高樓。印象最深的是到迪拜,我們在迪拜塔那里,一天什么也不干,就看他的高樓和幕墻。站在那幾十層、幾百米的高樓下面,仰望那不用一磚一瓦的建筑藝術,感受幕墻給這凝固的音樂增添的鏗鏘的旋律,我感到了行業(yè)的了不起和科技的偉大。
但是在幕墻技術方面我主要還是跟德國學,每年我都去德國。幕墻這個東西在我國雖然起步晚,但發(fā)展的速度特別快,在整個建筑技術里頭幕墻技術可能是發(fā)展最快的了,可以說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巨變?,F(xiàn)在感覺國內缺少一種延續(xù)性的檢測機構,缺少相關實驗數(shù)據(jù)的積累,因為幕墻的發(fā)展在咱們只有三十年,而德國有一百年,人家是一步一步地走過來的,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很扎實,不管是窗戶還是門,每款設計都要經過幾萬次開閉的檢測。所以我每年都到德國去看他們的新產品、新技術。我們去年12月2日到10日在德國的法蘭克福進行培訓,2017年一月份我還到慕尼黑去了一周,在那里我得到了很多很多別人得不到的東西,這種博覽會等于世界幕墻專業(yè)的東西都在那里濃縮。好多頂級的技術人家是不給我們的,但是在現(xiàn)場一旦看到眼里別人也拔不出來,都能吸收回來。他們現(xiàn)在展示的東西,過幾年中國才會出現(xiàn),我?guī)Щ貋淼亩际琴Y源。包括原來的小配件、小隔熱條,我都是從那邊拿回來的,拿回來就變成我們的技術,并且我直接就做在我的作品里面。
這樣做不但得到甲方認可,尤其是外方設計師感到我們沒有落伍。保持技術領先的好處:首先我不用跟人家去打價格戰(zhàn),技術上永遠站在火車頭的前面;其次我有天時地利人和,價格并不很高。中國現(xiàn)在的高端建筑動不動就是外國設計,然后用外國進口材料。我這里就用國產的,但也達到了人家國外的水平。比如說渤海銀行,他當時是請境外設計師給他做設計,還有管理公司。幕墻這塊他們就讓我們干,當然我用的也是最好的、最先進的技術,350米高的石材幕墻直接做到底,使用的是歐洲的最新技術,叫獨立單元設計。我用的這些技術經過論證,經過施工管理,安安全全做完,非常順利。
在天津我做的工程都是屬于難度高、技術復雜,還有就是使用高科技,類似這樣的工程基本都是甲方來找我們,不參與投標。比如在天津空港保稅區(qū)鄰里中心大廈,他們的幕墻就像冰面花玻璃,在六米長的大玻璃上有五種顏色,拼在一起就像冰裂了以后的那種冰裂花的形狀。別人設計不了,最后就找到我,我從動漫、多媒體技術演示,到結構設計一條龍服務,現(xiàn)在做好了,非常漂亮。我用的就是比較高科技的技術,用了一些新技術。
離開天津前,劉玉琦邀請我們來到了她家。她家在帶有歐洲小鎮(zhèn)風格的天津東麗湖別墅區(qū),是一座聯(lián)排別墅,她買了一樓和二樓兩層。在這里劉玉琦用她擅長的玻璃幕墻建立了一個兩層高的陽光房,作為綠色植物幕墻的小型實驗基地。這個實驗基地有可以隨時調節(jié)光線的電動遮陽系統(tǒng)和調節(jié)濕度的噴霧系統(tǒng),按下電鈕,天棚上的帷幔慢慢把頂上的玻璃遮住,然后開始噴霧,一會兒工夫,陽光房里仙霧繚繞……。陽光房里有一面兩層樓高的墻,墻上種滿她從各地帶回的奇花異草,玻璃幕墻上也有星星零零的花草掛在上面沐浴著陽光,這些都是劉玉琦的實驗樣本。不長時間,所有花草開始變得濕潤。劉玉琦說:現(xiàn)在綠色植物幕墻開始在各種建筑上出現(xiàn),我正在家里實驗這種幕墻,包括這種幕墻的光照、灌溉等等問題的解決方案……?,F(xiàn)在的工程各種各樣,可以說五花八門,我們中國的市場要求要比國外的要求高得多,奇形怪狀的,我們必須要跟進,只有不斷學習、努力創(chuàng)新,才能保持領先優(yōu)勢。
不知不覺天色已晚,采訪時間雖然短暫,但劉玉琦的經歷、體會以及她周圍的人都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劉玉琦之外,像天津奧福威工程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付旭東,劉玉琦的年輕助手、多媒體專家王鵬等,他們都是建筑行業(yè)的“名片”,事業(yè)輝煌也好,艱苦努力也罷,從他們身上可以窺見經久積淀后的踏實和穩(wěn)重,也可以從中窺見一個城市的文明和人文精神,他們是這個行業(yè)真實的底色。
C
1671-3362(2017)02-004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