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超然[集美大學文學院,廈門 361021]
近七十年來唐傳奇《虬髯客傳》作者問題研究綜述
⊙ 廖超然[集美大學文學院,廈門 361021]
《虬髯客傳》作者憑借高超的小說寫作技巧塑造了血肉豐滿的“風塵三俠”,使得故事經(jīng)久不衰。但《虬髯客傳》的作者問題卻是一樁學術陳案,學界早有“杜光庭”說、“張說”說、“裴铏”說,這三家說各持論據(jù)爭持不下,但均無堅實史料支持,故均只能作為推論而非結論?,F(xiàn)如今第四家說“佚名”說逐漸后來居上,獲得較多學人的支持,新一代學人們開始呼吁學界尋求《虬髯客傳》研究的新出路。
《虬髯客傳》 作者問題 研究綜述
在中國古代文學的發(fā)展長河中,小說這一文學體裁發(fā)展十分緩慢。從上古神話傳說中暗藏的小說源頭,至莊子筆下的一個個寓言故事,而后的漫長歲月中,小說一直處于文學的陰暗角落不為文人重視。至唐人“有意為小說”,唐傳奇登上了歷史舞臺。作為中國小說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唐傳奇“敘述婉轉、文辭華艷”“源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繪,闊其波瀾,故所成就乃特異”,反映了唐代繁榮多元的文化景象與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宋代洪邁這樣評價唐傳奇:“小小情事,凄婉欲絕,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與詩律可稱一代之奇?!?/p>
唐傳奇發(fā)展至后期,展現(xiàn)豪士俠客的故事內(nèi)容大放光彩。由于唐代中后期的文人小說寫作水平的提升,俠義小說基本擺脫了唐傳奇“合叢殘小語”的初期風貌,初具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與唐代初期講述神仙志怪之神奇見聞或男女青年之情愛離合的唐傳奇不同,俠義小說或是展示豪俠的高強武功與神奇經(jīng)歷,或是展現(xiàn)俠客在政治斗爭中的英勇風采,高歌贊美了當世盛行的俠義精神。在眾多俠義小說中,最為耀眼突出的當推《虬髯客傳》。
《虬髯客傳》之所以流傳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既得益于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內(nèi)容,又得益于小說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在作者筆下,“風塵三俠”的人物形象血肉豐滿:紅拂慧眼識人,置奢華富貴的生活于不顧,為愛大膽私奔闖天下;李靖雄才偉略,以布衣之身上謁并當面指責權臣“不宜踞見賓客”,敢與虬髯客共食人心肝,輔佐帝王登基;虬髯客俠義沖天,傾財相助李靖李世民,果斷決絕地退出中原帝王爭奪,入主扶余國自立為王。極為有趣的是,雖然這部俠義小說讀之俠氣凜然,慷慨激昂,但全篇文字中并沒有關于武打場面的描寫。從表面上看,小說作者運用樸實無華的文字記敘了人物的活動對話與時間地點的變換。但往深處想,小說作者力求擺脫史傳敘事的束縛,不從人物身世介紹開始講述,而是截取生活的橫斷面,運用忽明忽暗、虛實相生的敘事技巧,根據(jù)人物的活動依次推進故事發(fā)展,敘述行云流水,情節(jié)跌宕起伏,環(huán)環(huán)相扣,極具藝術感染力??傮w上看,小說在明清之前并不占主流地位,明清之前文人們的小說寫作技巧也略顯稚嫩,那么這位具備高超傳奇筆法的作者是誰呢?遺憾的是,這部小說的作者至今仍是一樁學術陳案。
歷史上最早對唐傳奇的研究論述始于唐末。雖然唐傳奇研究很早就萌芽,但直至王國維、魯迅、鄭振鐸、陳寅恪等學者開始探討唐傳奇,才真正開啟了系統(tǒng)研究的大門,陸續(xù)有學者關注到《虬髯客傳》這部俠義小說,他們分析紅拂與李靖的愛情、風塵三俠的俠義色彩與紅拂的女性形象,但對《虬髯客傳》進行專門研究的學術文章甚少,大部分論述散布于各書之中,只言片語不成規(guī)模。20世紀50年代,漸有學者開始關注到《虬髯客傳》的作者問題,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響應。
1.杜光庭說
杜光庭(850—933),字賓圣(或云賓至,或云圣賓),號東瀛子,處州縉云人,為唐末五代著名道教學者。唐懿宗時,考進士未中,乃棄儒入道,后到天臺山入道。僖宗時,賜紫服,充麟德殿文章應制。后追隨前蜀王建,官至戶部侍郎,賜號傳真天師。晚年辭官隱居四川青城山,潛心修道以終老。
因有這些文獻史料的支持,“杜光庭”說長久以來占據(jù)主導地位,現(xiàn)今許多選錄唐傳奇的出版物與著作大多以“杜光庭”為作者署名。如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寫道:“……而杜光庭之《虬髯客傳》見(《廣記》一百九十三)流傳乃獨廣……后世樂此故事,至作畫圖,謂之三俠?!庇衷凇短扑蝹髌婕ぐ捱呅【Y》中說:“(杜)光庭嘗作《王氏神仙傳》一卷,以悅蜀王。”汪辟疆先生的《唐人小說》及葉慶炳先生的《中國文學史第二十講》中也題作者為杜光庭。
2“.張說”說
署“張說”為作者的記錄,最早見于宋代無名氏《豪異秘篡》(題為《扶余國王》),明初陶宗儀《說郛》卷三四載此書篇目,并錄張說《扶余國王》和王仁?!妒袷范摹F溆嗳玎嵨膶殹稓v代帝王傳國璽》、從孫無釋《祖伯》、羅隱《仙種稻》均有目無文?!斗鲇鄧酢肺淖峙c《太平廣記》所記基本相同,可知其為《虬髯客傳》之別稱。明以來,稗叢若《虞初志》《王朝小說》《重編說郛》《龍威秘書》《唐人說薈》《唐代叢書》《藝苑捃華》《無一齋叢抄》等舊小說,皆依《豪異秘篡》定撰人為張說。
早在1958年,王運熙先生就著有《“虬髯客傳”的作者問題》一文(刊1958年3月2日《光明日報》“文學遺產(chǎn)”欄),對這篇作品的作者提出自己的看法,認為作者不是一般人所說的杜光庭,可能是張說,更可能是張說以后的人托名張說所作。1981年,程毅中先生在《古小說簡目》中亦將《虬髯客傳》繁本屬之張說撰,他在《唐代小說史》中說:“杜光庭是一個著作極多的道士,他在小說史上曾以《虬髯客傳》得名,但實際上并不是他的創(chuàng)作。”
4“.佚名”說
三說對深化《虬髯客傳》研究功不可沒,但三家所持論據(jù)并沒有獲得堅實的史料支持,有許多疑點需要再斟酌。因此,在新的史料發(fā)現(xiàn)之前,三說恐怕都只能說是推論而非學術定論。論辯發(fā)展至今,部分學者開始轉換研究視角,漸而提出“佚名”說,并日益后來居上,獲得許多學人的支持。
前文有提,王運熙先生在1958年發(fā)表的《“虬髯客傳”的作者問題》一文中認為作者很有可能是張說。但在1984年后,王運熙先生又在《讀〈虬髯客傳〉札記》中寫道:“張說作自有其一定存在理由,但因《虬髯客傳》藝術相當成熟,張說又死在安史之亂前,因此作此篇的可能性不大,此篇作者應生活在中唐傳奇繁興、技巧成熟的年代。寫作時間大約在安史之亂之后”,推翻了之前他所持的“可能是‘張說’”的說法。王運熙先生這種敢于檢視自己的學術成果,發(fā)現(xiàn)問題并公之于眾的嚴謹治學態(tài)度與學術自省精神值得我輩學習。其后,不斷有學者支持“佚名說”。
2016年,暨南大學人文學院的羅立群教授《〈虬髯客傳〉的版本流傳與作者問題》一文中,對《虬髯客傳》重要版本進行比對、梳理,發(fā)現(xiàn)后世流傳且影響較大的版本《太平廣記》本和《說郛》本存在較大差別,應該分屬兩個不同系統(tǒng)。作者又結合版本流傳、作者署名與文獻著錄作綜合考察,認為《虬髯客傳》最初是單行本流傳,沒有作者署名,而其他版本中作者的署名,也因版本的流傳變化出現(xiàn)了不同的說法。后世流傳的署名,應該是刪改本的作者。羅立群教授在文中并未支持三家說中的某一家,可將其歸為“佚名”說。
①②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團結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頁。
③譚帆、王冉冉、李軍均:《中國分體文學學史小說學卷(上)》,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69頁。
④桓譚:《新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1288頁。
⑤王汝濤:《全唐小說》,山東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第2155頁。
⑥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81頁。
⑦魯迅:《古籍序跋集譯文序跋集》,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65頁。
⑧王伯恭:《中國百科大辭典(9)》,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版,第6755頁。
⑨王運熙:《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67頁。
⑩程毅中:《古小說簡目》,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39頁。
?程毅中:《唐代小說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325頁。
?卞孝萱:《論〈虬髯客傳〉的作者、作年及政治背景》,《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第93頁,第98頁。
?傅璇琮、羅聯(lián)添、王國良等:《唐代文學研究論著集成唐代文學研究著作提要》,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8頁。
?李劍國:《文學研究年刊》,南開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76頁。
?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580頁,第588頁。
?王運熙:《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增補本)》,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486頁。
?宋良宏:《〈虬髯客傳〉作者考》,《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第12期,第131頁,第133頁。
?羅爭鳴:《關于〈虬髯客傳〉作者問題的再思考》,《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第88頁,第91頁。
?李小龍:《〈虬髯客傳〉作者獻疑》,《勵耘學刊(文學卷)》2012年第2期,第159頁,第177頁。
?羅立群、陳靈心:《〈虬髯客傳〉的版本流傳與作者問題》,《文學與文化》2016年第1期,第39頁,第44頁。
作者:廖超然,集美大學文學院2014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編輯: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