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節(jié)來的早,民間歷來有聞雞起舞,金雞報曉的典故說法,雞年味道自然早早的濃起來。
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獨有的傳統(tǒng)習俗,是一種民族文化的傳承,是社會親情的融合和延續(xù)。年年過年年新,時代變遷習俗不變。春節(jié)為何能夠綿延興盛幾千年,有其深刻的社會倫理和文化價值。如今,隨著中國的強大崛起,不僅國內,世界上只要有華人的地方,春節(jié)闔家團聚的喜慶氣氛就傳播到那里,逐步成為遍布世界的春節(jié)文化。
說到年文化,人們最熟悉的莫過于宋代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在每個人的記憶中,也許最難忘難舍的還是童年時代那份火辣辣的心情,眼巴巴盼著過年,喜滋滋收壓歲錢,香噴噴吃煮餃子,樂顛顛燃放爆竹……恍惚之間,年少無心的快樂時光已不再,更多的是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惆悵與陶醉。過年,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年紀,不同的境遇,有著不一樣的情趣,不一樣的訴求,然而,都要過一個屬于自己的年。
記得小時侯,家父第一次帶我回老家四川蒼溪過春節(jié)。那是偏遠的山區(qū),家家的泥草屋建在半山間,梯田環(huán)繞,山下是蜿蜒的元壩河。在農村,過年就是天大的事,時興拜關公廟,燒香求個風調雨順好年景;婦女發(fā)髻別紅花,圖個紅紅火火好日子;每家宅院門上都貼著對聯(lián),無非福祿喜壽,討個好彩頭。奶奶家的灶臺的屋頂上掛著煙熏的臘肉、魚干,平日舍不得吃,此時才拿出來做成各色菜肴,招待晚輩兒孫。我是長孫,按老禮兒習俗孝為先,跪在地上給奶奶磕了三個頭,奶奶把我摟在懷里喜歡的了不得,一面親揉我的臉,一面把一只保平安老玉墜輕輕的戴在我的胸前。門口擠滿了村里看熱鬧的小娃子,媽媽把從北京帶來的糖果分撒給他們,一個個高興的拍手尖叫著。入夜,家家炊煙裊裊,戶戶歡聲細語。此情此景,真真像杜甫的詩句:“問答乃未已,驅兒羅酒漿。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边@是古老的帶著濃濃鄉(xiāng)情的春節(jié)。
七十年代在插隊的黑龍江建設兵團過年,最熱鬧最講究的是殺豬。幾個身強體壯的小伙把養(yǎng)的肥豬從圈里生生拖出,四蹄拴緊,插一根大棍子抬起來,一路興高采烈的吆喝著,抬到一張大條案上,旁邊一口柴燒的熱氣騰騰的大鐵鍋,可謂“磨刀霍霍向豬羊”,選出好手,從豬的脖子下面手疾眼快一刀插入,血噴如注,下面放一個大盆接血,做豬血豆腐。我們買了個豬頭,提上老鄉(xiāng)送的一籃腌鵝蛋,外加一堆土豆白菜,就是全部年貨了。年三十晚上,在自建的土坯草棚屋,架起柴鍋,填滿豆秸麥稈,一通大火煮起來。知青們一年到頭沒聞過肉香味,端上豬頭可勁兒造。幾杯北大荒酒下肚,有人提議仿照《紅樓夢》的菊花詩社,每人作一首詩。“大荒炊煙直,把酒思鄉(xiāng)時。月明千里雪,父老遙相知?!蔽液鷣y湊了一首五言。于是大家你一句,我一首,傾述衷腸,激昂壯志,詩興甚歡,別有一股熱血在心頭。那樣的春節(jié)是北大荒,戰(zhàn)友情的邊塞文化。
歲月蹉跎,當我有了兒女,身為人父,過春節(jié)就多了一份心思。劉德華唱紅的《忘情水》“曾經(jīng)年少愛追夢,一心只想往前飛?!弊屛疑钣型?。怎樣讓兒女品味花季少年的過年樂趣?每逢春節(jié),我總要抽空帶他們逛天津娘娘宮老街,買楊柳青的傳統(tǒng)年畫剪紙,手扎的鯉魚宮燈,捏制的泥人玩偶,著意從小熏陶民俗民風,不能丟了老祖宗流傳下來年文化。多年之后,兒女過年也許方能體會到父親高山般的那份情。
家父在世時,每逢春節(jié)總要給每個孫子孫女準備一份壓歲錢。多年來不可少的規(guī)矩是他講革命傳統(tǒng)和家風。隨后每個孩子歡天喜地的走到家父面前,端端正正鞠個躬,道一聲“給爺爺拜年啦!”接過紅包,撒腿跑著燃放爆竹玩去了。家父笑得兩眼瞇成縫,吃了蜜一般。年夜飯上,家父照例拿出最愛的山西杏花村竹葉青酒,按當兵的規(guī)矩,每人滿上一杯,當家菜是四川回鍋肉和糯米棗糕,老少同賀,其樂融融。如今,父母已經(jīng)遠去,爺孫幾代人圍在一起吃年夜飯的日子不再。在春節(jié)之際,愿父母健在的人好好珍惜難得的父母情,親人情罷。
1950年,毛主席有名句“一唱雄雞天下白?!?6年過去,你在雞年春節(jié)老百姓的歡樂聲中,可以看到今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