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菊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只有理解文本的具體意義,使課文的語言進入學生的心里,才能達到有效積累的目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感悟語言,積累詞匯。
感悟與積累應該并重,讓學生觸摸語言,感受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再通過誦讀把這種感情讀出來,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例如,在教學《種一片太陽花》時,我引導學生在對比朗讀中體會太陽花長大時稈和葉的特點。先讓學生自讀課文中描寫性的語句——“……很快,葉葉稈稈密密麻麻連成一片,像法蘭絨一般,厚厚地鋪了一地……”然后,我把事先準備好的法蘭絨布料拿出來,讓學生摸一摸,親自感受一下,再引導學生朗讀原句。學生在接觸過法蘭絨之后,對文中的語句有了更深的感悟。此時,我又突出了語句中“細細、小小、嫩、密密麻麻、鋪”等詞語,引導學生再讀,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不僅了解了太陽花幼芽、稈葉的特點,還收獲了語言與情感的積累。
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注重引導學生自己在讀書時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在師生、生生、生本對話中解決問題,有助于提高積累的質(zhì)量。如教《白楊》一課時,在課堂接近尾聲時,學生提出課文中有一處錯誤——課文的第八自然段寫道:“‘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辯著?!边@里的“分辯”一詞改用“爭辯”更準確。我沒有急著回答,而是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學生。學生立刻行動起來,有的讀書,有的查字典,還有的圍在一起討論。一會兒,一個學生舉手說:“‘辨是區(qū)分、辨別的意思。課文中用的是‘辯字,這個字就是辯論、爭論的意思。所以課文中用的沒錯。”這個學生剛說完,另一個學生站起來說:“這兩個詞的意思是相近,但‘爭辯顯得爭論得更激烈一些,而‘分辯更平和一些。聯(lián)系上下文,我覺得姐弟倆當時沒有爭辯,而是分別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所以用‘分辯更符合當時的情景?!痹谶@樣的探究式學習中,學生對相近詞語的掌握更加準確了。
因此,教師在設(shè)計實施教學環(huán)節(jié)時,要真正尊重學生的原有認知,然后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適當?shù)囊龑?,讓學生在思考中積累。
此外,在漢語言詞匯庫中,有很多詞匯具有語言精練、結(jié)構(gòu)嚴謹、含義深刻、富有表現(xiàn)力等特點,教師可選取合適的詞匯設(shè)計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實現(xiàn)有效的積累。如成語和四字詞語,具有非常鮮明的特點——含數(shù)字的“五顏六色”、含有動物的“狐假虎威”、帶有植物的“百步穿楊”、含有相對詞素的“歡天喜地”、一三兩字相同的“克勤克儉”等,教師可采取成語接龍、講成語故事、成語表演、猜詞比賽等學生喜歡的活動形式,將成語教學與游戲結(jié)合在一起,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加深學生對積累內(nèi)容的感悟與內(nèi)化。
編輯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