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學中,往往偏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對于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還是有不同程度的忽視。筆者認為想象力的激發(fā)和思維的發(fā)展是中學語文教學要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教師,必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方法,引導并鼓勵學生大膽想象。
一、積累知識,為想象打基礎
想象力是由多種知識相互啟發(fā)而生的,為此,要引導學生涉獵多領域的知識,努力形成合理的知識結(jié)構(gòu)。一個知識不豐富,對歷史一無所知的人,就無法體會龔自珍“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首詩中的情感意蘊。一個缺乏歷史知識的人不會理解《孔乙己》中“他總?cè)匀皇峭怠_@一回,是自己發(fā)昏,竟偷到丁舉人家里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么?”這一段的文中之意和話外之音。
中學生獲得知識經(jīng)驗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一是課堂上教師的傳授,這是不言而喻的;二是課外閱讀。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讀書,指導學生讀好書,倡導學生主動涉獵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培養(yǎng)他們搜集、處理和獲取知識的能力。另外,接觸生活,深入實踐也是學生獲得知識經(jīng)驗的主要方面。我國著名語文特級教師魏書生老師也利用星期天領學生到野外捉蟲、摸魚、練長跑、打雪仗,在活動中讓他們觀察、思考,積累了豐富的表象,連班上語文較差的幾個學生都寫出了想象力豐富的文章。
二、創(chuàng)設情境,為想象鋪路
現(xiàn)代教學觀強調(diào)遵循學生的主體性,調(diào)動非智力因素,喚醒學生心靈,啟迪他們的悟性,力求讓學生主動、自覺、輕松、活潑地學習。那么,怎樣使學生“樂其業(yè)”呢?只有把學生帶入課文的情境中,實行情境教學。
語文教材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僅僅是一行行的文字,如果不進行想象,文字就如一潭枯水是沒有生機的,只有進行想象,創(chuàng)設一定的形象,才能真正體會文中的情思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也讓文章隨著自己的想象活了起來。科林伍德在《藝術(shù)原理》中指出:“真正藝術(shù)的作品不是看見的,也不是聽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種東西”。特別是在古詩文的閱讀過程中更要有想象的陪伴,短短的幾行文字透露出的感情卻是豐富多彩的。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馳騁想象,透過文字,看到圖畫;透過語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獲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朱自清的《背影》,選材平凡,語言樸實,沒有生動有趣的情節(jié),學生學習的時候,體會不深,難以引起感情共鳴。如果改變教學方法,讓學生自編課本劇,劇中演員帶著強烈的感情朗讀,把朱自清對父親的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具有很強的感染力,立刻就能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氛圍之中,喚起了他們的情感體驗和豐富的想象,并使他們聯(lián)想到自己與父母之間的感情,自然又真誠地回憶起父母關(guān)愛自己的點滴。
三、品評語言文字,點燃想象力
語文教學中必須注重語言因素,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也必須充分利用語言因素。初中語文課本上有許多經(jīng)典名篇,包括很多文學作品,都是運用語言的典范。我們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仔細品味,啟發(fā)想象,浮現(xiàn)畫面,使之產(chǎn)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美的感受。通過美感的產(chǎn)生,增強學生的想象力。
魯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對孔乙己的形象有這么一段描寫:“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柜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么這樣憑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么‘君子固窮,什么‘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都哄笑起來:店內(nèi)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痹谶@一段中,作者將人物的容貌、服飾、姿態(tài)、語言、行動諸方面交織在一起,使這個被科舉制度玩弄的下層知識分子形象富有立體感的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功名不就,卻自命清高;四體不勤,卻好吃懶做;貧困潦倒,卻死愛面子;受盡摧殘,卻麻木不仁。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抓住“唯一”、“皺紋”、“排”等關(guān)鍵詞讓學生品味語言,引導學生想象孔乙己的樣貌姿態(tài),腦海中浮現(xiàn)孔乙己的形象,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
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新一輪課改的重要要求,正確理解想象力的內(nèi)涵,把握新課標的要求,是我們每一位中學語文教師的職責所在。
袁麗萍,江蘇江陰市云亭中學教師。